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96年,新泰市博物馆征集到一件青铜戈。该青铜戈出土于山东省新泰市翟镇崖头河。戈直援无脊,弧线形尖锋;内部平直无刃,呈圆角长方形,上有一长三角形横穿,末端铸"成(阳)左戈"两行四字铭文;栏侧残存一近半圆形穿,援上刃与内上缘几乎呈一条直线,援与内于侧栏处断开,胡部残缺。援长11.7、内长7.2、通常18.9厘米(图一、二)。  相似文献   

2.
1980年在郑州市郊区石佛乡,发现商代二里岗期的青铜戈、青铜刀各一件,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铜器残片。现简报如下: 青铜戈:为直援,援中起脊,锋及上下刃颇锐利,曲内。援内间无阑,但上下有短齿。援的后部铸有一圆穿。内部两面铸有龙  相似文献   

3.
青铜戈、矛是中国青铜时代广泛使用的金属兵器。山西是中国青铜文化分布的重要地区,青铜戈、矛也曾十分流行。据目前所知的资料,作为用于实战的兵器,山西出土的青铜戈、矛,最早可追溯至商代晚期,一直延续到战国晚期。 本文依据确有出土地点的实物资料,对山西境内发现的青铜戈、矛分别加以阐述,并按时代的顺序,依次划分型式,探讨山西青铜戈、矛的地区性特征及与其它地区,主要是中原诸省青铜戈、矛的关系。本文的中原,从广义上包括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和陕西。 一、青铜戈 迄今为止,山西出土的商代青铜戈,均为商晚期。可分四型。 一型 长条形援,援、内间有栏,无胡。又可分出a、b二式。 a式 直内。永和,石楼二郎坡、褚家峪、后兰家沟,长治长子,灵石旌介,洪洞出土。二郎坡的1件(图一,1),援、内间有上、下栏和侧栏,内后部饰兽面纹。褚  相似文献   

4.
1991年6月,在平泉县七沟镇圣佛庙村出土了一件青铜戈,保存基本完好。戈峰呈弧线三角形,较锐。援中起脊,阑侧三穿,长方内中有一穿,援上刃高于内上缘。戈体通长20.8厘米;援长13.6厘米,宽3厘米;内长7.1厘米,宽3.4厘米,厚0.3厘米;胡长7.1厘米,厚0.2厘米。戈体表面光滑。  相似文献   

5.
曲内戈是青铜戈中形制特殊、时代特征鲜明的一类兵器。考古资料显示,曲内戈最早出现于二里头文化三期,主要流行于商代,进入西周早期就急剧衰落了。曲内戈的分布地域比较广,主要见于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山东、湖北等地的商代墓葬中,其中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数量最多。近年来,随着考古资料的日益丰富,对曲内戈进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 青铜戈是中国青铜时代中原地区的一种主战兵器。据目前所知的考古资料,青铜戈始见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第三期。以后历经商、西周、春秋,至战国晚期渐趋衰落。青铜  相似文献   

7.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出土于河南浚县辛村卫国墓地的一件西周早期青铜戈的铭文作了进一步的考释。铭文叙述铸造此戈是供君长岡去季使用的,记载铸造该戈用"白"、"赤"两种金属原料,即金属锡(可能包括铅)和红铜。该戈铭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记录青铜合金技术的文献,是研究青铜时代冶金技术及古人对金属认识等相关问题的重要考古出土文字资料。  相似文献   

8.
三年奅令戈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峰 《考古》2011,(11)
2005年5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霍邱县洪集镇唐畈村发现一座小墓[1],根据该墓的形制和出土陶器的组合特征,判断其年代为战国晚期至西汉初年。该墓出土的1件青铜戈,编号为M21∶1。狭援内刃式,援长而狭,前锋弧形,无脊;长胡,上有三穿;长方形内,上有一穿,后段略收窄,三面有刃。具有典型的战国晚期特征。  相似文献   

9.
1982年,宁平公社一社员在宁平西二华里挖水沟时,发现青铜戈一件(见图)。铜戈通体完好无缺,没有锈蚀。援内全长23.3、援长14.2、援宽2.8——3.1、胡长9.1、周长11.1、内长9.1、内宽2.5厘米。援下刃近前端较宽大,授微上昂,中脊凸起。阑内有三个长方形穿。内上有长方形穿一个。内中穿下饰“?”形纹饰,即“邞”字。戈刃锋利,援和胡上刻有铭文,共十五个字。前三字是廿二年,以下字体磨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准格尔旗出土一件上郡青铜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三 《文物》1982,(11)
1979年,准格尔旗纳林公社社员在挖土时发现青铜戈一件,出土地点再无其它遗物。青铜戈通体完好无缺,没有锈蚀。通长24.9,援长15.7、援宽3—3.3,胡长12.3、阑长14.3、内长9.2、内宽3.3厘米。重328.7  相似文献   

11.
鎏锡——铜戈上圆斑纹的制作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都战国木椁墓的腰坑中,发掘出188件青铜器,其中青铜戈30件。按形制这批青铜戈,又可分成四式,其中Ⅱ式5件。这5件青铜戈,圆穿较大,内穿略呈橄榄形。援长11.5厘米,丙长8.5—10.0厘米,阑宽10.5—15.5厘米,通长25—50厘米。援上铸有规律的直径为2.6—4.5厘米的圆斑纹和半圆斑纹,呈现银白色。这种圆斑纹和半圆斑坟与巴蜀式铜兵器上的虎皮斑纹切然不同,它不像虎皮斑纹那样,在青铜兵器的背脊和援面上呈现不规则的小块凸起,而是与棱面和背脊几乎一样平,有些圆圈纹和半圆圈纹像书法艺术中所称的沙笔,在一定  相似文献   

