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空间格局与演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三个方面构建了城乡协调发展度指数,对中国2000-2008年31个省城乡协调发展程度的整体变化及在大区上的空间差异进行了评价和原因探讨。结果显示,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程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城乡增长率差异系数的降低,说明我国近些年的支农惠农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效果显著。东部和西部地区城乡发展逐步协调,而中部和东北地区城乡发展协调度下降。东部城市和农村基本实现共同富裕,而西部是较低水平上的协调。东北地区先大幅下降后缓慢上升,中部地区的城乡协调发展度目前是最低的,变化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5年和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以及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采用ArcGIS分级制图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刻画中国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的时空格局及变化,并使用面板数据线性回归模型和Tobit回归模型识别影响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老年人口健康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老年人口健康水平高的地市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省份、华北平原和新疆北部,老年人口健康水平低的地市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②十年间,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的空间分异水平有所降低,老年人口健康水平中等的地市数量大幅增加;③老年人口健康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随着空间分异的缩小,空间集聚程度上升;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的高-高类型区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地区,低-低类型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区域;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饮食习惯和自然地理因素是影响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省区间比较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早已存在,但目前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大都是从全国的角度出发,从省区的角度进行的定量对比研究很少。而现实中省区间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对于我们进行具体的成因分析以及因地制宜地制定城乡居民收入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利用1978- 2000年各省区城乡居民收入统计资料,采用回归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的方法,从空间分布和时间序列变化两个方面对省区间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了初步研究,揭示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东向西逐渐扩大的空间布局以及时间序列变化上的不同步性,同时,还对形成这种空间不平衡和时间变化不同步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为进一步的成因分析及城乡政策的制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运用时序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河南省1995-2009年城乡统筹发展动态演变规律,并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对2009年河南省18个省辖(管)市进行区域差异分析。研究表明:河南省城乡统筹发展大致分两个阶段,稳步上升阶段和波动上升阶段;2009年河南省城乡统筹发展的空间差异类型可分为高、较高、较低、低四种区域类型。根据时序特征和空间差异特征的定量评价结果,对河南省城乡统筹进行时空定位,并提出深化城乡制度改革、探索城乡协调机制、实行产业集聚发展、建立统一保障体系、营建现代化都市区、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建设进程等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5.
哈大巨型城市带要素集聚分异与空间极化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界定空间极化概念的基础上,应用均匀度指数、基尼系数、崔王指数分析城市带内部要素集聚程度分异及空间极化格局,结论如下:①1990-2014 年哈大巨型城市带要素集聚程度时空分异明显,"核心-边缘"结构逐步显现,城市带内部基于要素集聚程度的哈长与辽中南次区域逐渐发育;②城市带内部要素集聚存在显著的空间极化,空间极化的"四城市"格局已经形成;③城市发展内源力是哈大巨型城市带整体空间极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城市投资强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带空间极化格局演变的影响也较显著。城市投资强度与吸引力差异是哈长次区域空间极化分异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城市发展内源力是影响辽中南次区域空间极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结构变化指数和专业化指数,定量分析了全国各省、市、区1986至1991年农村工业结构变化的差异、专业化差异及两者关系的差异,并根据各地专业化部门的变化趋势,对农村工业结构政策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多尺度的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演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极差、标准差、加权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从县域、地市州和四大板块3个尺度对湖南省1990-2013年区域经济差异演变进行测度,进而采用泰尔指数对全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解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在3个尺度上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且表现出较明显的尺度特征和尺度效应;2全省总体经济差异演进呈"M"型曲线,可划分为逐步上升、持续下降、再次上升、趋于收敛四个阶段;31990-2009年板块间差异对全省总体差异的贡献率从26.55%快速上升至51.35%,近年来有所下降并趋于稳定;4区域经济差异形成与演进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条件、经济发展阶段、交通建设、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以及国家宏观区域政策等。  相似文献   

