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用银作货币的历史由来已久,将白银按一定形状和重量铸造成的块状物,通常称之为银锭。清代是中国银锭铸造和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赋税均征收白银,政府支出及民问各地相互问的交易,也以银为主要货币,因此对银两的需用量很大。清代银锭是在清政府大力提倡“用银为本、用钱为末”的情况下迅速发展起来的。清代银锭按其大小,可分为大锭(五十两)、中锭(十两)、小锭(五两以下)及碎银4种。清代银锭流通广泛,各省自行铸造,商民也可委托各地银炉自由铸造。由于地域不同,铸造工艺流程不同,各地银锭的器形各异,形式多样,名称繁多。如山东、山西、安徽等地多为船形(形似倒扣的马蹄),江西、甘肃、贵州等地多为方形,四川多为椭圆形,广东、广西主要铸行砝码形银锭,河南和宁夏等多铸行腰形银锭,牌坊锭(马鞍形)则是云南公估银的标准器形。由于清代银锭的广泛流通和分散铸造,致使清代银锭各种造型并存。但清代的五十两大锭,器形一般只有船形和方形两种。人们通常见到的多是两头翘起的船形元宝,习惯上即将其称作银元宝。笔者现介绍一枚清代安徽太湖县铸造的五十两银锭,与同好共赏。  相似文献   

2.
<正>一什么是民国上海烚赤大条(大黄鱼)金锭民国上海金锭中有一类10两条形锭,锭底铸有“口口口烚赤”字样,如“大丰恒烚赤”、“生源永烚赤”等,其中“大丰恒”和“生源永”是制作此类金锭的铺名;锭面呈现多处冰裂状凹陷,有的还会打有一些文字戳印。因其在当时上海市面金锭中重量较重,形状呈条形,  相似文献   

3.
张麟 《中国钱币》2006,(4):48-48
2006年4月,笔者在内江甘泉寺路古玩工艺品市场,与另外一位泉友交换,得到“内江县”银锭一枚,这枚银锭是该泉友在这个市场偶然购得,据卖主说是祖上传下的。这枚银锭呈椭圆馒头形,锭面周围的边沿高6·4mm,银锭的椭圆长轴60mm,椭圆短轴51·6mm;锭面中央有凸起的小圆顶,小圆顶两侧各击戳有“内江县”三字铭文,锭面以下通体圆形,底部呈蜂窝眼状,银锭重量为347g,通体银色一致,锈色、包浆自然,是保存完好的传世品。从“内江县”三字铭文看,这枚银锭应是当年内江县政府铸造的库银,清代铸造。(责任编辑于放)内江市发现内江县银锭@张麟…  相似文献   

4.
1996年12月17日,原温州博物馆第三进馆舍建筑工地工人在挖地基施工中,在西墙地基槽侧发现一个铜手炉,内藏银锭38个、已切银锭1个。这批清代银锭属于小锞,也叫小锭,每个重量在五六两左右。这批银锭的出土,为研究我国银币发展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5.
中国银锭 (铤 )有悠久的历史 ,是一门未开发的古董文化。近年来 ,台湾、香港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及重视银锭的收藏与研究 ,内地的收藏者也逐渐涉足这一领域 ,使银锭的收藏与研究逐渐升温 ,这无疑是一种可喜现象。银锭成为我国流通货币后 ,就出现了银锭伪品、半伪品。当时造伪的重点在于银的成色、重量 ,而现今 ,当银锭成为收藏品与历史文化研究的艺术品后 ,银锭的成色、重量已不是价值重点 ,银锭造伪的重点是银锭的铸造时期、铸造工艺、铸造地、银锭用途等。造伪一般采用在旧铸银锭上后加铭文和用纯银后铸假锭两种手法。但由于银锭的浇铸…  相似文献   

6.
宋代银锭一件:出土于泌阳县城南4公里大岗村西南。此银锭呈束腰形,长16.2、两端宽8.7、中间宽6.2、厚2厘米。锭的表面较平,周边微卷。四角分别刻印“聂秦家肥花银”字样,实测重量为1975克。此银锭未鉴刻年号。但它同四川省双流县黄佛乡出土的宋代银锭、和天津市历史博物馆所藏河南上蔡县出土的南宋银锭相比较,形制基本相同,故为宋代遗物。元代银锭一件:出土于平舆县射桥乡,现存驻马店地区文管会(见图)。此锭呈束腰  相似文献   

