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听雨  吕迪  赵鹏军 《人文地理》2022,37(6):171-182
都市圈是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前都市圈空间范围界定还存在争议,本文梳理了都市圈的概念和内涵,采用手机信令出行数据识别了全国都市圈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发现,我国大部分都市圈仍处于发育阶段,当出行率阈值为 1% 时全国识别出 27个都市圈。都市圈的分布格局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发达地区的都市圈数量多、分布密集,如东部沿海和城市群地区。中心城市的人口和经济规模,以及圈域出行距离影响了都市圈的空间范围和圈内联系程度,圈域出行规模与中心城市人口规模呈正相关,外围城市向中心城市的出行率与中心城市经济首位度呈正相关,且符合距离衰减规律。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城市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城市本体、城市腹地三个方面,对宋金元时期青州与济南二城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在内外部环境方面,北宋时期,青州、济南二城均较为优越,金元时代却截然相反。从城市本体的相关指标来看,城市风貌上,北宋时期的济南城尚落后于青州城,金元时期青州城因迭遭战火,城市风貌已大不如济南;城市占地规模上,北宋时期青州城的占地规模明显大于济南城,而金元时代的济南城已后来居上。在城市腹地发展水平方面,宋金元时期,至少是金元时代,济南城市腹地的户口数量和经济发展程度已经完全超越青州城的腹地。进而指出,金元时代,至少在元代,山东半岛的经济中心城市实际已经转移至济南,明洪武九年(1376年)山东承宣布政使司由青州到济南的移治,只不过是行政中心"追逐"经济中心,对济南经济中心城市地位的一种政治承认而已。  相似文献   

3.
济南都市圈城市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引导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睿  吕斌 《人文地理》2007,22(5):43-49
随着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都市圈成为我国大城市功能地域组织的重要形式。本文对济南都市圈城市化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济南都市圈中虽然济南具有较高的集聚规模,但却缺乏相应的辐射带动能力,圈内多数县域尤其是黄河以北地区城市化滞后,加之其它中心城市实力不够强大,严重阻碍了济南及其都市圈竞争优势的发挥。由此提出了"强化核心、多元中心、区域联动、县域支撑"的城市化空间布局策略,并以城乡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为核心,分别就土地分类管制和分区引导等两方面城市化协调引导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进程中行政区划调整的类型、问题与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回顾和总结近30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行政区划调整的过程、类型与特点的基础上,对国内学者关于城市化中的行政区划调整研究进行总结、梳理。行政区划调整在适应和促进近三十年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相应的问题;在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市制改革、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规划耦合机制、行政区划调整与农村城市化、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群发展等四个方面;未来我国城市化中的行政区划调整研究的重点是理顺撤县(市)设区后的城市管理体制,市辖区范围调整,城市群的行政区划调整与管理体制,市制改革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韩艳红  陆玉麒 《人文地理》2014,29(6):95-103
本文运用场强模型,在时间可达性的基础上,研究了在不考虑权重和考虑权重两种情况下,南京都市圈城市吸引范围的演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南京都市圈的发展建议。得出的结论如下:1城市的吸引范围与行政区范围不完全一致,城市吸引范围扩展至江北的沿江城市有芜湖和镇江。2不考虑权重的情况下,南京、芜湖的吸引范围总体增长,扬州、镇江、巢湖、滁州、马鞍山的城市吸引范围总体下降,淮安的城市吸引范围变化不大。3考虑权重的情况下,南京和芜湖的城市吸引范围上升,淮安、镇江、巢湖的城市吸引范围下降,扬州、滁州、马鞍山的城市吸引范围波动下降。南京的城市吸引范围占南京都市圈的绝对优势。4建议芜湖、马鞍山等沿江城市进一步完善过江通道,实现沿江城市的跨江发展;通过加快交通建设和淡化行政界限,增强城市间联系;根据城市吸引范围调整行政区划,如拆分巢湖并入芜湖、马鞍山等城市,句容并入南京市。  相似文献   

6.
陈忠祥  李莉 《人文地理》2005,20(5):51-55
本文以宁夏中北部地区为例,探讨了由于行政区划变动致使原银川、吴忠、青铜峡、灵武所形成的城市群在空间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进而对这一变化所产生的区域经济关系及其发展的正负向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在以经济发展为根本目标的背景下,行政型的城市群体系或区域体系必然会向经济型的城市群体系或区域体系转变,这一过程对于行政区划调整来说必须科学而慎重。  相似文献   

