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晋书》与《世说新语》是研究东晋历史的重要历史文献。东晋道佛二教并盛,而《晋书》与《世说新语》各有侧重。《世说新语》崇佛抑道,《晋书》崇道抑佛,其直接原因在于其书写者心目中二教有优劣之分。其淡化或湮没的一方,可以命名为"第二教"。这是另一种"曲笔"。这种现象存在的深层背景在于传统书写中独立的史料意识的缺失,而独立的史料意识是中国古代史学向现代转型的首重之事。正视第二教缺席的现象,也能给历史研究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攀登》2014,(1)
对于1936年6月张国焘放弃"第二中央"重新北上的原因,学者们已经从很多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但随着一些新史料的发掘,对这一问题还有重新探讨的可能。本文以历史资料和新的史料为依据,对这一问题进行再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从2008年提交博士论文《"汉魏革命"再研究:君臣关系与历史书写》,到2012年出版小书《中古时代的历史书写与皇帝权力起源》,笔者对"历史书写"这一主题关注有年。在持续反思自身研究立场的同时,也注意到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参与到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就集中活动而言,可以举出如2013年3月16—17日,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举办了"建构与生成:汉唐间的历史书写诸层面"国际学术工  相似文献   

4.
刘斌 《沧桑》2013,(2):45-47
沙畹的《西突厥史料》发表至今已百余年,依旧稳坐突厥史研究与学术领域的高位,这其中固然有沙畹先生作为学术大家撰修的原因,也在于本书采用一种新颖的史观方法撰写而成,给当时的中国史学界一种新的启发。作者以汉文史料为基础,综合中外史家、学者成果与自身思考推出新的观点,采用中西文献资料相映衬的方法来架构一种新的区别于中国史观的研究视域,采用"中史为体,西学为用"的编纂手法来将西突厥的历史整理书写出来,第一次使得中国边境的少数民族的历史脱离中原主体论而独立出来,给予他们自身为主体的历史。这种中西史学相结合、互补长短,使史料更接近史实的行为,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  相似文献   

5.
史学精粹     
正孙正军:《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的史料批判研究》(《文史哲》2016年第1期)史料批判研究是近年来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较为流行的一种研究范式。这种研究把以往多视为客观记录的历史文字看成是融入了史家的有意识书写,注重探求历史文献的构造、性格和执笔意图。史料批判研究的兴起除得益于传统史料处理方式的进一步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史学中的诸种"社会史",多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探究其演变特点,这反映了中国史学的政治史书写传统的社会化、世俗化转向。"社会史"书写的演变,既反映了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在近代中国史学界从进化论一家独大到日趋多元的演变特点;也反映了近代中国史家的历史书写理念,从以中国历史为西方理论作注脚,到回归历史学本位的趋向。与之相关的史学社会科学化,同样经历了从辅助"史料考订"到进行"历史解释"的演变。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历史     
"历史"一词,起源于希腊语historia,意为"研究知识和通过研究获得的知识"。历史作为研究对象,被大致"切割"成两种形状,一是作为主流的"断代"划分,即将历史分隔成"线状"的古代、中古、近代、现代;二是非主流的"片状"划分,如将世界各区域划分为"文化"或"文明"进行考察的"文化(文明)形态史"。历史研究有三个必备要素,即史实、史料、史家。由于史家必须通过史料认识历史,因此史家治史所采取的基本态度,一是"叙述",一是"解释"。  相似文献   

8.
正序言与中国史学不同,日本史学的核心研究方法是古文书学。作为日本史古典派的"古文书学"中存在史料"三分法"的概念,石井进将其分为以下三类(石井进:《"史料论"まえがき》,《岩波讲座日本历史别卷2》,岩波书店,1976年)。1.文书:用于表示发出者向接受者表达某种意愿而书写的文本(古文书学);2.记录:记  相似文献   

9.
史学精粹     
正徐国利:《陈寅恪对"以诗文证史"史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以诗文证史"是指以诗词歌赋和笔记小说等文学作品作为史料来研究历史和书写历史。宋代以来的史家开始自觉地将诗文作为史料使用,形成了"以诗文证史"的史学传统。中国现代史家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传统,陈寅恪是其中最有成就的史家。首先,他在理论上对"以诗文证史"作了重要阐发,详细阐释了中国古诗具有史料价值的  相似文献   

10.
刘涛 《上海地方志》2023,(3):31-38+94
郑成功1652年长泰战事的地方志书写,通过还原其文本的书写过程,分析其成因与目的。针对旧志书写,再现其文本生成与演变的历史情境,分析其书写原因。针对首轮修志书写,考证其史料来源,考辨其史料取舍内容。从中发现,旧志书写虽出自当事人口述史料,却出现隐瞒历史真相与丑化历史人物的问题,揭示其选择性失忆处理内容及原因;新志书写虽参考其他文献,纠正部分史实,仍存在错漏问题。据此提出应重点进行文本分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20年代由胡适发起的整理国故,以及随后由顾颉刚领头的古史辨运动等,对于中国近代历史学科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其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初步建立了对史料的选择、分析和运用的基本准则,并以此来促进历史叙述和书写的进步。身处这股浪潮当中的张荫麟,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史料观念。这一过程由对疑古风气所带来的"求新好疑"的反思开始,进而发展到理想史料的择取和运用标准。而几十年前他对史料的深入分析,对于我们今日的史学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发现史料之外的历史——以傅斯年研究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物研究向来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近年来,随着史学潮流的变化,人物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取向。以傅斯年研究为例,主要表现在:以各种形式的新材料揭示了新的问题;重回历史现场,揭示了其史学口号的本旨,并梳理了"史料学派"对后世的影响。其中,似无意形成了这样一种学术追求:走进人物的心灵,去发现史料之外的历史。按此,不是不需要史料,而是需要更多的史料甚至穷尽史料,去以实证虚,即探求人物的无意识心理、言之真意、言外之意、未言之思、行中所寄、未行所系。这显然超越于各种单纯的史料而形成"史料之外的历史"。如此所为,或许能变作今后人物研究的有意识指向,以使史学研究跃进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相似文献   

