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周易》与明代沿海卫所城堡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初,日本国那些带着杀人、劫财、强盗习性的武士、浪人、流氓、奸商频频流却我滨海郡县。其焚烧庐舍,掳掠女子财帛。延袤千里,咸遭荼毒,许多地方甚至“积骸如陵、流血成川,城野萧条,过者陨涕。”明太祖朱元璋为了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开始在沿海建立了一批卫所城堡,抗御倭寇侵犯。  相似文献   

2.
北部湾沿海地区历史上的归属曾反复辗转于广西与广东之间。自唐咸通三年隶属岭南西道起,至明朝以前,大部分时间隶属今广西。明洪武二年后始划归今广东,直至建国初期。其间在清末民初曾提出三次改隶广西的动议,均未能实现。至建国初期历经三次隶属变动,最终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努力推动和中央决策支持下,于1965年划归广西,并稳定至今。从此广西多了一片海,有了更广阔的对外开放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递运所是明代的驿传机构,有一整套完备的体系,直至明末仍发挥着重要的功效,但尚无相关的专门性研究。本文梳理了递运所制度层面的基本情况与兴废历程。明代创设递运所,意在专司物资运输,但在实际运行中,驿站与递运所的职能区分逐渐模糊,驿、递分离的制度设计被打破。洪武至宣德年间是递运所新设、网络扩张的时期,正统以后趋于稳定,表现为全国性的运输网络。嘉靖以后朝廷开始大量裁并递运所,至万历初年构成了以河南为中心,以供给京师与边镇为主要目标的大区域运输网络。递运所的兴废变化,不仅是朝廷政策调整的结果,也是明王朝关注点的转移与国势的盛衰起伏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论明代学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田制度是我国乃至世界教育财政史上的一大创举。学田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封建时代办学经费的困难,扩大了社会教育面。同时更有利于封建国家运用经济手段,从化教育上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本以明代学田为典型个案,就其兴起、分类、数量及经营管理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论明代南京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南京城,城垣走向根据防御需要和地理形势而定,城门的设立以方便出入和商业往来为目的,并由市区、宫城区、沿江军事区三大区域组成。  相似文献   

6.
论明代的京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中国建立以后直至文革期间,我国古代史的研究在社会经济、农民起义、人物、思想和民族关系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对制度史的研讨一直是很薄弱的,文革结束以来的近十余年,尤其是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各方面拨乱反正,学术界思想空前活跃,大家一致确认历史是一幅丰富多彩的画面,各种领域都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发掘的宝贵东西。在制度史研究方面,现在已有秦汉、魏晋南北朝、清和宋代的某些领域出版了一批有分量的成果,但从已经发表的论著看,明代制度史研究的沉闷状况似乎还没有打破。因此,个人拟从明代兵制研究开始着重探讨一下明代制度史方面的各种问题。在研究明代兵制的步骤上拟采用先易后难的原则,而京营则是当时兵制方面的一个材料集中和较为容易探悉的课题,因此,先定京营作为第一个研究项目。  相似文献   

7.
中国封建社会设置言官的历史甚为悠久。与历代言官相比,明代言官的权限和政治地位确是很高。他们职在监察机构之中,位卑俸微,却权倾极品。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非常重视监察机构的设置与言官的使用,先后设置了都察院和六科这两个以台谏称著的互相渗透,又互不统属的监察机关,发展了宋以来的台谏合一的趋势。给事中、御史既身为风宪官,职为“绳愆纠缪”,因此,身为言官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清修卓绝,廉清方正,否则就会使制度上的言官的职能成为具文。因此,明代前期几乎  相似文献   

8.
<正>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明代墓葬的发掘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帝陵以及藩王墓大部分未经盗掘,随葬物品丰富,基本保持原来的葬式,这是研究明代礼仪制度十分珍贵的资料。朱元璋驱逐元蒙,建国后参照周礼,全面地恢复了中原舆服制度,对中华文化的保  相似文献   

9.
田培栋 《郑和研究》2000,(2):16-21,33
明初,屡次发布诏令,严禁沿海军民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完全由明政府控制,洪武十六年,始给朝贡诸国“勘合号簿”,永乐二年,又发置缴外土官“信符金牌”等,这两种凭证都是作为贸易时的依据。这种把商业关系纳入朝贡形式之中的朝贡贸易,无疑对宋元以来私人繁荣的海外贸易是一次严重的破坏与逆转,也是中国对外贸易史上的一种新形式。  相似文献   

10.
<正> 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雄伟建筑工程、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伟大奇迹。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都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凝结着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秦、汉、北魏、北齐、隋、金一直到明,都修过长城,各朝所修长城总长度加在一起,大约在十万里以上,真可谓万里长城十万里了(《中国长城遗迹调查报告集》1页)。这样大的工程实体,在世界建筑工程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相似文献   

