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英雄部队。在其光荣的作战史上,中外公认的奇迹比比皆是。皮定均旅中原突围即是辉煌史诗中动人心魄的一章。邓子恢、滕代远称“皮旅”是“从敌人堆里打出来的。”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女士当时闻迅禁不住连声称赞“奇迹!奇迹!”  相似文献   

2.
潘建华 《近代史研究》2023,(5):56-70+160
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转入战略反攻,开辟中原新解放区的过程中,华北和华东等老解放区的数批干部南下中原,与军队分遣干部及中原突围时期留下来的“坚持干部”一同构成新区地方干部群体的最初基础。此后,为发展巩固中原新区,中原各级组织大量培养和提拔本地干部,在有效缓解新区干部“既少且弱”局面的同时,也使地方干部的来源进一步多样化,加之新区斗争环境复杂不稳定,地方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的思想作风问题不断浮现。解决地方干部偏离党的政策和纪律要求的各种问题,成为中国共产党新区地方党组织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他是红色热土湖北黄安(今红安)革命运动的先驱者,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基地之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他参与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策划领导了“中原突围”这一震惊世人的战役,是善于并坚持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坚定的职业革命家。然而,  相似文献   

4.
1946年6月,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围攻中共领导的中原军区。"皮旅"作为"中原突围""丢卒保车"之策的"卒",掩护大部队转移后,踏上孤军无援的突围路。战松子关、破青风岭、抢渡磨子潭、战津浦路,终于成建制归队。历经千难万险的24个昼夜750公里行程,精彩诠释了人民解放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伟大精神。  相似文献   

5.
战士与画家武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6月9日,原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北分会副主席、湖北美术学院教授武石先生的书画作品捐赠仪式暨“武石书画作品展”开幕式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隆重举行。宋平.邓力群,李先念夫人林佳楣,段君毅夫人陈亚琪,总政宣传部副部长徐天亮,中国书协副主席刘炳森、李铎及新四军五师的老同志等300余人出席了仪式。武石夫人鲜于明一向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捐赠了武石书画作品。此次展览,展出了军博收藏的武石于1982年创作的反映我军“中原突围”历史的作品。同时还展出了他的另外60幅作品。  相似文献   

6.
大概是1946年6月间或以前吧,我年仅4岁,即随母亲参加了著名的“中原突围”这个重大历史事件,现在还有依稀记忆。在叙说这段经历时,必须先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王震、王首道率领的三五九旅南下支队自粤北返,王树声、戴季英率领的嵩岳军区部队从豫西南下,于1945年10月下旬与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第五师在河南桐柏山地区会师,组成了中原人民解放军,并成立了以位老(即郑位三)、李先念为首的中共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同时王定烈率领的冀鲁豫水东八团等中共领导的部队与上述三大主力会师,使中原军区部队很快发展到6万余人,不久…  相似文献   

7.
1946年6月26日,为了粉碎国民党将我军一网打尽的罪恶阴谋,遵照中央“生存第一、胜利第一”的指示,中原军区部队在李先念、郑位三、王震等将领的率领下,在敌人总攻击发起之前,声东击西,出其不意地分路突围,经过浴血冲杀,终于于7月下旬和8月到达陕南和鄂西北地区,创建了新革命根据地,为牵制国民党军队、配合其他解放区对敌作战,以及迎接全国反攻的到来,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原突围能够在敌人蓄谋已久、重兵围困之下取得巨大成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作为中共中央领导集体核心成员和中共中央驻重庆(后为南京)代表团首席代表的周恩来为此而进行的种种努力也是诸多原因中不应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1955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了她自创建以来的第一次授衔仪式。中南海怀仁堂战将云集,将星闪耀。毛泽东主席审核拟授予少将军衔的将领名单时,看到了一个非常熟悉的名字──皮定均。主席略一沉吟,挥笔写下了6个大字:“皮有功,少晋中”。毛泽东麾下猛将如云,能征善战、功勋卓著者比比皆是,何以独对皮定均垂青于斯呢?事情还得从1946年6月全国内战爆发时的中原突围说起。,…·大战在即,中原局丢卒保车1946年6月,蒋介石不顾经受8年抗战苦难的全中国人民的和平愿望,命令围困我中原解放区的30万大军,采用分进合击的战术,悍然向我…  相似文献   

