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盉铭前段为乞立誓称公命,后段"报厥誓"为递解前誓。其核心在强调遵从公命用事,不敢"自谟",可与铭末因"对(遂)公命"而作器相呼应。经对比金文"身"字文例,动词施与"身",例于"身"字前加领格词,此铭"鞭身"当断开,不连读,其后读作"身笰(敝)传(转)出(黜)",故所设惩罚措施为受鞭,并身败而废弃其职。铭中"出"字,可对比大河口墓地M1017所出尚盂铭文"出"字得以论定。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2002号墓所出西周中期的鸟形盉铭文作出解释。文章同意"余某弗称公命"的"某弗"是双重否定的意见,指出全句是誓言的主体,意思是我遵从吾君的所有命令,认为"余自無则便身"是违背誓言的行为,是假设自己目无法纪,求一己之便。文章指出,从鸟形盉铭文看,"誓"和"辞"至少对文有别,发誓时所说的关于如果违誓应受何种处罚的话,可以另称为"辞"。铭文"曩余亦改朕辞‘出弃’"是"以前我也曾把我誓言中关于惩罚的话改为‘出弃’"的意思。器主"乞"当是"公"的异姓臣属,"乞"的立誓可能和"策名委质"之制有关。  相似文献   

3.
导读     
正新年伊始,《中国史研究》编辑部全体同仁恭祝老友新朋万事如意,盼请多赐佳作。本期刊发了20篇专题论文、书评和札记,主要涉及礼制、思想文化、政治和经济诸领域。《从大河口鸟形盉铭文看先秦誓命规程》依据新出西周金文资料和传世文献,考察了两周时代的誓命规程。《周代"籍礼"补议》对先秦时期籍田和籍礼制度的起源和程序提出了新的意见。《北魏太武帝庙号升格问题考议》考察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庙号变  相似文献   

4.
一、档案的形成与分类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档案和档案工作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夏、商时起,我国就有了档案。若以载体质地为标准,分别有甲骨档案、金石档案、竹木档案等类型。《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先秦档案文献汇集,它载录的档案文献种类有典、谟、训、诰、誓、命、征等文种。  相似文献   

5.
<正>"看,前面就是基博峰。"黑人小伙恩诺克指着远方冲我喊。我紧赶几步,转过一个垭口,顺着他的手指望去,曾在照片中看到过无数次的乞力马扎罗主峰完整地出现在眼前。在斯瓦希里语中,乞力马扎罗意为"光明之山",最后登顶的两天里,我们两次看到乞力马扎罗的日出,阳光照亮这赤道雪山,也照耀着游丝般的小路上,结伴向前的我们。  相似文献   

6.
《尚书》是我国一部主要的文献资料,记载了从传说中的帝尧,到秦穆公的历史事实,也是儒家重要的经典文献之一,在这部经典文献中"信"字出现了7次,这些对于我们了解先秦诚信思想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古本《老乞大》中的"那般者"表示说话人同意对方的请求、答应对方的邀请、听从对方的提议和建议、遵照对方的命令等。明清时期朝鲜语文学家在修订《老乞大》时,已经不清楚"那般者"在元代汉语中的特殊性质和表达功能,修改时多是参考、借鉴当时汉语的相关表达对"那般者"进行逐词、逐字地译改,最终形成《老乞大谚解》、《老乞大新释》和《重刊老乞大》中纷繁不一的译改形式。实际上,"那般者"是元代文献中君臣奏对时皇帝常用的一个表达形式,用来表示同意、准许臣下的奏议,是蒙古语诺辞"?e"的一种社会变体。将古本《老乞大》中的"那般者"直接译作表示应允的"好"、"行"、"可以"等词语,就可以很好地反映它的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对鸟形盉铭文的重新考释,尤其是铭文中出现的西周时期相关法律用语"誓"、"鞭"、"笰传出"、"出弃"等词,与已出土的金文进行比对研究,有助于对西周时期法律制度中的"鞭刑"、"流放刑"作进一步的探讨。此外,铭文中两次出现"誓"字,将铭文中的"誓"和已出土金文资料进行比较、归纳、研究,"誓"在西周时期的诉讼、审判等领域曾被广泛使用,表明"誓"在此一时期具有较强的法律意义和法律约束力,为研究"誓"在西周时期法律制度中的地位和法律效用提供了又一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9.
清华简《封许之命》篇主要记载周王室册封吕丁的过程,篇中有“命汝侯于许”的记载,该句蕴含深刻的历史信息。文章结合传世文献、出土文献指出:清华简《封许之命》篇所见之“王”,有两种可能性,其一为周成王、其一为周公。“侯于许”之意为封建诸侯到许地,并非封为侯爵。吕丁的爵位是男爵,纵观整个西周时期,“男爵”享有较高的社会待遇、属于社会地位较高的贵族阶级。  相似文献   

10.
《周礼》中第一次出现了"六书"这个词,却没有说明"六书"的内容,后世对"六书"内容只能是根据先秦文献进行推测。汉代学者许慎把六书解释为关于汉字构造的六种基本原则,但《周礼》中的"六书"并不是许慎所说的"六书"。《周礼》的"六书"可能是指六种字体。  相似文献   

