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凯和 《满族研究》2001,(4):62-64,85
满族在入关后在贵族家庭中仍然使用奴隶.“家生子儿”就是其中的一种。但由于历史原因,“家生子儿”与其他奴隶地位和处境十分不同,享受着主人优厚待遇,在《红楼梦》中有许多人物和事都与“家生子儿”有关。因此,本文专门对“家生子儿”进行研究考证,便于了解满族的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  相似文献   

2.
郑樵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文献学家。他的《通志》与唐杜佑的《通典》、元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合称为“三通”,是古代知识分子必读之书,有“士不读三通,是为不通”之说。由此可见,《通志》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史学月刊》1984年第6期詹子庆同志《先秦士阶层的演变及其历史地位》一文,引顾颉刚先生“吾国古代之士皆武士”之说,论述颇为精到。唯詹文未对“士”之训诂略作考察,是美中不足。《说文》训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此说近人多不以为然.实则士字甲骨文作“(?)”,“(?)”正是古文之十.另一方面,商代军制,以十进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不少研究者往往把元世祖“崇儒术、行汉法”与尊崇儒道、优礼孔氏子孙等同起来,其实是有很大区别的。蒙古可汗尊奉信仰自由,在蒙廷“间接统治”政策下,衍圣公受到优渥礼遇,元世祖总管汉地后直至其去世,在尊孔方面鲜有作为,衍圣公地位跌入历史最低谷,甚至世爵中断43年。衍圣公政治地位和特权待遇的巨大变化,集中反映了蒙元初期儒学的真实地位。本文试述蒙元初期衍圣公地位和特权待遇由盛到衰的境遇变迁,尝试提出衍圣公世爵中断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当下,全国人民都对公务员“趋之若鹜”,拼命想挤进这个队伍。其主要原因,无非是“工作稳定、待遇不菲、旱涝保收、社会地位高”。但是,你可能不相信,在清代,其最基层的“公务员”——衙役,大多数是不发工资的“临时工”。与我们今天的公务员恰恰相反,他们不但没有工资,而且社会地位低下,  相似文献   

6.
孙俊 《中华遗产》2013,(6):158-159
古代,“退休”可不是人人皆有的待遇,只有官员才有退休一说,称之为“致仕”——官员辞宫于朝,归家休息,颐养天年。致仕制度源远流长,始于周代,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完备于明清,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自隋代开始,行科举取士之制。唐朝初年,取士的科目较多,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等。唐高宗、武则天以后,秀才、俊士两科停止,明经科也日渐被人轻视,只有进士科的地位日渐重要,天下士人纷纷竞集于是科。当时,进士科的考试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即地方上的“初试”和中央的“省试”。唐玄宗时,“省试”改为“礼部试”,我国古代由礼部选士,自此开始。宋代仍沿用礼部试之制。元代开始“会试”,“省试”的说法日渐消失。明洪武时定会试之年为辰、戌、丑、未年。至此,会试的称谓正式使用。会试之后,天子亲临策士之制,为“殿试”。唐高宗、武…  相似文献   

8.
张国庆 《沧桑》2009,(2):3-4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群雄逐鹿。在这一动荡时期,“士”阶层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特殊时期“士”阶层的分化与价值观、“士”与王侯的关系及“士”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9.
李玉洁 《史学月刊》2007,(11):122-125
耻辱观是人类社会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当人们在社会上的贫富强弱尊卑的差别出现以后,强势群体向弱势群体施辱,就使弱势群体感到羞耻。先秦时期,儒家学派与道家学派对待耻辱有不同的理解和应对态度,即有不同的耻辱观。儒、道两家代表不同的社会阶层,因此他们的社会人生观也截然不同。今就儒、道两家的耻辱观进行比较研究,以就正于学术界的同仁和方家。一儒家学派的耻辱观礼、义、廉、耻皆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然而,在道德修养方面,儒家把“耻”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论语.子路》记载: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  相似文献   