11.
孙强 《史学集刊》2003,(3):95-100
明代的牙行居间是民间自发形成的具有交易代理性质的商业信用运营活动。居问信用规则对居间行为人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居间信用的良性运转有利于商人的成功经营,居间信用的缺失对委托者的经济利益构成侵害。居间信用主要以财产保证和人情关系为基础,制度化的保障没有形成。  相似文献   

12.
黄册里甲制度,为有明一代基本的户籍与赋役制度。按明代黄册里甲制度规定,每里正管110户,其中设有里长户和甲首户。关于里长户,每里佥丁粮多者10户充当,对此,文献记载十分明确,无需多加论证;而关于甲首户,即在明代黄册的里甲编制中,每里设有多少甲首户呢?...  相似文献   

13.
明代服饰探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明代的服饰制度,明初官修《大明集礼》和《诸司职掌》、明后期官修《大明会典》和王圻《三才图会》、清代官修《明史》中都有详细记载,《明实录》中更有明代各朝有关服饰的规定。近年来,又相继出版了三部中国服饰通史专著,其中关于明代服饰都有叙述,并根据明代礼书和历史文物绘制各种服饰图样,对明代服饰制度的解说似已完备。但是,明代统治者何以重视服饰制度?明代服饰有哪些特点?它的演变同明  相似文献   

14.
刘哲  陈文源 《史学月刊》2023,(12):16-26
明朝将因违反律例罚处充军服役的阉宦称为净军。净军出现于洪武年间,最初由犯罪宦官充军而来。正统以后,因私阉之风兴起,为遏制民间自宫恶习,明廷参照阉宦犯禁律令,将大量自宫者发配充军,使净军群体迅速扩大。净军主要被发往上林苑南海子、南京孝陵及边地卫所应役,并由宦官机构负责管辖,其或耕种,或戍守,晚明时更有充任禁军者。由于身份特殊,净军在经济上较一般杂役户略享优待,个别者还有投机进取之门路,不过大多数仍是过着备受盘剥的生活。由于明廷对净军缺乏明确的制度性安排,使得这一群体游移于国家与社会之间,并最终成为宫廷政争的工具,其在宦官政治中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汕尾明代“捷胜所城”初探捷胜镇位于汕尾市区东部16公里处,东南滨临南海,东北与红海湾经济开发区接壤,西南与市区、东涌镇相邻。这里山海风光,气候宜人,人文蔚然,民风淳厚,源远流长,有“六百年城大雅乡”之美称;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积层的历史名城。  相似文献   

16.
明朝是我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由鼎盛向着衰落的转化时期,生活在海南岛上的人们也经过了近千年的文化积淀,迎来了人才辈出的崭新时代,从明洪武元年(1368年),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在这277年的时间内,海南岛上出生的举人达594人,占海南历朝历代中举人772人中的76.9%以上;在海南出生的  相似文献   

17.
明初鼓励天下军民上言四方利弊,上言者的身份和言事内容几无限制。洪武时期,明廷即为议处四方建言创设了一项会议制度。这类会议由礼部主持,参议者至正统末年固定为九卿堂上官和六科掌印官。会议举行的频率,正统时期规定每月一次,成弘时期基本是一年两次。简单事项,会议时直接作出决定;需查议者,会后由各该管部门详议复奏。明代前中期言路顺畅,与这种专门会议有直接关系。只是到了嘉靖中期,国家多故,这类会议渐趋弛废。建言民情会议因其周期和参议者稳定,与明代多数因事召集的会议很不相同,不可不察而将文献中专门针对此类会议的记载视为明代的一般会议。建言民情会议是明代会议制度化程度之高的一个表现,也不失为古代国家治理史上一项有益的创举。  相似文献   

18.
论明代密疏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剑 《史学月刊》2004,(10):36-41
密疏是明代臣民上呈给皇帝的一种秘密上行书。密疏的处理,是指密疏送进内廷到密疏在御前批出并发抄的过程。在密疏的整个运作过程中,密疏的处理是密疏上呈目的的实现阶段,也是密疏运作过程的最后部分。与皇帝对普通题、奏本的批答相比,它有直达御前开拆、皇帝亲批而不需内阁票拟、亦不假他人之手、高度保密以及批答及时等特点。明代皇帝对密疏的处理,在明代经历了一个程式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和明代政治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明朝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是一个中央集权高度发展的封建地主阶级国家。为了巩固专制主义的反动统治,这个封建王朝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庞大的官僚机构,豢养着一大群封建官吏。他们在封建皇帝的支配下,分掌兵、刑、钱、谷等事,直接控制着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部门。这些人既充当皇帝的奴才又成为  相似文献   

20.
今广州博物馆仲元楼展区碑廊有两方明代广东布政司理问所碑记,同刻立于明孝宗弘治五年(1492)十二月,盖载记重修布政司之属衙理问所之事宜。原置于广东布政司署内(今广州北京北路南越王宫苑考古发掘区内),现移置广州博物馆碑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