9.
抗战胜利以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悍然对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解放战争由此爆发。事前,周恩来同志曾与美蒋代表一起到大悟县宣化店视察,以制止国民党军队对中原解放区的军事挑衅和武装进攻。但落以和谈为幌子,敷衍应付,拖延时间,集中了三十余万精锐部队,以大包围之势,妄图围歼我中原部队。当时我中原解放区包括地方武装,号称十万大军,但实际能投入战斗的只有五六万人。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毛主席、党中央采取了避敌锋芒的战略方针,命令我中原解放区的部队迅速组织突围。1946年,我中原部队…  相似文献   

10.
正目次一史前时期:从“多元”走向中原文化的“一体”格局二夏商时期:早期国家的文明核心三两周时期:“天下之中”的礼仪规制四汉唐时期:“国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五辽金元明清时期:作为“国家文化”的中原历史文化之传承六中原历史文化演进轨迹和历史价值七结语中原包括今河南全部、山西中南部、河北南部、陕西东部、山东西部地区,位于黄河流域中游。中原又称中土。就地理位置而言,古代中原是相对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四夷而言,它们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界限往往被人忽视,将“中国文化”等同于“中原文化”导致在人们的中华文明概念中很少有区域文化的成分。事实上“中原文化”只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中国东南地区的百越文化也应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于“中国东南沿海自古即有一海洋文化圈”犤1犦,福建作为百越中闽越族的活动中心,以其显著的海洋性为中华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再返京钟     
我告别刘邓首长,走出司令部不多远,就碰到几个熟人,他们亲热地和我握手,打招呼,把我让进屋。一进门,就看到郑绍文同志在打电话,他把电话筒一抛,跳过来抓住我猛摇道:“哎呀,老谢,你还活着呀!”的确,从中原突围到南下,经过激烈残酷的战斗,老同志能再相见,其高兴激动之情可想而知。谈了几句话后,他跑出去了,一会儿又风风火火地跑进来高兴地对我说:“我给你找一个好地方住,去江汉军区供给部,那里有马骑。”原来江汉区党委和江汉军区的机构已经组成,只等命令一下,就开过平汉线,重返江汉。我在供给部见到了部长张旺舞同志…  相似文献   

13.
弘扬中原文化 促进河南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什么是中原文化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 ,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历史上曾长期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过几千年的文明洗礼 ,这里逐渐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原文化。今天 ,我们要弘扬中原文化 ,就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中原文化 ;而要了解什么是中原文化 ,则必须首先弄清“中原”和“文化”这两个概念。“中原”这一概念 ,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中原 ,是指黄河中下游及相近的地区 ,大体上包括今天河南省全部 ,以及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安徽与河南相邻近的部分。狭义的中原 ,又称中州 ,专指河南。这里 ,我要讲的中…  相似文献   

14.
湖北京山县博物馆珍藏着五块抗日战争时期豫鄂边区建设银行边币石刻版 (图 1)。这是 1941年至 1945年间新四军五师造币一厂的制版, 1946年中原突围时,由印钞一厂朱朝龙厂长亲手埋入京山王家松林的水塘里,解放后,当地群众挖出了五块交给县政府。这只是所埋二十多块钞版的一部分,其余部分至今未发现。   这五块钞版质地细腻,呈淡青色,三块花纹图案已磨平,残留墨迹 (是撤退时有意损毁的 )。二块分别刻有六幅边币图案,图案雕刻精细,字迹清晰,长 128,宽 58毫米,上刻“豫鄂边区建设银行”,中为花纹衬底的“壹佰元”,右边是一列奔…  相似文献   