7.
清代末期,云南省铸造发行过一种形制独特的小银锭,形状很像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牌坊,所以俗称“牌坊锭”。银锭种类繁杂,约有160-170种之多。笔者结合有关史料及本人藏品对牌坊锭的有关问题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世界上的货币分为东西两个体系,历史上西方货币币面以图案为主,而东方以中国为代表,流通的货币币面一般只有文字,很少有图案。自秦以半两统一中国货币后,其基本形状是外圆内方的方孔圆钱。后来大额交易用白银铸的银锭。到了清代基本是大数用银,小数用钱。政府的财政收支以银为标准,实际收付可以折钱。白银是称量货币,铸成一定形状的白银称为“银锭”。大锭一般重五十两左右,中锭重约十两,小锭重三五两到一二两。各地实际流通的银锭,形式和重量等并不一致。银两的衡量标准是平砝,还有成色的区别,平砝和成色合称为“平色”。官方的衡量标准称…  相似文献   

9.
2004年11月,四川省巴中中学一名教师携来一只银锭,据称为外地征集品,求为释读铭文。笔者经初步鉴定和研究,认为这是一只比较稀见的明代岁贡官银,因见识疏浅,特就教于方家。一、银锭的特征此锭造型为船形元宝状,通体罩一层薄薄的灰黑色包浆,重1850克,含银95%以上。银锭面大底小,束腰,两端外弧上翘,通高65mm。锭面连双翅通长132mm、宽72mm、束腰处63mm,锭面可见水波纹由外侧有序向内收缩,中央形成一小块不规则的收口凹陷。双翅可见浇铸过程中银液层层堆积而自然形成的麻布纹,状若等高线,翅沿因银渣堆积而凹凸不平。银锭从锭面到锭底厚36mm,底…  相似文献   

10.
我们有幸收藏一件明代万历年间伍拾两解银大银锭。该银锭中间束腰,两头弧状,最长处127mm,最窄处61mm,厚25~35mm,重1855克(插四下右)。银锭底部密布蜂窝状孔眼,正面有数排手工錾刻的文字。由于该锭表面腐蚀氧化严重,至使锭面錾刻的文字有相当部分已模糊不清。经仔细辨认,尚可读出如下内容:“…县征解万历拾叁年……足银伍拾两……银匠…”。明代银锭,按用途分主要有解银、税银、镇库银及民间流通使用的碎银四种。税银是政府机构从民间征收田赋、丁役、盐税、土贡等费用,并将其折成银两上缴国库,但并不一定要全额送到京师,因各州县的财政库房…  相似文献   

11.
《文物》1981年第4期刊载的《河北省发现西汉金饼和元代银锭》一文,关于银锭自铭重量单位,有几处误释,这里简述我们的看法。一、平泉县颜杖子出土的1547号银锭,正面右边錾刻的第一行铭文,原释作"杨琮伍拾两三分",其中"分"字应为"钱"字,该锭的自铭重量,应是"伍拾两三钱",若折合今重计算,三钱与三分之间误差13.5克。二、怀来县小南门姑子坟出土的1380号  相似文献   

12.
《文物》1973,(5)
晋江紫帽山农场霞联管区金星大队的贫下中农,在挖井工地上发现一窖银锭,出土大小银锭20件和零碎的银块壹斤多。该窖面宽约50厘米见方,四壁用砖砌筑。据反映同时出土的还有几枚宋、元铜钱。这批银锭,最大的一锭长7.7、腰宽2.7厘米,重360克,最小的一锭长6.1、腰宽2.6厘米,重160克。锭面有的凿有看不清的文字或符号的痕迹。各锭的造型和锭面纹饰一律,它和1959年1月江苏吴县元代吕师孟(卒于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墓中出土的元代银锭相似(见1959年11月《文物》)。元末泉州地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战争频繁,  相似文献   

13.
江苏赣榆出土宋银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苏赣榆出土宋银锭最近赣榆县宋代故城遗址“城址”村附近,距地表30厘米处出土六件宋代银锭,其形制、重量基本一致,唯铭文有所差异。银锭为束腰硅码形,两端宽约9.5、腰宽5.5厘米。锭面略凹,边沿微卷如砚,有竖列砸印铭文,其中一件铭文为“密州侯家”、“诸...  相似文献   