8.
无锡市城乡系统耦合测度与耦合度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蕾  杨山  陈升 《人文地理》2011,26(6):77-82
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城乡系统耦合程度随着国家经济社会转型而不断变化,测度城乡系统耦合(以耦合度表示)旨在揭示不同时期城乡相互作用和影响程度,从而为进一步调控城乡互动关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无锡市为案例,以系统科学理论为基础,构建城乡系统耦合测度模型,对无锡市1979至2008年8个时期的城乡系统耦合程度进行测度,并分析耦合度变化原因和规律。结果表明:无锡市城乡系统耦合度变化过程明显分为三个阶段,呈现拉平"S"型。在1990s初期以前耦合度较低,反映城乡系统较为独立发展;1990s初期以后耦合度快速提高,城乡互动关系加强;进入21世纪耦合度缓慢上升趋于停滞,城市系统在持续加速发展的同时,乡村系统发展趋缓并呈下降趋势。伴随乡村系统发展速度的下降,城乡系统潜伏着二者不协调的危机,为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国家公共政策需要加强对乡村发展的扶持和引导,以促进城乡系统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9.
赵姚阳  濮励杰  卜崇峰 《人文地理》2006,21(1):17-20,115
基于2000年的统计资料,选择地均GDP、地均财政收入等九个指标,应用模糊逻辑(Fuzzy Logic)方法从土地经济效益和土地使用效率两个方面对江苏省各地市的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13个地市的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从高到低可以分为五个等级。评价结果基本上反映了各城市人地关系的紧张程度和城市土地的经济产出效率。  相似文献   

10.
将城乡道路网系统解构为需求、供给两个子系统,构建系列评价指标体系和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从地市、县市层面揭示了1995-2012年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供需系统的时空协同演化格局:地市层面上,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供给系统呈现出"核心-边缘"的空间生长趋势,需求系统呈武汉"一城独大"格局。城乡道路网供需系统耦合度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空间差异较小,协调度由失调向良好协调发展,呈现出同步进阶的态势;县市层面上,供给系统县际差异趋小,呈现等级圈层式的空间发育格局,需求系统也发展较均衡,呈板块集聚特征。城乡道路网供需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不高,"核心-边缘"格局显著。  相似文献   

11.
基于齐夫法则的江苏省旅游收入规模结构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用齐夫法则研究了江苏省近10年的旅游收入规模结构变化,并与差异度变化加以对比。结果显示无论是国内旅游收入还是国际旅游收入,规模分布均基本遵循齐夫定律,与差异度变化趋势也相一致;无标度区范围均呈扩大趋势,规模结构逐步得到优化。但两者也有不同点:(1)前者从局部单分形演变为几乎覆盖全域的单分形,而后者则从局部单分形→几乎覆盖全域的单分形→局部单分形→双分形;(2)前者是先呈帕雷托模式后呈不规则的帕雷托模式,而后者则是前几年呈不规则的帕雷托模式,后几年标度区一呈对数正态分布模式,标度区二呈不规则的帕雷托模式;(3)前者的规模变差是先扩大后缩小,而后者则是前几年规模变差略有波动,后几年两个标度区之间的差距稍有扩大,但各标度区内部的规模变差却呈缩小趋势。齐夫法则可为分析旅游收入规模结构变化提供新的定量方法。  相似文献   

