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代历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于文书这种原始资料的重视。1681年,被誉为"历史考证学之父"的法国学者马比荣(Jean Mabillon,或译"马比昂")撰写了《古文书学》(De re diplomatica,有的学者译作"古文献学",如米辰峰《马比荣与西方古文献学的发展》,《历史研究》2004年第5期),提出系统考订古代文书的一系列方法与原则,推动了古文书学的建立,为近代实证主义史学的发展奠定了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文书学"是近年来中国古代史学界新兴的一门学科。本文首先整理概述了中国古文书学在日本的发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然后回顾了自2010年以来中国古文书学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状况,为历史学界认识及了解这门新兴学科提供学术史方面的梳理和归纳。  相似文献   

3.
《日本近代史学事始》是大久保利谦的回顾录。该书多处提及大正至昭和初期以东京帝大国史科为代表的学院派及部分民间史家的国史研究。国史科内长期存在两大派系:辻善之助一派在研究方法及治史态度上承袭了重野安绎等人的实证主义,专注于史料;黑板胜美派在古文书学中也遵循实证原则,追求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但他同时强调史学的政治功用,其国体论反映了国史科内的国学—神道思想潜流。昭和初期,国史科内的平泉澄和羽仁五郎等青年学者批判纯实证研究及不涉及政治的史观。平泉将以国体论为理论基础的皇国史观发展到极端,而羽仁五郎则坚持唯物史观。二人是当时国粹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两大思潮影响下的史学研究的代表。民间史家尾佐竹猛、德富苏峰在研究领域、资料收集方面和学院派形成一定互补,但不同史观决定了他们史学叙事的差异。这些研究流派在研究关注点、研究方法及潜在历史意识上的差异,反映了近代日本史学的研究状况及时代氛围。  相似文献   

4.
正近代以来中国古史学界发展出若干研究出土或传世文书的新学问,时代涵盖战国秦汉直至明清。虽然这些学问研究的对象多是文书,但却并没有形成和建立起自己的"古文书学"。2010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一些研究甲骨文金文、秦汉简牍、敦煌吐鲁番文书、黑水城文书、徽州文书的年轻学者倡导下,成立了"古文书研究班"。到2012年,召开了第一届"中国古文书学研讨会",标志着"中国古文书学"正式成立。"中国古文书学"从成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5年。在5年的实践中,我们对有关"中国古文书学"的成立背景、定义、研究范围、研究方法、性质和特  相似文献   

5.
正2016年6月25—27日,由中国史研究杂志社和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历史文献与古代社会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与会80余位学者提交了60余篇论文,涉及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和文学等方面。本次会议具有如下特色。一、拓展历史文献的范围。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均得到充分运用。黄正建《"中国古文书学"概说》探讨了中国古文书学的概念、历史与发展现状,倡导建立"中  相似文献   

6.
史学精粹     
正徐国利:《陈寅恪对"以诗文证史"史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以诗文证史"是指以诗词歌赋和笔记小说等文学作品作为史料来研究历史和书写历史。宋代以来的史家开始自觉地将诗文作为史料使用,形成了"以诗文证史"的史学传统。中国现代史家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传统,陈寅恪是其中最有成就的史家。首先,他在理论上对"以诗文证史"作了重要阐发,详细阐释了中国古诗具有史料价值的  相似文献   

7.
经学消亡,其所述历史"神话"被否定,经学作为史料寄身于史学门下。按照中国学术"古今之变"的这一大线索来看,章太炎的"六经皆史"说对于中国学术、思想的现代转型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和意义。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后世学者基本上按照这一线索将章太炎以"六经皆史"为要义的"古文经学"进行一分为二的评说:一方面肯定章太炎破除由经见道、通经致用的经学思维,将"六经"历史文献化,使儒家六经从神圣宝典下降到了古史资料地位。另一方面,又批评其"六经皆史"之说终未能脱离儒家经学的羁绊,仍为尊经崇圣的观念所困。这样一种以"传统/现代"为框架的二分法往往使我们忽略章太炎"古文经学"形成发展的内在轨迹和自身意图,从而造成对章太炎学术思想的割裂和简化。章太炎的《春秋》、《左传》学是其"古文经学"的主干,最能表现其"古文经学"形成发展的内在自身的思想轨迹。本文试图追迹章氏《春秋》学的变化发展,并以《春秋》学为中心,考察其"六经皆史"说的本意,提示其中值得重新审视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8.
清儒关于《古文尚书》的争论大体分为两个相互联系的主题,一为"真伪",一为"废立"。现代的研究者站在"文献学"或"史学"的立场,需要关心者只涉及"真伪"问题。但对清代的儒者而言,"真伪"本身并不能完全决定《古文尚书》在儒学系统中的价值,因为在这个考据层面之上,还牵涉一层义理的问题。清儒大体公认《古文》虽伪却义理纯美,因此应当如何在考据与义理两边取舍——或以"伪"而废,或以"正"而立,成为他们长期争论的一个难题。"义理"基本已经淡出现代学术的关怀,惟其如此,如果能够将现代"史学"或"文献学"的回溯逻辑暂搁一旁,转而深入清儒因"义理"而来的关于《古文》"废立"的困境,那么通过这场伪《书》废立的争论所折射出的清代汉学(考据学)的思想史意义,也许就不再是其作为现代学术的源头活水,反而是它与现代学术之间的巨大断裂了。  相似文献   

9.
《档案与史学》《档案与史学》双月刊是由上海市档案馆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档案与史学》既公布珍贵的档案史料,又发表研究文章及史实性通俗性作品,具有史料性、学术性、真实性和趣味性。《档案与史学》主要栏目设置有:访谈录、档案架、史料研究...  相似文献   