14.
广西博物馆藏有一些银锭,分别为贺州地区藤县县城出土元代银锭19件;柳州地区三江斗江东坪村出土清代银锭3件;南宁市区出土清代元丝银锭7件。南丹县还征集了两件清代银锭。这些银锭造型各异,特别是藤县银锭,是迄今广西地区出土数量最大、时代最早的一批银锭。现将这批元代银锭介绍如下:1979年9月,贺州地区藤县县城工农饭店深约1.5米处,挖得二罐银锭,共19件。银锭造型一致,大小不一。锭呈铤形,束腰,中心凹平有螺旋纹,周缘突起,最高处达11毫米。平底,底部有密集蜂窝孔。有的锭面刻铭文及“十”字。藤县图书馆将…  相似文献   

15.
清代四川银锭以十两锭为主流,其中官税锭是川锭最大的亮点,版式、税种繁复多样。完整地体现了清代后期政府财政税收的实际状况。厘金税银锭正是反映清末厘金税收制度的珍贵实物遗存。笔者仅结合四川厘金银锭实物.在此作一些浅显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正"江西方宝"银锭是清朝、民国初年江西地方官炉铸造或由官府指定核准私炉熔铸、标准重五十两的解库官银,正面呈方形,边沿翘起,底小面大,其器形固定,大气厚重,规整划一,成色好,分量足,在银锭史上享有盛誉。由于"江西方宝"银锭铸造使用的时间跨度长、铸地铸炉复杂,加上时光的流逝,回收熔毁等种种因素,前人及近现代的著述图书对其涉及不深,有的描述仅寥寥数言,过于笼统,难窥其貌。笔者归纳图书刊物、钱币拍卖会银锭实物资料,进行筛选整理,试图对"江西方宝"戳印的特点、规律、重量、大小以及收藏价值等方面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元代税课银锭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五十年来,全国各地陆续出土了一些 元代税课银锭,这些税锭的形制都是五十两 的束腰型大锭,锭面铭文有凿刻和戳记两 种,涉及的税课有科差、盐课、矿课、商 税、差发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元代 用白银纳税的实际情况。但是,由于出土资 料的分散、流失等多方面的原因,国内文物 考古和钱币界对其认识尚停留在初识阶段, 缺乏全面系统地剖析。本文旨在通过对元代 赋税的背景和税课种类的研究以及对出土的 税锭实物的详细分析,来认识元代白银的货 币职能和白银纳税的方式等问题。 一、元代税课银锭的存世情况及铭文 特征 元代银锭发…  相似文献   

18.
华蓥市高兴镇出土的窖藏银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年12月,华蓥市高兴镇石门子村农民文贤伦,为其祖父挖掘墓穴时,在其曾祖父墓侧、距地表约80厘米深处发现一陶罐(陶罐出土时已损坏),内盛有白银二十八锭,总重量为6430克。(图一)市文物管理所闻讯后,即派员前往现场调查,并将这批银锭全部收回市文管所保存。高兴镇石门子村发现的这批窖藏银锭,系浇铸而成,其造型面底均为圆形或呈椭圆形元宝,背面似馒头形,其中有的背面呈蜂窝状麻面。银锭的重量、大小不等,最大的重为390克,最小的重为120克。这批银锭均铸有钤印铭文。铭文中有“绵竹县”、“犍为  相似文献   

19.
1972年太原市南郊黄陵村农民,在明晋王陵园内取土时,从距地面一米深的地方挖出两枚形制相同的金锭(《见中国山西历代货币》91页)。锭体为两端弧形、折腰状,底面刻有地名、年代、重量、用途和官吏、匠人的姓名。实测尺寸为:  相似文献   

20.
贵州“镇远钱局”十两银锭,仿川白锭锭型,长60毫米,宽50毫米,重357克,出自四川凉山地区。 “镇远钱局”锭为贵州官钱局镇远分局所铸,甚为稀罕,存世有一两、五两、十两三种锭型。一两小锭收录于中国钱币学会陕西分会编著的《元宝图录》,锭面打“镇远官钱局”竖戳,风格特征与“贵州官钱局”一两小锭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