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振忠 《清史研究》2001,(2):105-119
徽州文书是研究明清以来徽州社会实态的重要史料.本文以徽州府婺源县浙源乡孝悌里凰腾村文书--<应酬便览>为中心,结合新近发现的一批文书史料,对清代徽州的自然灾害与民间信仰及相关习俗加以初步探讨,力图揭示徽州地区民众日常生活中不容忽视的另一侧面.  相似文献   

2.
明清以来,徽州各地的演戏活动极为频繁,成为宗族或会内的重要活动,现存的大量徽州文书不仅证明了这一点,而且更深刻揭示了徽州演戏和游神的紧密关系、演戏活动与信仰和娱乐的关系.演戏活动已经成为徽州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由此导致官府的干涉和民间的竞争与矛盾,当然这并不排除有特别重大的原因所作推迟或停演的举措.  相似文献   

3.
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89元泰山信仰是以泰山本土诸神为崇拜对象的礼俗传统,既包含王朝国家祀典的内容,又与华北民众的生活习俗密切联系,学界对此多有关注。本书将华北区域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探讨该区域泰山信仰由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而产生的诸多变化及其境遇。全书分为六章,以报刊、档案、方志、民间宝卷及乡村访谈记录等为基础,从制度变革、文化冲突与日常生活互动的角度,着力论述泰山信仰在政治礼  相似文献   

4.
近代北京民间信仰中的四大门是四种带有灵异色彩的动物,在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微妙而特殊的角色。通过考察可知:其一,在近代北京民间的视野中,四大门与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王三奶奶构成了区域化的神灵谱系。其二,四大门或直接与信众对话,或通过其代言人"香头"与信众沟通,而"香头"必须经过朝拜碧霞元君仪式的认证。这种信仰习俗具有鲜明的伦理教化性,但并非民间宗教。其三,四大门信仰在近代中国的政治境遇顺逆不定,由此产生了四大门信仰的正当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徽商是徽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学术界对徽州商业生活习俗问题关注不多。本文从民间歌谣的视角,对徽州的商业生活习俗进行了整体研究和审思,认为徽州民谣反映了徽商白手起家积极求富的习俗心态,反映了徽商族人相扶、诚信勤俭和以义为利的优良习俗,反映了徽商早婚习俗、爱情生活和徽商妇从一而终的风俗观念,还反映了徽商妇受理学思想影响的民俗特征。并从民间音乐艺术的角度,对相关民谣进行了一些文化阐释。  相似文献   

6.
自近代以来,碧霞元君信仰在华北地区呈现出三个重要的特征:第一,民国时期北京的碧霞元君信众在立碑题名时摒除自娱与自贱观念,其中少数女性信众开始使用新式姓名;第二,20世纪90年代,河北宁晋天仙观出现明代李太后对主神碧霞元君的"夺祀";第三,目前河北民间信仰中的碧霞元君与三宵娘娘混淆的现象更为突出。这些现象表明,依托国家政治体制进步,近现代华北民众的主体性渐趋增强,他们按照自己的日常生活逻辑,使碧霞元君信仰习俗呈现多元路径的演进态势。未来的华北碧霞元君信仰研究似可关注制度与日常生活的分析维度,以增强研究的立体感与解释力。  相似文献   

7.
李俊领  丁芮 《民俗研究》2014,(1):152-159
近代北京民间信仰中的四大门是四种带有灵异色彩的动物,在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微妙而特殊的角色。通过考察可知:其一,在近代北京民间的视野中,四大门与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王三奶奶构成了区域化的神灵谱系。其二,四大门或直接与信众对话,或通过其代言人“香头”与信众沟通,而“香头”必须经过朝拜碧霞元君仪式的认证。这种信仰习俗具有鲜明的伦理教化性,但并非民间宗教。其三,四大门信仰在近代中国的政治境遇顺逆不定,由此产生了四大门信仰的正当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近世以来,关于民间信仰之存废屡有争议,南京国民政府更颁有《神祠存废标准》,意图尽废民间信仰。围绕南昌地区许逊信仰的存废之争,历时虽短,情节亦难称曲折,但其内在之理路却颇堪玩味,亦折射了当时普通民众对于民间信仰的基本态度。  相似文献   

9.
宋方昊 《民俗研究》2016,(4):129-135
嘉兴灶头画,又称"灶壁画",其题材类型多样,纹样丰富,在制作的时间、方式上均有一定的习俗规制,是地方民间祭灶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地方民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嘉兴灶头画不仅仅只是一种艺术形式,而是集祭祀性、装饰性与象征性于一身的日常生活用品。其传承与演进,反映了民间工艺美术与地方民俗文化的深刻关联。  相似文献   

10.
朱坤 《文史月刊》2012,(Z3):4-6
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道场形成后,地藏信仰开始在九华山民间传播,与本土信仰和文化相融合,成为九华山民俗的信仰核心.地藏信仰渐渐深入影响到九华山民众的日常生活,丰富了九华山民俗活动的内容,形成了以地藏菩萨为中心的民俗活动,其祭祀方式也因此与众不同.作为地藏菩萨的道场,九华山自然成了民间组织和开展民俗活动的基她,寺庙是民俗活动的主要场所.在九华山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地藏信仰逐渐积淀成为一种审美心理,形成了九华山民俗的独特审美观。  相似文献   