10.
论唐代荐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荐举作为选官的形式之一,可上溯到先秦。自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之后,随着朝代的更迭、时间的推移,荐举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从春秋战国时的“立贤无方”向“有方”(即制度化)的发展;二是从义务向权力的过渡(即渐成为官吏依品级、地位享有的权力及政治待遇之一);三是荐官与举士的分途及荐官专门化的倾向;四是逐渐向吏干及资序的倾斜。上述变化正是在封建官僚体制的逐步完善、封建社会从形成到成熟进而走向僵化的过程中实现的。本文仅以唐朝为限,在荐举的狭义(有别于科举,即指荐官、举官)范围内,探讨上述变化的史实及根由,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张振勋(1841~1916),字弼士,号肇燮,生于大埔县。张弼士是典型的客家人。他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性,具有客家人的文化特性。他是清末爱国侨领、富商,是中国实业救国的先驱。探究张弼士经商创富的文化观,无不贯穿“和”“仁”的优秀思想,这一思想成就了他的历史地位与影响。今天研究张弼士,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继儒(字仲醇,号眉公)是晚明最为复杂也最有代表性的文人之一,他是著名诗人、小品家、书画家、评点家、出版家,也是大山人、大名士、大隐士,在当时文坛上与士林中地位显赫,并对晚明文风、士风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一、士的概念 “士”在古代典籍中经常用来称呼某种身份或职务的人。这种称呼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含义: (一)男子,特指青年男子。如:《诗·郑风·褰裳》:“子不我思,岂无他士。”《邶风·匏有苦叶》:“士如归妻,待冰未泮。”《卫风·氓》:“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相似文献   

14.
彭传杰 《文史天地》2006,(10):60-60
封建社会的才智之士,大都希望依附明主,以施展自己的本领,实现自己的抱负。不管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还是“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甚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说法不同,其意则一。即要找个能重用并善待自己的领导者以建功立业。至于如何取得“主公”  相似文献   

15.
改琦是清代中叶一位卓有影响的回族画家。他的一生,适当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正是我国封建社会濒临总崩溃的时代。从乾嘉之际到鸦片战争前这几十年内,画坛上的复古主义仍在恶性蔓延。被当道者奉为“正统”的“娄东”、“虞山”二派山水和恽格、王武为代表的“常州派”花卉,一直居支配地位。“自乾隆、嘉庆两朝以来,士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故里何在?史传、地理着作、陶氏宗谱的说法皆不一致,江西九江、星子、宜丰人士亦至今争论不休。沈约《宋书·隐逸传》等称陶渊明为“寻阳柴桑人”,而乐史《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说:“渊明始家宜丰,后徙柴桑。”近二十多年来,江西宜丰人士多方论证渊明“始家宜丰”。然证以史传、颜延之《陶徵士诛》,尤其是陶渊明诗文,此说矛盾之处很多,实不足取信。  相似文献   

17.
谈士山盘铭文的“服”字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唐兰先生旧说出发,讨论新见士山盘铭文“服”字含义,认为其相当于《左传》、《国语》中所见的“职贡”一词,具体包括职事与贡赋两个方面。另外提出士山盘铭之方国“履”应即金文所见的“眉敖”之“眉”。最后指出士山盘铭对于探讨西周恭王时期的政治和先秦服制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士商”─—张謇与涩泽荣一之比较观马敏东亚各国在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近代工商社会的历史过程中,存在着某些相似的经历。以社会阶级关系的转型而言,中国有亦士(绅士)亦商的所谓“士商”中介过渡,日本也有亦士(武士)亦商的所谓“士商”承上启下...  相似文献   

19.
清华简《封许之命》篇主要记载周王室册封吕丁的过程,篇中有“命汝侯于许”的记载,该句蕴含深刻的历史信息。文章结合传世文献、出土文献指出:清华简《封许之命》篇所见之“王”,有两种可能性,其一为周成王、其一为周公。“侯于许”之意为封建诸侯到许地,并非封为侯爵。吕丁的爵位是男爵,纵观整个西周时期,“男爵”享有较高的社会待遇、属于社会地位较高的贵族阶级。  相似文献   

20.
1、“士与女”辨《诗·郑风·溱洧》乃歌咏两性欢爱之叙事诗,其主人公为一“士”一“女”。其诗云:“溱与消,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讦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德,赠之以勺药。”余冠英先生《诗经选》于“士与女,方秉兮’句下注云:“‘士与女’,泛指众游春男女。‘女曰’‘士曰’的士女则有所专指。”按余氏此书向以注解简要、译文畅达为学界所重,笔者于著述中亦屡有征引,受益良多。然此条注释,私心未敢苟同。考诸韩、鲁二诗,《溱洧》所述,乃上之日男女群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