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中国钱币》2013年第二期(总121期)之拙文《清末五省币模出处考》刊出后,近年仍有所发展,笔者持续追踪及深入解读、整理并与泉友分享。新品种样币之出现2014年3月,德国昆克(Kunker)~①上拍一枚奉天一钱四分四厘"T"ENG-TIEN错版铜样。以往错刻版传世实物只有七钱二分及三钱六分两种面值,现在增加一钱四分四厘一种。此外在2016年2月,德国另一家条顿堡拍卖公司(Teutoburger)咄品的一枚奉天七钱二分英文省名错版铜样的介绍指出,"拜赫记录显示,1897年1月交舒勒奉天省用币  相似文献   

2.
汪臻 《钱币博览》2001,(3):26-27,28
永天通宝楷书小平铜钱为王荫嘉先生旧藏,国内仅见一枚。1940年9月由王先生首次披露于中国泉币学社第三次例会上,时附拓图一帧并注:“王(王荫嘉先生):安南钱多种,有永天通宝,白铜,甚奇。”五年后,郑家相先生又在《泉币》杂志上专门撰文介绍了此钱,其文日:“日本泉币考遗载此钱,日‘右永天通宝钱,愚按此钱某侯所收,河宽斋日,尝见此钱,径八分,铜质颇精’。眉批钱图用富山侯古拓本。然则某侯即富山侯也。此品我国自来未见,惟王君有之。铜灰白色而厚重,文字纤利精整,自属正用品。”  相似文献   

3.
拙《奇台出土发现的部分宝伊局平钱研究》在《新疆钱币》2001年第2期上刊发以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笔先后又发现收集到了20余枚宝伊局平钱。经过仔细比较,笔从中发现了23枚(种)在拙中未收录的币品,尤其是乾隆通宝方头通和光绪通宝等币品的发现,填补了笔收集的空白,故补录于此,以丰富奇台宝伊局平钱之品种和版式。  相似文献   

4.
笔者经朋友介绍,从一位法师手里购得一枚奇特古布花钱,按其形制与风格与王莽所铸大布黄千相类,唯其长大远过之。最近经盐城市区有关集币行家鉴定,认为这是一枚历史悠久,形态奇美的好钱,在本地可属首次发现,在《中国花钱目录》和诸多钱谱中也未见记载,是奇特而珍稀之品,具有一定的收藏与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过去集币者大多按照《历代古钱图说》列出泉价之贵贱,分辨出珍罕钱品与普通钱品。1983年马定祥先生所著《太平天国钱币》一书,根据钱币的珍贵程度,最先提出评定钱币的“十级制”。1988年汪庆正先生主编《中国历代货币大系·第一卷》,该书使用五等级划分评定古币。1989年国家文物局编《中国古钱谱》,书内对凡列入珍罕级之钱币,均使用三种不同标号表示。1991年上海博物馆编《简明钱币辞典》,该书使用十五等级划分评定历代古钱银币及铜币。以上四种钱书的评级方法较有代表性。由于评级的标准与方法各有不同,笔  相似文献   

6.
《文物》1957,(8)
"桥形币"非钱之我见一九五六年第七期"文物参考资料"载史树青同志:"关于桥形币"一文,认为"桥形币"不是钱。这一判断是正确的,但还有可以商榷的地方,如与半两同墓共出,是否可以肯定为同时物,也是否可以肯定与半两用途不同呢?我以为:1、共存下一定能肯定为同时。如湖南衡阳汉墓所出遗  相似文献   

7.
古钱     
沈郎五铢钱《晋书·食货志》:"晋自中原丧乱,元帝过江,用孙氏旧钱,轻重杂行,大者谓之比轮,中者谓之四文。吴兴沈充又铸小钱,谓之‘沈郎钱’。"钱文"五朱"二字横读,面有外郭。钱径1.9厘米,重约1.15克,有传形。但传世"五朱"钱不得均定为"沈郎钱",近年东汉末期墓亦有出土,可见"五朱"钱铸行的上限不得晚于东汉末年。传世又有"五金"钱,径1.9厘米,重1克,与"五朱"钱近似,多传形(图一)。  相似文献   

8.
介绍1枚存世绝罕的"咸丰通宝宝苏当五"精铜母钱,以"型大、缘阔,料精、字美"著称。书法隽秀,有祁藻相同之遗风,抑或为其手迹,有较高的钱币文化价值,难得一见。据《宝苏局钱币》一书85页记载,它是"咸丰年间宝苏局试铸钱币之一,从未正式投入流通领域,仅有极少量祖、母钱存世,设计制作精美,书法神态一致,但有多种版式,向来泉家视为奇品,它和同类钱品有许多不同之处,此版别谱无载。"  相似文献   

9.
正商代的贝(含天然的海贝,人工制造的铜贝、金贝等)被公认是我国最早的钱。也就是说,"金"与"铜"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被用来铸造钱贝了。那么,仅次于"金"的"银"为什么没有堂而皇之的成为钱币?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一云:"唐宋以前,上下通行之货,一皆以钱而已,未尝用银。"他引用《汉书·食货志》说:"秦币二等,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臧,不为币。"然《旧唐书》  相似文献   