13.
傅斯年是一位颇具哲学素养的理论家,但其"史学只是史料学"思想,却长期被理解为"史料派"反对历史理论研究的"唯史料论",由此导致诸多疑点。《旨趣》实际上只是史语所的工作纲领,傅斯年提出"反疏通"是为了实现"集众"工作的可累积性,但其本人治学并不反对"疏通"。无论是把傅氏理解为兰克后学,还是理解为"新宋学",都忽略了其最为重要的科学主义立场和哲学前提。傅氏科学史学的核心方法论其实是比较语言学,"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语言"主要指口说的"语言"而非文句考据的"文字"。正是基于比较语言学已经在近代发展出较为确定的类型学理论,傅斯年才敢提出重建科学古史、光复"汉字"的科学史学主张。傅斯年虽然与历史主义者一样共同反对历史规律研究、强调以史料研究为本,但本旨截然不同。傅斯年是在现代哲学转型背景下放弃了近代理性主义立场,转向与"语言转向"暗合的融贯论的新实证主义,其史料观是一种观念史料观。  相似文献   

14.
曹雯 《清史研究》2007,(4):63-69
历史研究的基本问题无外乎两样。一是史料,一是史观,抑或研究方法。目前,国内学者津津乐道于研究方法一如西方学者热衷于创建研究方法。然而,历史的客观叙述终究基于丰厚真实的史料,合理完美的理论是历史研究的工具而非目的。无论如何,挖掘、甄别史料应是每个历史研究者的首要任务。西方学者按照其注重逻辑的传统往往痴迷于研究方法论的构建,多以为历史研究不仅在于叙述过去的历史,还应对未来做出预想。若此,中国传统的编年体式的历史叙述,在他们的眼中自然显得平铺刻板而缺乏科学性。然而,如果我们将历史界定为"过去的状态",那么,我们对史料乃至历史真实的追求实应凌驾于研究方法的创建之上。  相似文献   

15.
陈红民 《史学月刊》2015,(4):130-132
<正>史学研究是一种实证性研究,再精妙的判断与结论也需要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然而,史学工作者从事研究的过程中,往往难以找到所有论证环节的史料"证据"。根据已有材料进行合乎规律的假设与想象,弥补史料之不足,是优秀学者必备的素质。不断寻找新史料,检验与修正原有的假设,夯实既有结论,并根据新史料提出新问题、新假设。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的视野呈现出从宏观向区域下移的趋势。这一趋势虽在总体上推进了研究的精细化,但不少区域史研究沉溺于地方史料的堆积和单纯事实的叙述,暴露出思想的缺位。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思想引领的区域化研究不能带来学科知识的实质性进步,造成千孔一面的"故事型"学术成果泛滥。正因如此,从事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学人有必要秉持总体史的问题意识,以发掘区域的研究意义为目的,审视"人"的主体性,并寻求可资对话的"中层理论"。当代社会史研究如此才能从繁杂琐碎的地方史料中找寻到思想的"在场",才能为书写有思想和灵魂的大历史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东南亚作为独特的多元文明交汇的区域,其历史书写与编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认识世界史进程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东南亚地区的原始文献与史料呈现多语种文献的全球性分布,作为整体区域的东南亚历史书写始于二战之后,经过乔治·赛岱斯、爱德华·霍尔等学者的努力,东南亚区域史的编撰在冷战、后殖民冲突与民族国家建构的张力中兴起并发展起来。随后,东南亚的历史编撰出现由"区域史观"向"全球史观"的转变。东南亚区域史是多点杂糅的复杂历史,东南亚历史书写的全球转向展现的正是以区域史为根基的多样性的全球史。  相似文献   

18.
正书写、研究中国思想史,有两个东西无法回避,即"历史"与"思想"。所谓中国思想史的"历史",无非有两个,一是中国思想史自身的思想历史,二是中国思想史构建的思想历史。这两个思想的"历史"涉及到思想产生的历史、思想呈现的方式、思想史书写者所处的历史三个具体因素,需要贯通研究,方  相似文献   

19.
史料教学是20世纪70年代英国历史教学界掀起的"新历史"思潮下提倡的教学方法。史料教学"即注重历史课上史料的学习与运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探究活动,来探讨历史问题,并掌握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在本文研究过程中,笔者寄希望立足于文字史料基础上,对文字史料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具体策略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近代西方传统史学特别强调史料的作用与价值,但它所倚重的是档案文献资料。当代西方新史学的出现则引发了"史料之革命",扩展了历史资料的范围,建立起了一种多元的史料体系。传统史学所忽视的书面史料、考古资料、图像资料、口头资料等都被纳入到史料的范围内,从前为历史学家所不屑一顾的文学和艺术资料也成为了历史学家探求历史想象和历史现实之关系的重要资料之一。史学家以新的眼光对旧有资料进行重新审视和解读,历史资料在存储、传递、检索和分析、处理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当代西方新史学的"史料之革命"与史学观念的更新、新领域的开拓、跨学科研究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