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一、为了鼓励广大古史研究者致力学术研究,促进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与繁荣,同时表彰李学勤先生在中国古史与古文字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清华大学中国出土文献研究奖励基金设立的"李学勤中国古史研究奖"举行第二届评奖,授予在中国古史研究领域,包括通史、断代史、专门史(含科技史)、古文字学等方面有突出建树的在世中国籍学者。二、清华大学将聘请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约15名)组成李学勤中国古史研究奖评奖委员会,负责评奖工作。评奖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与评  相似文献   

2.
正2019年2月24日,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不幸因病辞世,李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史、甲骨学、青铜器、简帛学、学术史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了总结李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更好地推动学术研究走向深入,2019年12月7-8日,由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办的"李学勤先  相似文献   

3.
文明初源的追溯——读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王子今大致自战国秦汉时期以来,古史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事迹已经成为当时的历史结构的最初基架。古史系统中的五帝传说和三皇传说,古史辨派的严谨的史学家们早已指出了其中后人增饰的痕迹,因而断定其...  相似文献   

4.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研究和撰写中国古史始于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重视考古材料,将实物史料与社会经济形态理论、传说记载相结合,从而致力于建立科学、可信、系统的中国"古史",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历史撰述中"古史"建构的主要特点。应对学术之需,关注时代主题,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古史建构的旨趣所在。在共同遵循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基础上,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等人与郭沫若在古史分期等问题上有较大分歧,他们各自的古史撰述亦有特色,由此反映古史建构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正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于今年2月24日遽归道山,消息传来,我深感震惊和无比悲痛。李先生是当代中国古史、古文字及古文献研究的杰出学者,也是数十年来中国先秦史学界公认的领军人物。我自从学习古史专业以来,有幸与李先生有很亲密的交往,从他身上学到了许多为学做人的原则和方法,李先生的高大形象及所给予本人的教诲将永远铭记在我心中。在与李先生相识的30多年中有许多往事难以忘怀,在此谨略叙数事以表达对先生诚挚的怀念。我的导师是吉林大学金景芳先生,金  相似文献   

6.
顾颉刚与考古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颉刚先生从中国考古学兴起时就非常熟知考古学的发展状况,并且擅长运用考古学的最新成果论证古史辨派的观点,甚至继王国维之后提出了"三重论证"的理论,在此基础上他倡导古史辨派与考古学"在学术界中应当分工",并以古史辨派的辨伪学研究作为考古学的必备基础,表明古史辨派与考古学的关系尚有其复杂的一面。这种情况一方面导致了古史辨派学者古史研究中的若干缺憾,另一方面由顾颉刚先生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亦足以引起考古学界的关注,至今仍不失其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蒙文通的古史研究在民国学界破旧立新的古史运动中有意无意地起到推波助澜之功效,《古史甄微》中打破上古一元的古史三系说,也暗合了当时"新史学"所高举的"古史多元观",蒙文通由此而日益受到民国学界的重视。但若回到蒙文通自身的学术脉络,不难发现,《古史甄微》旨在"羽翼经学":通过追溯三皇五帝说的起源,以地理、民族、文化的视角创立古史三系说,重建上古国史,澄清经史关系,以史证经,申明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真该走出疑古时代吗?——对当前中国古典学取向的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沄 《史学集刊》2007,1(3):3-8,25
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在1926年就提出了“四个打破”,这是对传统古史观决裂的宣言书。中国史学研究正是由此而进入了“疑古时代”。李学勤先生提出“走出疑古时代”的新意。其实在于“对整个中国古代文明作出重新估价”。具体地说,是要把黄帝作为中华文明形成的标志。为此,才提出所谓对古书的“第二次反思”,为《五帝德》、《帝系姓》等古籍翻案。实际上,无论是不断积累的考古实物资料,还是地下出土的简牍资料,都不断证明“四个打破”是中国古史研究应该坚持的正确方向,《帝系姓》和《五帝德》这样的作品,实在看不出有什么翻案的前景。所以我们根本无须走出疑古时代,而应该在信古时代寿终正寝后,还要继续坚持疑古、释古并重的方针,来重建真实的中国古史。  相似文献   

9.
李学勤,清华大学教授,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李教授学贯中西、儒雅谦逊。他长期致力于先秦的历史与文化研究,注重将文献与考古学、古文字学成果相结合,在甲骨学、青铜器、战国文字、简牍帛书及其相关历史文化的研究领域,均有卓越建树,是国际上公认的简帛研究和古文字、古史研究的权威。李老事务繁多,时间宝贵,当记者如约而至,仍满面笑容,拿出茶点热情相待。当得知李老是刚  相似文献   