10.
正关于中国最早的货币,史学界一般都根据《史记·平准书》的记载":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所从来久远,自高辛氏之前尚矣,靡得而记云。……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名,为上币;铜钱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认为海贝是中国最早的货币。因为这种认识已成为学术界的普遍共识,所以,  相似文献   

11.
银币在我国出现于何时,是中国货币史上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前人对这个问题,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以司马迁为代表,他认为远在虞、夏时代,中国已有银币,一直到秦才变成装饰品和宝藏的财物,不再作货币。在《史记·平准书》中,写到“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及至秦,,一中国之币(原文为‘中一国之币’),为二(原文误为三,今改正)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  相似文献   

12.
中国货币名称起源简考周悦珍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有货币起,其名称随着时代的发展及质料和形态的改进而几经变更。本文就一些币名的起源,作一溯考。“钱”是商品交易中媒介物“货币”的统称。“钱”的原义是农具。《说文》段注:“云古田器者,古谓之钱,今谓之...  相似文献   

13.
<正>山东博物馆藏"平阳"刀系战国齐币,前人多有著录,见诸:《中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1])(以下简称"币源")图版叁陆2-3;《古钱新探》~([2])第146页图版;《中国历代货币大系1·先秦货币》~([3])(以下简称"货系")第958页图3797;《齐币图释》~([4])第448页图339等等。面文"明"字右上角方折,为典型的"齐明刀"样式。背文四字,笔画轻,线条不甚清晰,拓本多有漫漶之态,很难准确把握完整字形,甚至从实物上肉眼也很难辨清,因此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文字的释读,旧释为"莒"刀、"安阳"  相似文献   

14.
正我曾经写过《中国"货币"一词的初史》,刊登于《中国钱币》2016年第五期。主要观点是:中国古代属于货币性质的名称很多,如币、货、金、银、珠、玉、钱、刀、龟、贝、泉……等等。"货币"也是名称之一,不过出现的时间比较迟,不是在先秦。《汉书·食货志(上)》说:"《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  相似文献   

15.
本刊1959年第5期国外简訊载苏联考古学家在波扬哥尔契克河上的鄂依瑪克边境的吐弗,发掘了一处古城遺址,出土了背面无字及背面带"中"字的大定通宝。我認为这个背文"中"字的钱币可能因銹蝕而辨認不清,背文"中"字应为"申"字之誤。按大定通宝钱是金世宗(1161—1189年)时代的鑄币。金代的货币分为铜钱、銀币(铤银和承安宝货跟币)和紙鈔,早期所使用的是辽、宋的旧钱,金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年)始鑄正隆元宝钱,只有小平钱一种,为金代鑄钱的开始。到了金世宗大定十年(1170年)命戶部流通官钱,十五年增鑄新钱,十八年代州(今山西代县)立监鑄钱,  相似文献   

16.
《新疆钱币》2002年第2期邱德美先生的“‘奇台县出土发现的部份宝伊局平钱研究’补遗”一中说:“五、‘光绪通宝’,图23:径27mm,重5.64g。传世品,无锈蚀,黄铜质,铜质细腻光亮,精工铸造,轮廓周正,钱规范,当为内地以部颁样钱作母钱试铸的子钱。此钱是一位老旱烟袋上的佩饰之物,后为笔求得,相信不会有假。据笔所知,此币在奇台县当属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7.
王新启 《安徽钱币》2005,(4):32-32,39
谱载福建银元局所铸七钱二分(一元)银币,面中央满汉文“光绪元宝”,外围“福建官局造”、“库平七钱二分”,背蟠龙,外围英文“FOO-KLEN PROVINCE(福建省)”、“7MACE AND 2CANDAREENS(七钱二分)”。此币铸数较少,有试铸品之说,被列为银币大十珍之第六珍。余偶得一枚“福建官局造”的异版一元银元。  相似文献   

18.
南北朝时期,有一种精美的内郭五铢,《古钱大辞典》、《历代古钱图说》及其它诸谱皆定为南朝梁武帝天监五铢。1940年罗伯昭先生在《泉币》杂志创刊号发表《所谓天监五铢之疑问》,又将这钱定为南朝陈帝的天嘉五铢。其主要依据是内郭五铢的形制与字书法近于南朝陈宣帝时铸行的太货六铢。  相似文献   

19.
“天正”钱平生两见:于1943年读中学时我在先师王效曾先生家见过拓本,拓本为高善谦所赠,未见原钱。1942年7月上海泉币学社主编的《泉币》杂志第十三期刊载此钱拓本,并有高氏题跋。“此泉天正二字,居穿之上下,面左右及背右,各有日月形,天字从二人,遽视之如元字,正字亦奇,几不可识。而泉之制作,与夫铜质,颇似辽钱”(图一)。据此,我在《辽钱考略》(载《内蒙古金融·钱币专刊》1985年上册)一文中述及此钱,附  相似文献   

20.
咸丰初始,因滇铜采运受阻,铸钱缺铜。克勤郡王庆惠在安定门造办处发现旧存制料,请立新钱局,上谕“不准”,遂在大钱上加星月以资区别。笔者在1998年第3期《中国钱币》上曾发表《克勤郡王铸钱初考》,详述此事。近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史档案中查见咸丰元年十月二十二日詹事府少詹事朱兰“刻玉为币,以裕国币,而济民用”的奏折(附图)。兹浅说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