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柯云 《文史月刊》2003,(11):46-47
陈仪,188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与蒋介石是老乡。陈自幼聪明过人,饱读诗书,成绩优良。1907年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第5期。回国后,追随孙中山,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为国民党的元老之一。后又跟定蒋介石南征北战、东伐西讨多年,深得蒋总裁的信任与器重,对陈仪先后委以军界、政界的要职。陈仪为何后来被蒋介石革职杀头呢?这还得从他与得意门生汤恩伯的恩恩怨怨说起。汤恩伯年少时,拜在陈仪门下,且显出一副虔诚为徒的样子,博得陈仪的喜爱和欢心,汤趁机称陈为“干爹”,过从甚密。他在陈仪的指引和资助下赴日本进入军校学习。汤恩伯一回国,先到陈府,一面…  相似文献   

2.
中原大战李何结仇 何成濬,字雪竹,1882年6月出生于湖北省随县(现随州市)厉山镇附近的一个地主家庭,1902年在武昌两湖大学读书期间,结识了黄兴,1904年公派日本学习军事,1905年经黄兴介绍加入同盟会,1908年东京陆军士官学校第五期毕业回国。辛亥革命爆发后参与组建南京临时总统府,任陆军部副官长,是国民党军政界元老,曾随孙中山、黄兴参加了一系列革命活动,后又得到蒋介石的重用,是国民党“三大”以来的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曾两度出任湖北省政府主席、武汉行营主  相似文献   

3.
军事考核场上,孙中山赞扬邝鄘:“人矮志不矮。”蒋介石也开始注意他1924年初夏的一天,广州黄埔长州岛上,阳光灿烂,椰风习习。在陆军军官学校门前的大操坪上,排列着一队队整齐、威武的学员队伍。此刻,他们正在进行军事操练。10时许,从东山方向的简易公路上驰过来一辆小车,车中坐着孙中山和军校党代表廖仲凯。小车在校门前停下,孙中山手拄拐杖走下汽车。校长蒋介石一身戎装,率领军校一班教员,早已迎了上来。孙中山对蒋介石说:“我是看看你们的训练。”蒋介石立即传令:全体学员集合。瞬时,司号员吹起了紧急集合号声,学员们很快…  相似文献   

4.
“江浙财阀”之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6年7月,蒋介石率军从广州出师北伐,不出一年便攻克沪、宁,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除了军事、政治诸种因素外,在经济上倚靠江浙财阀,这个观点在学术界当无疑问。但何谓“江浙财阀”?蒋介石暨广州国民政府是如何与江浙财阀建立联系的?是靠何人从中牵线搭桥的?这些问题,说法不一。本文将对此作一探讨。史学界一般认为“蒋介石原籍浙江宁波,他早就认识了儿名上海资本家当中的浙江帮头面人物,最著名的有张人杰(静江)、虞洽卿和王震(一亭),蒋和这些人的联系,是由他早期资助人陈其美介绍的,陈曾是辛亥革命时期上海地区的军事领导人。他在1916年逝世前把蒋介石介绍给有名的商人、孙中山的亲密支持者张人杰和曾一度担任过浙江财政厅长的周佩箴。……1920、1921年间,当蒋介石在政治上失意时,曾利用他和周、张的关系在上海做过证券交易经纪人。……因此,1927年3月蒋介石与上海财阀中的主要人物接触是早有渊源的”。  相似文献   

5.
戴季陶早年曾跟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后期参与蒋介石反共,长期担任国民党政府的考试院长。直到1949年2月11日在广州自杀,只活了59岁。其一生曾数度更名,表现出他不同时期的不同的思想倾向。戴季陶原名良弼,字选堂,浙江湖州人。青年时期赴日本留学,接受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影响,投身反清革命活动。1909年他自日本回国,在上海主编革命报纸《天铎报》。他在这个时期改名“戴天仇”,表示对清王朝腐败无能、签约求和、丧权辱国有不共戴天之仇。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归国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戴被聘为孙中山先生的秘书。到了1920年,戴季陶到上…  相似文献   