12.
蜀族墓葬的墓口为窄长方形,葬具为船棺。巴族墓葬的墓口为宽长方形,葬具以单棺、单椁和一棺一椁为主。二者随葬陶器的种类相近,但组合各有不同。属于蜀族的"巴蜀青铜器"主要有柳叶矛、柳叶剑、三角援戈、无胡戈、双胡戈、荷包钺、斤、凿、凸刃环首削和直刃无首削,属于巴族的"巴蜀青铜器"主要有鍪、釜、虎纹单胡戈、斧形钺和斧。鍪、釜、柳叶矛、柳叶剑、虎纹单胡戈和凸刃环首削虽然族源不同,但在蜀族墓葬和巴族墓葬中随葬均较多,已成为蜀族和巴族共用之物,不分族别。  相似文献   

13.
刘弘 《四川文物》2007,(5):66-74
西南地区的青铜戈根据其分布的区域与器型特征可以分为若干个系统,但它们都与蜀式青铜戈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从考古器型学角度观察,它们在形制上都以蜀式戈为"祖形"。蜀式戈向南传播存在两种不同的形式,并形成了四个不同时期的辐射圈。透过蜀式戈的南传可以寻找出蜀文化在历史上逐渐向南传播的过程与路线,并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西南地区各青铜文化。  相似文献   

14.
蕴章  瑞吉 《文物》1985,(10)
1983年3月,在山东省莒南县小窑大队发现了1件青铜戈。戈稍残,援长13.2、内长6.6、胡残长5厘米。阑侧三穿,上穿呈半圆形,下两穿呈竖长方形。直内一穿,呈矛头形。铭在胡上,阴文"左徒戈"三字(见图)。  相似文献   

15.
《文博》2021,(3)
温明是流行于西汉中期至新莽时期的一种高等级葬具。早期,由于考古发掘材料有限,对此类器物称秘器或漆面罩。近年来,随着最新考古资料的发现,可确定此类器物确为温明。本文以考古发掘资料为基础,结合相关文献,从造型结构与装饰角度,对温明类器物的文化属性进行研究,并试析其短暂流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一九八五年一月,我馆派人前往冶炼厂拣选青铜器,得戈、剑、斧、权、镜诸器。现择其中几件介绍如下: 青铜戈 1件。援本略上翘,脊稍隆起,断面呈菱形。前锋为三角形。长胡三穿。长方形直内,一穿。通长26.3、援长18.2、内长7.9、内宽2.8厘米(图一:1)。这类戈在中原地区的春秋中晚期墓葬中多有发现。 铜剑 1件。断面呈菱形,茎首呈椭圆形,茎中部内收,两端较粗。茎上除缠缑状螺旋纹尚清晰外,其它纹饰模糊不清。剑格为三叉式。通长30.3、刃长20.2、茎长5.9厘米(图一:2)它与云南楚雄万家坝古墓群出土的Ⅰ型Ⅰ式剑相同,时代大约为春秋中晚期。  相似文献   

17.
1、玉援戈(图一)呈青白色和黄褐色。通长26.3、援宽7.2、厚0.6、内宽5.2厘米,重387.5克。玉援为长条三角形,前锋稍钝,薄刃,直内为青铜制作。玉援插入铜内中,援未与咬合处有一小圆穿,内有上下阑,中部有一较大圆穿,内端饰有精致的鸟兽纹。2、夔纹钺(图三)通长17.7,刃宽11.3,内宽5.3厘米,重510克。弧刃、平肩、长方形内,内中部有一圆穿,双肩不对称,各有一不等长方形穿。肩下雕镂有精致的透空夔纹,内正反两面饰兽面纹。这件钺与《上海博物馆青铜器》内的二五,“透雕夔  相似文献   

18.
聚落考古是当代考古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戈登·R.·威利就是这一方法的鼻祖。他自1950年代在秘鲁维鲁河谷的开拓性工作被公认为聚落考古的一座里程碑。之后,威利又做了大量这方面的研究,为这种方法的成熟和完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玛雅低地的聚落形态研究就是威利的经典案例之一。在这篇文章中威利主要探讨了通过玛雅低地聚落形态研究其政治、经济问题的一些方法与途径,并结合玛雅象形文字资料,得出了对古代玛雅社会一些迥然不同于以往的新认识,并由此深刻反思了聚落考古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对于今天方兴未艾的中国聚落考古研究有着深刻的启示:聚落考古对于文明起源与农业起源这些战略性课题的研究有何重大意义?如何全面看待聚落考古方法本身?如何使调查资料与其它资料结合?,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重视、思考和借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张萌 《南方文物》2012,(1):124-131
本文将1987年以来的中国环境考古研究称为"现代中国环境考古研究",并将之归纳为"考古地理的环境考古研究模式"、"文化历史环境考古研究模式"和"资源环境考古研究模式"。本文对这三种研究模式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接下来,从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假设出发,指出环境考古学、文化历史考古学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继承关系,中国环境考古研究的最大问题是核心概念的不匹配。最后,通过考察西方环境考古研究和考古学史,本文提出应该用文化适应,即"考古学中的文化"取代考古学文化而将之作为核心概念进行环境考古研究,让中国环境考古摆脱文化历史考古学概念体系的束缚。  相似文献   

20.
山西屯留出土一件“平周”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4年秋,山西省屯留县某工地施工时发现铜戈1件,现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收藏。此戈长胡三穿,援细长上翘,凹刃锋利;内细长,上下有刃。内末斜刃成刀状,刃锋利。通长22.2、援长13.8、宽2.3、厚0.3,胡长2.4、厚0.3,内长8.4、宽2.8、厚0.5厘米(图一、二)。戈内正面有铭文三行十六字,背面有正倒两组铭文共四字,均为镌刻。正面铭文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