11.
长白山信仰是具东北特色的山神信仰文化之一,也是长白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白山信仰经历了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时代,发展为物格神崇拜、人格神崇拜,历史上帝王封禅、民众祭祀是推动长白山信仰不断演化变迁的推动者。近代以来,长白山信仰发生了变化,从官方信仰空间转换为民间信仰空间,其发挥了调节心理、整合地方、规范道德等社会功能。以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关系为视角,考察近代长白山信仰的发展及内涵的变化,发现在长白山区一带,广泛存在对长白山山神的祭祀和崇拜,其对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民俗宗教是在民间信仰、民间宗教的基础上发展、成熟的一个学术概念,指民众日常生活中制度性宗教之外的各种宗教信仰和习俗。碑刻民俗宗教文献是以石头为载体的民俗宗教记录。作为一种历史书写,与历史本相间不可避免的矛盾关系是其史料价值探究意义之所在。作为一类出土文献,它具有文献和文物的双重属性。明清以降雁北关公庙碑刻无论从碑刻书写范式及撰述意图,还是文物特点和背景,都具有真实而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尤其是其文物史料价值,对于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研究,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泰山石敢当     
《民俗研究》2007,(3):F0003-F0003
叶涛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出版。泰山石敢当是一种在我国民间传承了上千年的传统信仰习俗,并在日本、东南亚等周边国家中也有流传。该书系统梳理了泰山石敢当信仰习俗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脉络,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以及世界各地泰山石敢当的流布情况,并从理论上对泰山石敢当信仰习俗进行了初步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车群 《民俗研究》2023,(1):117-129+159
儒学的建置化和民间化,即儒学作为中央集权制大一统王朝的国家意识形态,在地方社会完成一整套治理体系的构建,并向下渗透到民众日常生活的过程。对地方志中所载儒学物质载体的大数据分析表明,以嘉兴为代表的江南地区自宋代开启儒学建置化,至明清臻于完善。明清时期,儒学显著渗透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表现为与个人道德规训、日常生活管理有关的物质载体大量增加。在实践层面,与儒学有关的信仰在地方官员的推动下,与佛、道、民间信仰展开了漫长的拉锯过程。  相似文献   

15.
民间信仰在此主要指非正统的、非宗教性的,流行在民间的神灵崇祀习俗,官方参与的信仰、某些祭祀仪式和活动亦包括在内.关中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人文传统、政治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造就了晚清关中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灵物崇拜、赋予超自然力量的人神崇拜、行业神崇拜等不同类型的民间信仰.同时也体现了关中民间...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清中叶陕西地方志中作物种植与饮食构成、衣着材质与布匹贸易、起居形态与经济景况、生活用具与贸易来源、民间信仰与地域特征、资源开发与人地矛盾等面相的考察,以日常生活为视角,以部分生活内容为抓手,呈现清中叶陕西不同区域民众生活的"日常"及不同面相,探讨地方志在日常生活史研究中的史料价值,思考日常生活研究的特点与趋向。  相似文献   

17.
彭牧 《民俗研究》2011,(1):47-66
从记录整理零碎片段的迷信观念,到把握民间信仰的文化整体,再到关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活态宗教实践,美国民俗学的民间宗教研究在过去60年中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作为民俗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这和民俗学学科研究范式从文本到表演,到实践的整体转型密切相关,和代表性的表演理论既本质关联又有所差异。通过分析不同时期代表性学者对民间宗教信仰的界定与研究,可以勾勒出该领域基本理论视角和方法论变迁的学术史轨迹。  相似文献   

18.
纪小美 《人文地理》2020,35(6):44-49,105
立足社会大转型语境,收集有关徽州建制与地名变更争议的网络素材,借鉴批判范式、结合场域与社会记忆理论、采用语义网络分析对徽州地名变迁的社会响应与内在机理进行阐释。发现:社会响应存在明显的社群差异。婺源第一次改隶时民间强烈反抗并起到效果,第二次改隶后为多数民众所认可。媒体人群体、专家学者、普通民众与地方政府对徽州更名与复名的看法不尽相同,语义网络结构差异显著,关注重点亦有所不同。政治权力、经济资本与社会记忆分别推动徽州地名场域的边界重构、式微让步及其与黄山地名场域的交融共存是徽州地名变迁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9.
方言俗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东海方言俗语记录和反映了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民间信仰、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对其进行文化解读,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打开一个地方文化宝库的新通道。  相似文献   

20.
谭鑫 《黑龙江史志》2013,(21):365-367
关帝信仰是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是关帝信仰形成并向江南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苏州地区关帝庙祠兴修和扩建的重要阶段。苏州各州县庙宇称谓多样,地位较高。随着关帝信仰的演变,关帝的神职逐渐多样化,在官方,不仅保留其忠义的形象,还扩展到模范作用,勇武层面;在民间也被赋予求财,保平安等新的神职功能。统治者有目的地增加关帝神职,以此来通过管理这一信仰形式,来组织民众,以达到维持社会稳定,控制百姓生活的作用。而普通民众也在热闹的祭祀活动中得到了心灵的满足。这两方面也同时促进着关帝信仰的不断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