6.
邓演达是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领袖。青年时代他深受孙中山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影响,成为孙中山的积极追随者。大革命时期,他曾任黄埔军校教育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主任等职。在武汉国民政府中,邓演达忠实执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周恩来在《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一文中指出:“在武汉时,若以邓演达为中心,不以汪精卫为中心,会更好些,而当时我们不重视他。”针对蒋介石的叛变,邓演达主张东征讨蒋,但此时武汉政府中汪精卫一伙,暗中勾结蒋介石,准备与南京政府合流,…  相似文献   

7.
史飞翔 《湖南文史》2013,(12):53-53
读蒋介石传记,发现蒋介石似乎有一种“教育情结”。从1924年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校长起,就特别喜欢人们叫他“蒋校长…‘校长”。正是出于对黄埔军校时期“光荣历史”的亲身感受,蒋介石对“校长”之名终身受用,最喜欢在各个大学兼任校长。  相似文献   

8.
李良志 《百年潮》2007,(7):53-58
1986年12月,我在纪念西安事变50周年的学术讨论会上,就中共中央在西安事变中有关处置蒋介石的方针问题,作了一次发言,首次提出,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并非一开始就确定了“放蒋”的方针,而是经历了由“罢蒋”、“审蒋”、“诛蒋”到最后“放蒋”的思考、转变过程。嗣后我在《党史资料通讯》1987年第1期发表了《关于西安事变后我党处置蒋介石的方针问题》一文,对上述观点作了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9.
蒋介石的二公子蒋纬国,幼名建镐,生于1916年。1934年入东吴大学学习,1936年赴德国陆军慕尼黑军官学校学习,1939年入美国陆军航空队战术学校受训,并在美装甲兵中心实习,1940年冬回国。蒋介石为了培养蒋纬国的军事能力,让他到胡宗南的部队服役,且从基层干起。  相似文献   

10.
冯玉祥将军1946至1948年是在美国度过的,是在反对蒋介石内战独裁政策、反对美国军事援蒋的斗争中度过的。周恩来在冯玉祥逝世1周年追悼会上说:“冯先生生前曾进行反蒋,尤其最后在美国与美帝国主义曾进行了正面的斗争。”被迫出国抗战胜利后,由于冯玉祥坚决反对蒋介石的内战独裁政策,与蒋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特别是冯玉祥与国民党内民  相似文献   

11.
读《孙中山全集》,见孙中山致蒋介石函电69件,涉及军事、政治等各个方面,仅有关军事方面的就有50件之多。这些函电真实地记录了孙中山和蒋介石的交往,涉及到中国革命史上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我们历史地看待孙中山何以重用蒋介石,以及蒋介石何以由一个无名之辈当上黄埔军校校长等要职的重要依据。现据其主要内容略加评析,以述管见。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历史进入北洋军  相似文献   

12.
据蒋百里的侄孙蒋启霆介绍,并查阅《蒋百里年谱》及蒋的女儿蒋和回忆其父的文章,以及蒋介石的《西安半月记》与台湾出版的《传记文学》,得知蒋百里在“西安事变”中曾起过重要作用。1936年冬,蒋百里奉命考察欧洲军事返国,飞赴西安向蒋介石汇报。未料,次日(12月12日)拂晓,发生了  相似文献   

13.
1924年国民党实施改组后,孙中山先生以俄为师,在军队、军校及军事机关中实施党代表制,藉以维持党对军队的领导,树立“党权”.中山先生逝世后,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国民革命军不断壮大,获得其领导权的蒋介石私欲膨胀,蓄意实施军事独裁.为了保持国民革命的果实,防止在打倒旧军阀之后出现新军阀,北伐战争后期,以邓演达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提出了恢复国民党“党权”的口号,同蒋介石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相似文献   

