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8 毫秒
1.
孙凌云 《旅游纵览》2013,(5):208-209
会展策划是会展经济管理专业一门占有核心地位的课程,几乎所有的会展专业都会开设这门课程,根据各学校的教学目标不同,对会展策划教学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的会展经济专业中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并对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努力打造订单式的培养棋式,以达到满足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孙凌云 《旅游纵览》2013,(6):219-220
会展策划是会展经济管理专业一门占有核心地位的课程,几乎所有的会展专业都会开设这门课程,根据各学校的教学目标不同,对会展策划教学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的会展经济专业中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并对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努力打造订单式的培养棋式,以达到满足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的目的。一、开展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随着我国当前会展行业的高速发展,开设会展专业的院校也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增加。但是,我国会展策划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严重匮乏,高职院校作为我国会展人才的重要培养基  相似文献   

3.
研究型大学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张俐俐  庞华 《旅游科学》2008,22(3):55-58
本文针对会展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以研究型大学作为研究对象,总结了研究型大学培养会展专门人才的基本特征,提出了研究型大学培养会展人才的目标和定位,探讨了研究型大学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4.
徐维东 《旅游纵览》2016,(4):211-212
在我国重庆会展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重庆的会展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型、管理型、专业型人才。本文首先分析我国国内会展人才发展的现状,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对目前重庆会展人才培养发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目前的重庆会展人才存在对培养人才的需求缺乏认识,目标定位模糊,会展人才培养结构的不合理及相关教材的不完善,师资力量的薄弱严重制约人才培养的问题。在发现上述问题后,本文还提出改善重庆会展才培养的先关措施,为从轻会展人才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王春雷 《旅游科学》2010,24(6):84-92
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院校对于会展办学的整体设计,因而需要进行系统性的构建,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更缺乏实证性的研究。本文基于文献综述的发现和会展专业的特点,从理论上构建了一个项目驱动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进而以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为例,侧重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6.
政府主导型会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锋仪 《人文地理》2008,23(1):124-128
对政府主导型会展模式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印国际会展发展模武分析、政府主导型会展与其他会展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和政府主导背景下的业态分析.分析认为,政府主导型会展发展模式在表达会展经济特征中的"城市助推器"、"城市面包"、改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特别是迅速形成产业规模和市场规模有着其他会展发展模式无法企及的作用.基于我国会展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全面采用这一模式对我国会展产业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垂直管理体系是这一模式优势最大化的重要保障,是我国会展产业发展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7.
闫静 《旅游纵览》2015,(3):283-284
酒店高素质管理人才培养是促进海南酒店业发展的有力抓手,海南高等院校酒店管理本科专业承担着为酒店培养管理人才的职能,任重道远。目前,海南酒店管理本科培养不同程度存在培养目标实施与预想有偏差、课程设置体系不够完善、实践教学条件有限、师资"酒店专业性"不强、培养效果欠佳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借鉴新加坡的酒店管理培养模式,进而对海南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改革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于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难以满足新变化,必须进一步完善旅游课程体系和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本文拟打破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中历史文化类课程仅从宏观方面把握中国历史文化进程的困境,着重论述讲授地方历史文化,培养为地方旅游业服务的实用性人才的必要性;同时,革新教学手段和内容,促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使学生更深刻的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9.
王致国 《丝绸之路》2012,(24):99-100
会展的现场服务与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会展经济管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具体会展中,可从布展阶段、开展阶段及撤展阶段的一些基本环节来了解会展现场服务与管理的主要内容,通过具体细节的管理提高其现场管理的执行能力。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我国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旅游等政策的推动下,文旅领域新型产业蓬勃发展,尤其是数字文旅领域表现突出。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综合性的学科,其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如何做好数字文旅人才培养工作是当前旅游管理专业适应旅游新业态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总结文旅人才培养现状,其次分析数字文旅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最后提出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可以从培养理念、专业结构、课程体系、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等多个维度出发培养数字文旅人才,以满足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What is time? This essay offers an attempt to think again about this oldest of philosophical questions by engaging David Hoy's recent book, The Time of Our Lives: A Critical History of Temporality, which proposes a “history of time‐consciousness” in twentieth‐century European philosophy. Hoy's book traces the turn‐of‐the‐century debate between Husserl and Bergson about the different senses of time across the various configurations of hermeneutics, deconstruction, poststructuralism, and feminist theory. For him, what is at stake in such a project is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scientific‐objective “time of the universe” and the phenomenology of human temporality, “the time of our lives.” Hoy's approach is to organize his book around the three tenses of time—past/present/future—and to view objective‐scientific time as derived from the more primordial forms of temporalizing lived experience that occur in our interpretation of time. In my reading of Hoy's work, I attempt to explore how “time” (lived, experiential, phenomenological) can be read not in terms of “consciousness” (Hoy's thematic), but in terms of the self's relationship with an Other. That is, my aim is less to establish a continental tradition about time‐consciousness, understood through the methods of genealogy, phenomenology, or critical theory, than it is to situate the problem of time in terms of an ethics of the Other. In simple terms, I read Hoy's project as too bound up with an eg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consciousness. By reflecting on time through the relationship to the Other rather than as a mode of the self's own “time‐consciousness,” I attempt to think through the ethical consequences for understanding temporality and its connection to justice.  相似文献   

12.
<正>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准确说更是生命线,一条郁郁葱葱的绿色生命线,置于茫茫的沙漠之中。埃及90%的人口,生活在这全国1/30国土的尼罗河畔。这条河见证了埃及古老文明的形成和兴旺,主导了两岸生灵的繁荣与衰落。跟随这条河,人们在历史的时空穿梭,跨过河上河下,遍看古代现代,游走神庙田舍,拥抱沙漠绿洲。我们在阿斯旺下火车,行李直接就送到斯蒂芬妮游轮了,我们要在尼罗河上航行三日,这是期盼许久的心念。有多久呢?算起来有40年了。自从1978年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  相似文献   

13.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SCENIC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4.
论人地关系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王铮 《人文地理》1995,10(2):1-5
1人地关系的再认识"人地关系"是古老的哲学命题。在中国古代,至少有三种人地关系的认识观。"人定胜天", "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5.
正Though the Tibet boxing team might be rarely heard of,Sonam Norbu,a national master sportsman from the first Tibet boxing team with a weight of 52 kilograms,has won a gold medal for the 2011 National Youth Fight,a bronze medal for the 2012 National Championship,and another bronze medal for the 2013 National Championship.The Tibet boxing team is still young today.Asked why he chose to be a boxer,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次一生态交错带适应的一般模式二史前文化适应方式的转换三环境格局的变化与适应变迁四结语燕山-长城南北地区是考古学研究上有特殊意义的地区。其地处蒙古高原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的过渡地带,海河流域北部、滦河下游为其南区域,滦河上游、大小凌河、辽河上游地区为其北区域。我国400毫米降水分界线即位于此,也是北方干旱区与半干旱-半湿润区的过渡地带。  相似文献   

19.
影响方言的地理因素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芳元  徐永山 《人文地理》1996,11(Z2):63-64
方言在形成和发展进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自然环境中的山川、社会经济生话的方式、历史行政区划的变更和移民的路线等,对方言的语文、语汇及其地理分布都有十分明显有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THEDALAIANDTHEWEST¥//AuthoritativedocumentsrevealthattheDalaifledChineseterritoryin1959withtheassistanceoftheCIA.TheCIAhastr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