7.
基于引力模型的关中城市间联系测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进程中,为提升关中城市群整体实力,需要对关中城市间经济联系度进行科学测量,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原因与解决对策。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分析城市间联系测度的方法,以标准引力模型为基础,在对关中城市的中心等级进行科学划分和可达性分析的基础上,测量了关中城市间的联系程度,找出关中城市群发展的现存问题,并提出从行政区划适当调整、发展规划与组织协调、财政体制完善、壮大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来促进关中城市群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空间辅射能力、综合经济实力、城市规模维度、软性指标维度来分析,长沙完全有实力、有可能以长江中游城市群"双引擎城市"为切入点,以创新文化软实力为特色,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特色型中心城市进入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布局范围。  相似文献   

9.
都市圈发展的新背景、新趋势及其规划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薛俊菲 《人文地理》2008,23(3):35-3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城市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区域化特征,大都市成为了世界城市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在这样的新背景之下,都市圈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中心性进一步强化并出现多中心的新形式,空间扩散广域化并日趋连绵成片,区域进一步融合并且跨界发展明显。世界各主要都市圈的规划纷纷对这些新形势做出了响应,即以全球性、整体性的视角来审视都市圈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致力于形成多中心的空间结构,促进产业扩散与转移,对交通进行网络化整合,并建立类似都市圈政府的机构对都市圈规划进行管理。这些良好的经验可以作为我国都市圈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城市群概念、形成机制及其未来研究方向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群是区域思想影响下,随城市集聚发展,城市的功能影响范围超过行政边界,城市区域协作出现并逐步加强而产生的一种人类聚居形式。国内外城市群相关研究指出,城市群是区域不均衡发展的结果,是人口、经济集聚发展的高级形态之一。通过综述国内外城市群相关研究进展,本研究指出,国内城市群研究应统一概念,明确边界,尽可能获取准确的城市群统计数据,进而探究其本质特征。在深入研究产业、人口等因素对城市群的作用机制之外,还应考虑个人、经济组织和政府的影响,正视城市群集聚发展存在的问题,寻求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的结构优化及其方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任保平 《人文地理》2007,22(5):38-42
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的新形态,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发展极"。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已经形成了西部经济"发展极"的初始条件,成为了西部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的基本现状是:城市群总规模较小,中等城市数量少,小城镇发展滞后。从目前提高竞争力和带动西部经济发展的目标来看,面临着完善空间结构、功能结构和时序结构的任务。在空间结构优化方面,要强化西安中心城市的作用,培育二级中心城市,完善小城镇建设体系,以西安为中心构筑四大城镇群。在功能结构完善方面,要强化城市群区的联系,进行城市群中各个城市功能和性质的重新定位;从时序结构的完善来看,要以增强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为目标,从近期、远期和远景三个方面安排时序结构。  相似文献   

12.
从信息网络到城市群区内数码城市的建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人类进入21世纪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工业化、城市化推动了全社会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大城市之间的信息高速公路、因特网等计算机技术和遥感技术发展更快。本文着重探讨了三个问题:①城市空间的信息网络世界;②信息行业对城市发展的潜在作用(协作效应、替代效应、衍生效应等)以及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③城市群区内数码城市的建立,促进了城市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都市圈一体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慧  焦华富  叶雷 《人文地理》2022,37(4):1-9+86
一体化发展是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协调治理的新要求,由于其空间尺度不同,出现了区域一体化、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一体化等多个概念。都市圈是城市群的重要组成单元和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加强都市圈一体化研究,对于实现区域内部、区域与国家、区域与全球的协调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近20年来中国都市圈一体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综述结果表明:(1)一体化及都市圈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使得都市圈一体化在概念表述上存在一定差异。(2)研究理论框架多借鉴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的适配性限制了对都市圈一体化的机理研究。(3)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匮乏,高适配性的理论体系构建还有待加强。(4)随着国家发展战略调整和区域一体化实践的深入,都市圈一体化研究正面临制度、功能、生态、文化和关系等方面的转向。  相似文献   