14.
戴季陶,谱名传贤,字季陶,笔名主要有天仇,信佛后有法号“不空”。祖籍浙江吴兴,他1891年出生于四川广汉,早年在成都求学,14岁留学日本。作为民国史上的风云人物,戴季陶做过孙中山的机要秘书,后又紧随蒋介石,成为蒋的忠诚谋士。1949年2月12日,眼见大势已去的戴季陶,在广州选择自杀终结了自己的人生。戴去世后,国民政府在广州举行了公祭。祭毕,灵柩由专机载运飞往成都,其子戴安国奉柩一同返川。3月31日,蒋介石颁发国葬令。4月3日,戴季陶与夫人钮有恒合葬于成都外西枣子巷太夫人墓地。(钮氏先于1942年因脑溢血去世。)  相似文献   

15.
五、纪念孙中山 永丰舰更名 李之龙上任 蒋介石痛恨 第一个掌握海军大权的共产党人李之龙 李之龙原在烟台海军学校学习,因积极参加“五四”运动,被该校除名。在武汉,他结识了董必武,加入共产党。国共合作之初,他担任了苏联顾问鲍罗廷的翻译。黄埔军校开学,他为学员,并任青军会主席,颇受军校学员拥戴。 苏联援华的海军顾问斯米洛夫回国后,广州国民政府任命东征中有突出表现,又是海军军校出身的李之龙担任国民政府海军局局长,授予中将衔,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掌握海军大权的海军将领。但蒋介石一见李之龙的任命书  相似文献   

16.
张群 ,四川人 ,1922年在重庆街头 ,忽然看到留日同学蒋介石 ,得知蒋持孙中山大元帅亲笔信晋谒四川督军熊克武(锦帆)求职不遂 ,又因路费为难。张毫无犹豫地约其同去私人钱庄取大洋300元相送 ,以便蒋顺利回广州。蒋感谢说 :“真是千里他乡遇故知啊!”蒋回广州 ,孙任蒋为参谋 ,因陈炯明叛变 ,炮轰大元帅府 ,蒋护孙登上肇和军舰 ,由于蒋保驾得力 ,升蒋为参谋长 ;平叛有功 ,旋任蒋为代表团长 ,回访苏联列宁。既而 ,任蒋为黄埔军校校长 ,蒋不断夺得军政大权 ,接二连三担任一连串重要职务。1952年 ,熊克武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 ,曾…  相似文献   

17.
“我被任命为苏联军事代表团团长,蒋介石的军事总顾问。我的任务是帮助中国统帅施行指挥。此外,我受命遏制蒋介石针对中共军队及他们所在地区的军事企图。换句话说,阻止蒋发动内战。协调蒋介石和中共的军队,是我最复杂、最微妙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既有关于军事编遣的研究较多关注高层政治,如蒋对冯、阎、李等杂牌军的处置,对各大杂牌军下各部之生存状态则关注较少,且缺乏蒋与他们之间的互动研究,更缺乏对某一支军队在军事编遣期间的来龙去脉研究.本文以蒋介石对新编第五师的整编为中心,力求解释军事编遣的复杂性.缕析这一过程,新五师的整编与蒋介石处置西北军有着重要联系.从蒋介石赋予新五师甲种师编制,到新五师叛蒋,再到蒋介石与陈诚围绕整编发生分歧,以及最后将新五师进行鄂陕分治,我们不难发现,蒋在整编过程中一直徘徊于“急进”和“缓图”的方策之间,这也导致其整编效果难言成功,且蒋欲以其黄埔毕业生为主体的政工系统对杂牌军进行“组织”上和“思想”上的改造策略亦告失败.  相似文献   

19.
陈凯 《文史天地》2011,(4):95-95
川系军阀出身的杨森,因配合蒋介石“围剿”红军有功,颇受蒋赏识,铁定了跟随蒋的决心。经多次考验,于1944年,被派往贵州主政,当上了一省之长,其“政绩”亦为蒋赞许,以至使蒋介石1946年和1947年又两度到黔视察。  相似文献   

20.
从1927年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抗战胜利的1945年,在将近20年中,处于西南边陲的云南是号称“云南王”龙云的天下。抗战时期,蒋介石要“统一军令政令”,云南是蒋介石接受美国军事援助的重要基地和国际交通要道,是西南的战略要点,但时任军委会云南行营主任兼云南省主席的龙云,却往往在军事上、政治上自作主张,处处与蒋作对,因而经常发生尖锐的利害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