10.
田亮 《环球人物》2012,(24):81-82
他批评大学教育的功利化,带着理科生读《史记》李学勤已经79岁了,身体还很硬朗,与老伴儿住在清华大学北部荷清苑的房子里,虽然家里只有老两口,但并不清静,电话、短信不时"袭来",李学勤一个都不错过。除了有妻子相伴,李学勤的人生至爱——古文字也给了他足够的精气神。到今年,李学勤已研究中国古文字整整60年。作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国内顶级古文字学家,他近年的一大乐事是在大学校园里为学生开历史讲座,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年,日本汉学界提出的"尧舜禹抹杀论",对民国史学界有所影响。1920年代,"抹杀论"争辩余波转移至饭岛忠夫和新城新藏有关中国古代天文学史的论战,而国内正值"古史辨"运动方兴未艾之时,受东邻之影响,先后有不少学者参与了这场讨论。有史料显示,中国学术界不仅对日本提出的"抹杀论"并不陌生,而且东瀛汉学界这场持久论战,对我国古史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顾颉刚作为近代中国古史研究的领袖人物,亦了解白鸟库吉,并接触过其论著。民国学者的古史研究是整个国际汉学界有关中国古史研究学术链条上的一个环节,本土与域外存在学术上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从考古学角度研究中国古史,是苏秉琦晚年学术研究的主要奋斗目标,但明确提出考古学研究要直接面对中国古史,则是在他论述了重建中国史前史之后.1992年9月苏秉琦在<迎接中国考古学的新世纪>一文中全面阐发了构建中国古史框架的重要学术思想,提出了中国国家起源发展经历了"古国--方国--帝国"三个阶段和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与发展的宏观认识,肯定玉器的出现作为"上万年的文明启步",辽西地区由民族向国家发展的转折点的时间在距今七八千年,开始将红山文化"坛、庙、冢"等遗存的文化性质确定为早期城邦式原始国家,即古国,并将陶寺文化的社会定位于方国进而又改定为古国.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初期,在传统古史分期理论框架下,"西周封建论"、"秦统一封建说"、"魏晋封建论"等学派对郭沫若"战国封建论"陆续提出新的质疑、商榷与批判,"战国封建论"学者则在对来自以上各派种种辩难予以回击反驳的同时,也对郭沫若"战国封建论"进行了补充、订正。以上论辩对新时期中国古代社会形态与古史分期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拓展与深化作用。改革开放初期的"无奴说"并未彻底推翻包括郭沫若"战国封建论"在内的传统古史分期理论,但其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古代社会形态与古史分期理论讨论的学术走向。改革开放初期学术界对郭沫若"战国封建论"的辩难,也屡屡暴露出理论上的公式主义和史料运用上的实用主义等突出问题,辩论双方多有偏激武断之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术评判的客观与公正。  相似文献   

14.
徐义华 《南方文物》2007,(4):124-131
一."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辩证上世纪20年代古史辨派兴起,对中国的古史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对古史尤其是上古史给予否定,其最为重要的论点认为上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是"伪造的古史系统","三皇五帝"时代也被完全推翻。近年来随着考古学和历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最近30年来,中国史学界一定程度上存在淡化甚至回避"五种社会形态"等理论研究的倾向,诸如奴隶社会的相关理论认识一直未能得到实质性推进(陈民镇《奴隶社会之辩——重审中国奴隶社会阶段论争》,《历史研究》2017年第1期),然而"逃避社会形态理论的辩论终究不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王彦辉、薛洪波《古史体系的建构与重塑——古史分期与社会形态理论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67页)。因此,在当前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持续深入的学术背景下,  相似文献   

16.
正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特别是其中的上古史,近些年以来,都是多学科综合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即便如《史记·五帝本纪》,司马迁也说他"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可谓进行了一些田野调查的工作。宋代以后金石学虽然逐渐成立,但是真正影响到古代文明的标志性成果,仍应以20世纪初罗振玉、王国维用甲骨证殷商史最为成功。1923年,顾颉刚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古史辨》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重印本,下引《古史辨》都出自该版本)中,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由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先秦史学会名誉会长李学勤在给"第五届东夷文化论坛"贺信中写到:"东夷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齐文化、鲁文化共同构成了山东地区独具特色的区域历史文化,在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历史学家傅斯年在1921年所著《夷  相似文献   

18.
李学勤先生的《文物中的古文明》已经由商务印书馆于2008年10月出版。本书是作者近几年来的学术论文结集,根据内容辑成古史研究、甲骨学研究、青铜器研究、战国文字研究、简帛学研究、年代学研究、学术史研究七个部分,及时介绍了考古的最新发现并做了精深的探讨,其中既有对古代文明研究的宏观认识,也有关于某一专题深入细致的辨析,基本上涵盖了作者关于古代文明研究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与学术史》(江林昌等编)已由河北大学出版社于2006年11月出版。该书作为李学勤教授伉俪七十寿辰纪念文集,收录了李学勤先生故交、学生的62篇论文,内容涉及甲骨学、青铜器与金文、简帛文献与思想史、上古史(文明)与考古学以及学术史等方面。本书作者所提交的文章都是近年来新的研究成果,可以代表当今学界在古文字、古文献、思想史、考古学与文明探源等研究领域的整体研究水平,同时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李学勤先生在上述诸多方面的建树,且绛帷施教,桃李英华。文集最后附有《李学勤先生学术编年、论著目录(续)》对2002—2005年…  相似文献   

20.
苏秉琦晚年围绕"国家起源和民族文化传统"这一研究探索的核心内容,创建起一个有关中国国家起源与发展的全新的学术体系。这始自1979年苏先生布局在张家口一带进行的考古探索,初衷是从考古学角度探索五帝时代前期黄帝时期的史实,后却在辽西地区红山文化晚期获得突破。然而1989年之后有悖中国古史传统的文明起源研究到处漫延,对此苏先生向大家悉心提醒与告诫,最终发出了学科发展方向"转轨"的要求。苏秉琦晚年进行的考古学研究与探索,始终围绕着与探索国家起源有关的中国古史。这是苏秉琦晚年考古学研究探索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