12.
2000—2009年广东省入境游客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伟  黄秀波 《人文地理》2012,26(1):113-118,106
依据2000—2009年广东省入境旅游的相关数据,从时间序列和空间尺度两个方面对广东省入境游客的年际变化、时间分布、空间集聚性和空间格局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除个别地级市外,广东省大部分地级市入境游客到访率年际变化稳定,年际集中指数较小,时间分布均匀;(2)入境游客空间分布地区差异,呈明显的集中型格局,主要集中于珠三角地区,且有进一步向其集中的态势;(3)入境游客空间分布市域差异,呈现从以广州、深圳为双中心,向四周辐散的"中心双核辐射式结构"到以深圳、广州、珠海、东莞以及惠州为多中心,向四周辐散的"中心多核辐射式结构"过度趋势,空间集聚性指数下降,入境游客空间分布趋于分散均匀,市域差异有缩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山西省城乡协调度演变及其机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建立城乡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山西城乡协调度进行研究,发现:(1)1980-2006年城乡静态协调度是呈倒"U"型,1980-1985年属于严重不协调型,1995-2002年属于初级和基本协调型,2003-2006年属于严重不协调型;(2)城乡动态协调度在1980-85年属于下降型,1985-1995年属于增加型,1995年后属于下降型。分析认为城市化水平低、产业重型化、农民收入增收困难、对乡村和农户固定资产投资比例降低阻碍了城乡协调发展。本文提出了加强城市群建设、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加强对农民技能的培训和增加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四条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根据城市化的内涵及推进城市化的目的,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居民生活城市化、景观环境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城市化等五个方面,构建区域城市化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01-2009年江苏县市城市化质量进行综合测度,并以此为变量,运用差异系数,对江苏县市城市化质量差异的演变过程与空间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2001-2009年江苏区域城市化质量差异总体扩大的基础上呈现先扩大后缩小趋势,且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质量差异、基础设施质量差异和居民生活质量差异,人口发展质量差异和景观环境质量差异则相对较小;在空间上,县市城市化质量提升有向环太湖地区不断极化的态势。其中,地级市区以向下收敛为主;苏中和苏北县域以向上收敛为主,而沿海地区县域以向下发散为主;苏南地区的沿江县域以向下收敛为主,环太湖县域则以向上发散为主。  相似文献   

15.
钟韵  韩隆隆 《人文地理》2015,30(4):102-107
利用省际数据探讨我国社会服务业FDI的空间集聚特征及格局影响机制,以期从新视角分析各地的对外开放程度。研究发现:①我国社会服务业FDI呈地带性分布特征;②社会服务业FDI的空间布局并不完全追随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③我国社会服务业FDI存在不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其空间集聚程度低于生产性服务业FDI;④近年来空间正相关省份数量明显增多,东中部沿海及长三角的极化作用加强。⑤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逐渐显示出吸引外资进入社会服务业的优势;⑥政策及实施细则、经济发展水平和行业属性,是空间格局的重要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6.
交通是影响城市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高铁作为一种新型交通工具必将对城市产业发展产生影响。修正市场潜力模型分析高铁对中国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总体上,高铁提升了城市服务业的比重,降低了城市制造业的比重;制造业型城市和服务业型城市的服务业比重都得到提升,制造业比重都下降;从单个城市来看,高铁提升了大多数制造业型城市和大多数服务业型城市服务业的比重。②对于制造业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高铁主要促进该类城市一般服务业比重的提升;对于服务业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强化,高铁主要促进这些城市高端服务业比重的提升。③高铁的开通增强了中心城市的溢出效应,促进了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7.
李香菊  祝丹枫 《人文地理》2016,31(3):109-115
本文从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空间公正理念出发,以经济学的"蓝色红利"视角为切入点,探讨了中国区域环境税负空间差异问题。研究表明我国环境税负空间累进性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区域中,北部沿海、东部沿海、东北、黄河中游以及南部沿海地区的环境税负空间累进性指数较大,长江中游、西南及西北地区则表现出负的空间溢出效应,环境税加大了区域间的收入差距;传统三大区域中,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环境税负具有空间累进特性。此外,西部地区的资源税起到了更好的税收调节作用。资源成本的增加促使使用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抑制需求,有助于将资源消费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实现收入的合理分配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排污费则扭曲了税收分配机制,降低了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鉴于此,从新区域主义的"统筹理念"出发,提出了构建区域环境税负空间公正性的设计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