10.
赖山阳是日本江户时代后期的史学家、汉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著作以《日本外史》为代表,具有持久广泛的影响力.《日本政记》、《日本外史》、《新策》、《通议》与史诗集《日本乐府》,构成赖山阳独自的史学体系.赖山阳的史学具有三个主要特点:1.作为通俗易读的日本通史,有历史启蒙的功效;2.将正闰史观延伸到武家史,寓尊王之意,鼓吹了忠君思想;3.文学性强,富有艺术感染力.赖山阳的史书以中国史学思想与文学技巧演绎日本历史,既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体现了赖山阳的学术个性.  相似文献   

11.
顾颉刚1926年任厦门大学史学研究教授,承担"经学专书研究"课程。这是他首次承担的课程,而且是他之后连续撰写的《尚书》讲义的开端。本文除了利用《顾颉刚全集》所收的有关厦门大学讲义的史料以外,还利用顾颉刚的原稿和在大学发布的油印本,试图全面梳理此次厦门大学讲义的内容。顾颉刚此次的讲义,基本上只讲到《伪古文尚书》的造伪和辨伪,他主要根据丁晏的说法指出《伪古文尚书》是王肃伪造的。这"王肃伪造说",顾颉刚开课时已有强烈反驳,现在看来已不成立。本文最后讨论顾颉刚的"王肃伪造说"的背景和意义,以期作为对学术思想史研究的一种方法上的反思。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史学史的著作,过去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魏应麒《中国史学史》(1941)、金毓黻《中国史学史》(1944)、以及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的《支那史学史》(昭和二十四年弘文堂刊、二十八年再版)。解放后三十年,史学史研究虽然也取碍了一些进展,但一直没有完整的新著问世,直到一九八○年才出现了朱杰勤先生的《中国古代史学史》(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读了之后,觉得有一些问题,但一直没能把这些问题仔细分析条理,形成文字。最近听说陆陆续续又将有几部新的史学史问世,有几部史学史正在撰写中,感到这些问题应该提一提,理一理。因为搞史学史的人,天天谈史学体例、史料学、编纂学,而自己的史学史著  相似文献   

13.
兰克史学在晚清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克及其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主要通过翻译日本人编译的"万国史"、"西洋史"教科书以及"史学概论"、"史学研究法"性质论著.汉译西洋史教科书对兰克及弟子多有简略的介绍,而这些教科书大部分又从日本编译而来,故受日本史学界的影响,清末中文世界中的"兰克"形象也带有一点"科学派"色彩;浮田和民<史学原论>和坪井九马三<史学研究法>是国人最初接触兰克史学方法的主要教材,而浮田、坪井对史学方法论的概述又渊源于伯伦汉<史学方法论>,伯伦汉则秉承兰克的严谨史料批评方法.兰克史学在20世纪初虽然已经传播到中国,但没有引起世人的太多关注.  相似文献   

14.
范文澜是一位具有深厚经学素养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出身于北京大学国学门,受古文经学大师的陶冶,其早年著作《文心雕龙讲疏》、《文心雕龙注》、《群经概论》均表明他是古文经学阵营中的一员。延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两次系统梳理和演讲经学史,力求摆脱今古文家法之成见,在经学史研究方面带有里程碑意义。他一生以写作中国通史为鹄的,所著通史在追求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民族特色以及体现出的民族观、史料观、学风文风等方面,与他的经学素养和早年的古文经学训练,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清华大学藏简《尹诰》篇是失传了的《咸有一德》,但不是古文《尚书》中的《咸有一德》,非常重要,其内容目前可以基本疏通。由其内容来看,其中已经有建立在"君权天授"、"天人合一"基础上的民本思想,这是孟子思想的源头。从其内容上也可以说明清华简《尹诰》篇不伪,其史料价值非常珍贵,古文《尚书》中的《咸有一德》则确系伪书。  相似文献   

16.
宋志英 《文献》2002,(3):4-15
东晋史家王隐所撰纪传体《晋书》,是在东晋建国之初奉命撰修的国史,历时二十几年方才告成.然由于该书早佚,其史学价值及史学特色未为后世学者所充分认识.本文试从史书体例、史料来源、史料价值、编纂方法等几方面对王隐《晋书》予以探析,以明确该书对中国古代史学发展所做的贡献及在史学史上应占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王先谦的《日本源流考》,是我国首部编年体日本通史。王先谦从戊戌维新时期开始编纂此书,到1901年全书22卷告成。《日本源流考》在对日本史的编纂以及研究上具有独到之处,该书不仅征引史料范围广泛,而且运用传统史学的考异方法,审慎考证史实,以保证学术质量。《日本源流考》不仅体现出王先谦贯通古今的史学思想,还蕴含了求实致用的治学态度,对清末时期人们了解和认识日本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在中国的日本研究史上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史研究》、《党的文献》、《中共党史研究》发表的文章不含在内)史学理论经济唯物史观派史学的学术重塑(王学典)历史研究2007 .1政治一社会史:深化史学研究的新路径(徐永志郑维宽)史学月刊2(X) 7.1世界眼光与中国特色(崔林东)江海学刊2(X) 7 .1史学理论与史学实践相  相似文献   

19.
《文物》1982年第1期刊登的《山东高唐金代虞寅墓发掘简报》将所出墓志盖上的文字定为"女真文篆字",其实这是唐、宋时一度流行的"古文"。郭忠恕的《汗简》、夏竦的《古文四声韵》都是集录"古文"的字书。今将《古文四声韵》中的"古文"同虞寅墓志盖文对照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承办的第三届"中国古文书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0月30_31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日本东京大学、韩国庆北大学等20余个学术单位的60余名学者出席了会议,就中国古文书学的理论建设、资料发现、具体研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