14.
刘荣增  穆岚 《人文地理》2008,23(3):28-34
本文拟运用MWVD(Multiplicatively Weighted Voronoi Diagram)方法,从中心城市郑州影响区范围的历史扩展演化入手,以河南周边省会城市的发展竞争为背景,探讨中原城市群整合的方案和思路。通过定量计算与空间可视化模拟显示,得出结论:对于河南而言,仅实现郑汴一体化对于提升中心城市的辐射影响力还是不够的,必须尽早实现郑汴洛一体化,甚至中原城市群一体化,才有利于凸显组合型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杨金华 《人文地理》2014,29(2):108-112
引入可达性的概念,以现阶段与预期2030年的湖南城市群综合铁路网数据为基础,选取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经济潜力和日常可达性3个度量指标,比较分析了高速铁路的发展对湖南城市群城际间8城市可达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速铁路大大缩短了城际之间的时空距离,将全面提升湖南区域可达性水平,促进区域均衡化空间结构的形成;另一方面,尽管高速铁路将推动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形成,但对湖南城市可达性水平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可分为两个层级,各城市在新的交通格局下应抓住机遇,探寻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市群对外服务功能强度与结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流描述了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体现了城市的对外服务功能。城市流强度揭示了城市对外联系的强弱,它与城市中心性的极强相关性表明,城市流强度是表征城市对外服务功能的量化指标。通过中国13个主要城市群的城市流强度与结构分析,从城市流视角探讨中国城市群对外服务功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增长情况。研究表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是全国性的以制造业为主的综合型对外生产服务中心,京津冀北城市群是全国性的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综合型对外生产服务中心,山东半岛城市群初步形成以第二产业为主的全国性对外生产服务中心,成渝、辽中南等其余9个城市群为区域性对外生产服务中心。研究指出,城市群往往生成于我国各级产业轴线交汇的地方,由产业轴级别差异,将会形成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群,由此可以从各级产业轴线上寻找和培育新的城市群。研究认为,由城市流强度占GDP比重而确定的外部贡献率,是城市的基本活动部门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份额,城市群区域内部密切的经济联系与交流提高了各城市的外部贡献率,由城市间密切经济联系而形成的城市流是城市群演化发育的内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乌鲁木齐都市圈整合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董雯  张小雷 《人文地理》2006,21(4):44-47
都市圈整合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发挥都市圈整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有效整合乌鲁木齐都市圈对新疆和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文章通过对乌鲁木齐都市圈整合的必要性的分析,提出了通过观念、产业、行政区划等具体整合措施,消除都市圈目前发展中的主要障碍,更好的促进乌鲁木齐都市圈的发展。文章的最后,结合现实状况指出了乌鲁木齐和昌吉将率先实现一体化发展,经济区将逐步形成以及圈内基础设施将日益完善等主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13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采用铁路客运班次构造多中心指数来表征基于功能联系的城市群空间结构,在分析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基础上重点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基于功能联系视角的城市群空间结构总体呈单中心化趋势,但地区差异化明显,珠三角、山东半岛和闽东南城市群已表现出多中心化特征;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多中心程度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表现为先单中心后多中心的演变过程;城市群规模的增大和城市间联系加强促进了城市群向多中心方向演化;而面积小、三产比重高的城市群更有利于形成单中心的结构;政府干预作用对城市群空间结构影响并不显著。鉴于不同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趋势不同,未来政策取向应该遵从各个城市群自身规律。  相似文献   

19.
以中原城市群县、市区节点为研究单元,基于引力模型与复杂网络模型,根据测定的城镇间引力量与城际直接的客运班次两类数据,对中原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特征进行比较与归纳。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空间联系突出了"双中心"与层次结构特征,引力与客运联系网络互为支撑,又各具特色,郑州与洛阳在城市群网络结构中的中心度较高,但对网络并没有绝对的控制力,城市群网络的集团化效应明显。城市群最大联系轴向有序,但空间网络结构并没有呈现较强的"长尾分布",城镇网络结构中心度分布有序性差。城市群引力网络子群体间的联系较弱,内部的联系密切,受行政区划的屏蔽或行政级别差异影响显著;而客运联系网络各子群体之间的联系较强,核心市区功能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20.
武汉都市圈经济社会要素流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都市圈城际经济联系与相互作用空间表现形式为城市间、城市-区域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经济社会要素流。基于城际功能集散效应影响量建立城市流模型:F=NE,揭示出:武汉都市圈各中心城市经济社会要素流强度空间差异明显,对外经济联系呈现显著规模等级分布,空间结构上已经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鞍形"圈层结构。通过统计数据,利用SPSS统计软件,从实证角度分析得出:武汉成为圈域经济社会要素流集散中心,城际经济社会要素流不同程度表现出以武汉为中心的"等级放射状"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