15.
李金 《东方收藏》2023,(1):15-17
“中山三器”是战国时期中山国的三件代表性青铜器,分别为中山王舋鼎、中山王方壶、中山妾次圆壶。“中山三器”的器型构造独具艺术特征,既带有中原审美的特点,又表现出强烈的文化、民族融合之特征。其上的长篇铭文,承载了中原的儒学思想与天道观念。“中山三器”的器物特征及其所刻铭文反映了鲜虞白狄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产生的同化,代表了北地民族与中原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堪称我国青铜器珍宝。  相似文献   

16.
一、清朝“大一统”的目标“大一统”是在中国古代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思想,历朝历代均以实现大一统为其治国的终极目的。“大一统”也是清朝统治者所孜孜追求的目标。清军入关,“既得中原,势当混一”已表明他们锐意进取、一统全国的决心。建立清朝中央政府,表明清为“正统”。“正统”说是一种精神纽带,绾系人心,“正统”即是“大一统”的担当者。入关之初,英王阿济格曾提出,放弃中原,退回山海关。按照阿济格的思路,退回辽东也就等于放弃中原,如果不是以中原为基点对全国进行统治,就不能称为“正统”,就不可能号令中华,统一边疆…  相似文献   

17.
自从罗香林先生的《客家研究导论》和《客家源流考》发表后,客家学成为一门显学,倍受海内外学术界所关注。罗香林先生的一个突出贡献在于认为客家是中原汉民族南迁后在闽粤赣形成的一个民系。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原说”受到了重大挑战。换一个角度而思,房学嘉先生提出的客家形成“本土说”和谢重光先生深化的客家形成“混合说”,显著地丰富了罗香林实际奉行的“中原移民说”。主源于中原移民的客家形成说,在本文关于客家人通过民间信仰建构历史记忆的田野资料,可以管窥一斑。  相似文献   

18.
以战国策派闻名的林同济,在九一八事变前后撰写了有关东北问题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他认为,文明与地缘对应两个层次的“天下”,一个是等于中原汉地的“天下本部”,一个则囊括了作为“天下边陲”的夷狄之地,两种“天下”的张力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东北是中原与北狄和东夷三角关系的交汇处,中原开拓北疆的主导原则就是联合“汉化”程度更高的东夷对抗北狄,即“以夷制狄”。清朝沿用中原与东夷合作的策略,确立了满、汉、蒙、回、藏的基本统治格局。林同济自觉身处“新战国时代”,广泛征引海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秉持“汉化论”的同时超越长城视野,充分肯定边疆民族和清朝在奠定现代中国版图中的贡献,同时又规避了一些研究者过分突出边疆特性的偏差,有助于理解今日中国的形成及其与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从考古发现谈中原文明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河南位居“天下之中” ,历来被称为中原。旧石器时代文化 ,南来北往 ,东播西传 ,都需经过中原沃野。中原新石器时代文化 ,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源头。夏商周三代文明 ,中原独领风骚 ,居于全国中枢地位。两汉魏晋至唐宋文明 ,中原在全国依然举足轻重。这些都展示了中原文明在中国古代文明中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0.
韩全红 《旅游》2004,(12):12-23
“中原”,在中国一直是一个深邃得令人不得不将思绪驻留的名称。“中原”始终代表着“华夏文明”的核心精髓,而“华夏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体系中,惟一没有被中断的文明。“中原”是举世公认的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就是在今天,涵盖山西.河南、陕西三省在内的“中原”依旧保留着华夏文明的原生态遗存.那些地下和地上的文物古迹、适合农耕文明的自然山水、以及“中原”人口耳相传的方言俚语。这无疑是一笔丰富得令人惊叹的旅游资源,她的价值体现绝非一个旅游区域品牌可以承载,它完全可以凭借世界最悠久文明的品位优势,打造为中国品牌旅游产品,成为世界旅游业中比其它三种靠文明遗存资源所发展的旅游产品更具有鲜活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