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辉 《山茶》2000,(2):50-65
  相似文献   

2.
1992年,浙江龙游发现石窟,洞内有一石刻浮雕像。对此浮雕像内容表示的意义及生成年代众说纷纭。作者从多方面作了分析研究,认为此像应为“天马行空”图,成于南朝时期。  相似文献   

3.
孙勇 《丝绸之路》2013,(4):69-70
须弥山石窟坐落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区西北55公里处的须弥山东麓,现存经过编号的洞窟132个,由南北自然形成大佛楼、子孙宫、圆光寺、相国寺、桃花洞、松树洼、三个窑和黑石沟八个区域。须弥山石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须弥山石窟有许多和全国同类石窟不同的特点,本文对须弥山石窟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对今后此方面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预防性保护的概念出现及内容演变谈起,分析了石窟类预防性保护的概念及特点。在此基础上,文章给出了石窟类遗产的预防性保护的实践措施。  相似文献   

5.
龙游石窟砂岩的水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龙游石窟砂岩胶结泥质中粘土矿物—蒙脱石的性质和结构特征;岩石中各类矿物在水中溶解度的变化;岩体与水反应的表面积,即岩石的孔隙率;与其相作用的水的化学性质,特别是水的pH值变化等方面的测试研究,证明被淹没在水下的石窟砂岩洞室相对较稳定。但洞室的水被抽干后,由于水环境的突变以及随后环境湿度的频繁变化,大大加速了洞室的风化。  相似文献   

6.
在批判遗产研究的思潮下,遗产逐渐被认为是一个由多主体共同介入、不断与当代需求协商的过程。这不仅事关遗产利用的主体与方式,而且还关乎行动的可能性与正当性。中国的遗产资源及其利用方式丰富而多样,但关于其内部逻辑与本质的深度剖解却相较欠缺。朱煜杰与克里斯蒂娜·玛格斯合著的《中国的遗产政治:过去的力量》(Heritage Politics in China:The Power of the Past)一书填补了这一空缺,并为探寻当代遗产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与路径指引。本文将“遗产制造”和“价值挪用”作为开启这本书的钥匙,由此来考察当代中国遗产的复杂性,即遗产是如何依靠价值的挪用而在历史、现在与未来的时间维度中被不断制造与再造的。  相似文献   

7.
肇始于法国的遗产保护运动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而遗产价值却一直是个近乎扑朔迷离的话题。与一般商品相比,遗产有何特殊的价值与使用价值,遗产价值如何衡量及其对对现代社会的意义都有待于思考。从某种意义上看,过去之于现在,是古为今用的过程,亦是遗产价值从神圣走向世俗的关键缘由。无论是遗产保护热、遗产研究热,还是遗产旅游热,都在判断、建构、计算与赋予这四个面相上论证着遗产的价值,进而揭示遗产价值表象下人类集团的精神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8.
档案文献遗产的价值观随着社会的需求而出现,并在文化遗产理念的指导下形成了一类典型性档案文献集合体。本文从评析档案文献遗产的价值、档案文献遗产价值的保护与利用及存在的问题、档案文献遗产价值取向的新方略三个方面对档案文献遗产价值的新取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鲁昊 《东南文化》2024,(2):6-14
西方权威遗产话语是西方文化传统的产物,存在忽视东方文化遗产价值的问题,制约了我国文化遗产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公园形式保护文化遗产,现已形成初具规模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体系。我国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时空和遗产价值的宏大性和连续性,遗址本体以土为主的低辨识度和脆弱性,以及遗产保护和遗址公园化建设的动态性和创新性。文化遗产保护起步较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和地区在遗产保护中面临着诸多共性问题。我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体系为遗产保护和遗产话语体系构建提供了中国方案:丰富国际化的术语体系,秉承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坚持以址为园的全要素保护理念,加强“物”到“非物”的数字化战略。  相似文献   

10.
<正>公元1992年6月2日龙游石窟的重新现世,给我国的石窟增加了一个新伙伴。龙游石窟既是龙游古代劳动人民汗水与智慧的结晶,也是浙江省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使龙游石窟的文保工作上了新的台阶,对于其今后的保护和研究也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依据。一、建筑规模与布局龙游石窟大型地下洞室群位于龙游县石岩背村,共有24个洞室,而且在其他地方可能还存在没有被发现的  相似文献   