11.
《文史天地》2011,(6):95
"走狗"一词,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本意指"猎犬",如《晏子春秋》中有"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的句子。其后,迟至西汉,词义开始出现变化。《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中有句云:"袁盎病免居家,与闾里浮沉,相随行,斗鸡走狗。"此处"走狗"意为"驰逐、驱狗出猎"。而  相似文献   

12.
"乞丐"在我国上古文字中,最早是以单音词出现的。"乞"在金文字中的意思是乞求、求讨,同时又可用为反义,指给予。"丐"又作"句"(gai丐)。在甲骨卜辞中多作祭祀用词,指向神灵乞求,如"崇雨,句于河",即雨大成灾,  相似文献   

13.
新近刊布的[女受]鼎是一篇稀见的女性册命金文,其内容主要记载了西周时期两名女性贵族之间的一次改命,属于罕见的周代贵族女性职务性册命金文。与一般册命铭文书写不同的是,[女受]鼎中不见册命地点、史官、右者等册命礼仪的记载,更在篇首多出"退事于内宫"的特殊句式。[女受]鼎相关铭文特点不仅是早期册命金文的时代共性,也是女性贵族受命特殊性的反映。而"退事于内宫"句来源于铭辞中贵族女性"妫"对"[女受]"的褒奖之辞,妫称赞[女受]"唯汝聿型",即[女受]较好地效法了其先人的德行,[女受]因此在铭文篇首特意强调其在内宫之旧职。不唯如此,[女受]鼎的铭文书写还为周代贵族女性职务性册命提供了佐证,是一篇弥足珍贵的西周册命金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4.
战国楚简《孔子诗论》于2001年11月由上海博物馆整理出版。《诗论》补先秦《诗》学研究资料不足,显现了被历史湮没的先秦儒家诗学基本观点。本文从《诗论》文本出发,结合比较可靠的传世文献,具体阐述"诗与志"和"诗与情"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新近刊布的[女受]鼎是一篇稀见的女性册命金文,其内容主要记载了西周时期两名女性贵族之间的一次改命,属于罕见的周代贵族女性职务性册命金文。与一般册命铭文书写不同的是,[女受]鼎中不见册命地点、史官、右者等册命礼仪的记载,更在篇首多出"退事于内宫"的特殊句式。[女受]鼎相关铭文特点不仅是早期册命金文的时代共性,也是女性贵族受命特殊性的反映。而"退事于内宫"句来源于铭辞中贵族女性"妫"对"[女受]"的褒奖之辞,妫称赞[女受]"唯汝聿型",即[女受]较好地效法了其先人的德行,[女受]因此在铭文篇首特意强调其在内宫之旧职。不唯如此,[女受]鼎的铭文书写还为周代贵族女性职务性册命提供了佐证,是一篇弥足珍贵的西周册命金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6.
秦汉以来,我国图书典籍经过多次积聚与散失,后来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对先秦传下来的图书进行整理,为后来的研究者们研究上古先民文化习俗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文字资料。由这些文献整理发掘出来的关于"不死药"的资料记载中,可以管窥上古时期先民的一些思想意识。经秦汉以致魏晋时期,"不死药"的记载与流变在道教的兴起与内外丹的说法中不断衍变,值得我们进行探讨。本文以先秦文献所见"不死药"材料略述"不死药"在先秦时的含义。  相似文献   

17.
《文物》1975,(5)
一、"宗盟类"注释 [题解]在盟辞的约辞中,凡有"事宗祀"("以事其宗")和"守清庙"("守二宫",即宗庙之亲庙和祖庙)之誓言者,均属于"宗盟类"。此类盟书文字清晰可辨者五百一十四篇,分别出土于三十四个坑中。约辞内容除了参盟人姓名不同以外,其余均相同。其中有一篇内容特殊,中有主盟人追述受命的词句和十一月甲寅等于支纪日字样,这一篇当为"宗盟类"盟书的序篇。此类盟书约辞的特点是参盟人表示要遵守以下几条誓约:一、不敢不诚心事其宗  相似文献   

18.
正扬州公道大桥为扬州地区较为重要的一座桥梁。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新发现的《重修公道桥记》碑文解决了以往对于扬州公道大桥研究的模糊认识,确定了公道大桥始建于明代,并对公道桥历次重修的时间和造桥者作了新的界定,纠正了以往关于民国年间公道大桥两次修造者和修造时间的误传,确定了民国年间的第一次重修时间是民国七年至民国十一年,由负责江淮  相似文献   

19.
先秦时期宾语前置句"唯O是V"句式盛行了一段时间,相对来讲较有生命力。前贤关于此句式已经展开诸多研究,特别是关于"唯"和"是"的词性。但是,目前学界对这两个词的词性仍有颇多争议,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尚未成为学界共识。本文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之上,从最初的词性和功能出发,结合宾语前置句的句法,对"唯"和"是"的词性及功能进行了再探讨,并得出结论:"唯O是V"结构中的"唯"是语气助词,但具有发展成介词的潜力;"是"是连词。  相似文献   

20.
"椎髻"一词作为明确的发式名称最早出现于两汉文献,而三国以后,其则分为具体指实与蹈虚泛称两途。从文献和考古材料对比来看,椎髻具有男、女两个系统,其女性"椎髻"更应归于"垂髻";而男性"椎髻"则逐渐由发式的实指,转变为对西南地区族群的贬抑性的文化特称,这与先秦以来夷夏之辨的思想和中原地区冠礼的发展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