11.
周恩来一贯重视我国的文化建设事业 ,强调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必须同步地协调地发展。他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 ,对我国的文化建设事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他十分重视保护和继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 ,他在指导文物保护方面所从事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和所阐述的深邃思想 ,对于继承祖国文化遗产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他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 ,发挥文物的作用 ,对我国的文物保护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杨龙友是明末清初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由于多种因素,他的死亡原因在学界颇有争议,一说是在福建浦城降清被戮,一说在福建建阳,王毅《再说杨龙友》(1993年《湖北大学学报》第5期)即持杨龙友在福建浦城降清被戮说。笔者经多年考证和对杨龙友当年练兵、战斗的地方走访,收集到很多鲜为人知的资料。资料证明:杨龙友不是降清被戮,而是抗清不屈,于1646年8月25日在福建建阳水东的三桂里就义。  相似文献   

13.
区域稳定性监测是石窟寺长期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本研究以庆阳北石窟寺所在区域为对象,基于2019年的15景Sentinel-1A卫星雷达影像,采用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BAS-InSAR)技术对研究区稳定性进行监测,获取了研究区雷达视线向形变速率及时序形变,分析了研究区形变的空间、时间分布规律及其原因。监测结果表明:北石窟寺所赋存的覆钟山山体整体稳定,存在微小形变,不存在潜在滑坡变形特征;研究区主要形变区沿河分布,蒲、茹两河交汇处形变最为明显;研究区时序形变呈现随季节变化的规律性,造成其规律性的原因为随季节变化的土壤侵蚀和董志塬固沟保塬项目的实施。该研究证明了InSAR技术在文物遗址区域稳定性监测的可行性,以及其在具有长期性、可靠性的优势,为石窟寺遗址长期预防性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长年埋藏于水下的文化遗产,在适应周围的化学、物理及生态环境后可达到一种平衡的保存状态。通过概述水下埋藏环境对文物产生的影响,并对国外文物保护工作者在沉船、水下文物点、古代聚落遗址等类型水下文化遗产原址保护的成果进行研究,为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张勄 《南方文物》2014,(4):28-36
我国古代乐器的研究分为\"乐名、乐悬、乐礼\",\"乐名\"即音乐文物的定名。我国古代乐器可分为中原系统和南方系统,越国乐器即南方系统的代表。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出土了陶瓷音乐文物400余件,由于《鸿山乐器五说》用杜撰之辞对鸿山乐器进行更名,从而造成了南方乐器定名的混乱。本文遵循\"名物学\"的要旨,对《鸿山乐器五说》进行了驳议,并就南方音乐文物的定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赵莉 《中原文物》2020,(2):129-136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笔者数十年的石窟工作经验以及远赴国外广泛调查的结果,将法国巴黎集美博物馆收藏的15块克孜尔石窟壁画残片进行了核对与测量,找到了全部壁画所出洞窟及原位,并通过电脑技术对图片进行了复原。  相似文献   

17.
金申 《中原文物》2006,(5):66-70
云冈20窟佛像的图样来源属于犍陀罗-凉州系统佛像,其坐像的衣纹形式在昙曜五窟中别具一格。至云冈第2期即太和时期,以20窟佛坐像为范本的石窟佛像和单尊铜石佛像盛行一时,确立了太和时期独具特色的佛像形式。  相似文献   

18.
文物的分析与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金萍 《东南文化》2000,(3):123-126
对文物的材质和构造进行分析与检测,不仅对考古研究意义重大,而且也能为文物的保存、保护、鉴定等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主要介绍了日本在文物保护与检测方面常用的一些技术方法。这些技术在文物领域日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更好地进行文物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05年是马衡先生逝世50周年。他从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直至1952年调离,在故宫服务了27年,任院长19年。本文按照时间线索,追溯了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贡献。博物院创建之初,马衡与同仁为捍卫和保存最初的博物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任古物馆负责人期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之后,他着重抓了文物的清点,八年抗战中又组织南迁文物的西迁疏散,保护文物安全,立下了不朽业绩,其间还多次举办国内外展览;抗日战争胜利后,他领导了故宫博物院的复原工作,接收散失文物,并顺应历史潮流,使南京政府空运北平本院文物珍品去台湾的妄想落空。马衡先生又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金石学大师,是中国近代考古学和博物馆事业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20.
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是有机物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在文物保护与考古残留物研究等方面的应用已有几十年的发展。色谱与质谱联用分析样品时,需要对样品进行水解提取、衍生化等前处理,这个过程较繁琐,且耗时长,另外在样品处理过程中还有样品流失的情况发生。因此,现在一般采用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pyrolysis-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Py-GC/MS)来分析有机质样品。Py-GC/MS在分析样品时有如下优势:无需对样品进行前处理,样品可直接进行热裂解分析,操作比较简单;灵敏度高,能实现多组分混合有机样品识别;需要样品量很少,可满足文物样品微损分析检测的要求。因此,该方法在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有机残留物识别鉴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