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民警与溥仪     
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一生坎坷。他3岁登基,在位3年后退位,按袁世凯对清室的《优待条例》,溥仪退位后皇帝的尊号不变,仍住紫禁城,1917年7月1日,张勋复辟,又推出溥仪做皇帝,但仅11天就宣布退位了。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驱除出宫,他只好去天津居住。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相似文献   

2.
《湖南文史》2009,(11):63-63
鹿钟麟逼溥仪出宫 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随后下令将辛亥革命后仍占据紫禁城13年之久的逊帝溥仪驱逐出宫。  相似文献   

3.
刘新园 《南方文物》2011,(1):84-112
上篇第一章前言明宣宗——朱瞻基,于洪熙元年六月(1425年)在北京即皇帝位,到宣德十年元月(1435年)在紫禁城中的乾清宫病逝,统治中国整整十年①。就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来说,十年有如一瞬,然而宣德帝和为他效力的工匠们,却在这一瞬间留下了非常丰富的艺术遗产,对中国的物质文化生活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综览宣德一朝的遗物。除宣宗本人传  相似文献   

4.
张德一 《文史月刊》2003,(11):51-52
冯玉祥(1882—1948,字焕章,安徽省巢县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人物,原为直系军阀将领,曾任北洋军旅长、师长。他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率部从热河前线回北京,倒戈发动政变,改所部为国民军,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曾电邀孙中山北上。北伐战争期间,他率部参加国民革命军,任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开始投入中国国民党的阵营。“中原大战”前后,冯玉祥将军曾两次居住在山西太原的晋祠一带。1929年5月的一个上午,冯玉祥在太原县县长屠孝鸿及当地绅士名流的夹道欢迎中来到了晋祠。当时正是“全国编遣会议”以后,蒋介石与桂(李宗仁、白崇禧)、冯(玉祥)两系撕…  相似文献   

5.
正在冯玉祥的国民军中,曾经有一大批苏联军事人员担任顾问。此外,担任顾问的也有几位来自日本、德国、意大利的军官。在冯玉祥众多外国军事顾问中,日本少校军官松室孝良最为神秘。他的活动对北京政变前后的冯玉祥产生了重大影响。松室孝良早年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后任职日本要塞司令部,后来担任过日本总参谋部军官、谍报员。他是个中国通,会讲一口流利的汉语,对中国的历史、地理、人文非常了解,并  相似文献   

6.
《中华遗产》2012,(5):90-97
1910年,一位叫山本赞七郎的日本人和他的四位同伴一起,沿着刚刚建成的京绥铁路,由北京来到大同。在到达云冈石窟后,他拿起相机,无限珍爱地对着每一个洞窟、每一尊造像,甚至佛像的脸部、衣饰及各个藻井、塔柱等进行了拍摄。开凿于公元5世纪中期的云冈石窟,大部分是北魏(386年~557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前的作品。此时,它尚未遭遇民国文物盗售风潮,也未被侵华日军的铁蹄蹂躏过,更未迎来文革的“洗礼”,虽历经干余年,却仍绚丽夺目。山本是日本著名的摄影师,也是中国摄影史上最重要的摄影家之一,当年慈禧、王公大臣纷纷找他拍照,而他的北京吉建筑、风土人情等作品更被大量印制成明信片。  相似文献   

7.
从初中到大学,又到研究生,一口气学了十几年的中国历史。毕业以后,从事考古工作,钻山爬沟,翻书写字,也一直和中国的历史有着难解的缘份。然而,一到美国,迎头就赶上东道主杜朴先生的一门《北京与紫禁城》——说是北京,其实是拿北京作窗户,解析近代中国的整个历史。又是中国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重印《中国交通史》题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交通史》,在我所写的著作中,是最早完成的一部。一九三六年初,我住在北京(那时叫作北平)西四牌楼粉子胡同的一个公寓里,以写文章换取稿费维持生计。在快到春节的前几天,顾颉刚先生来了。他打开皮包,取出一份《中国文化史丛书》的目录。他说,商务印书馆托他请人写书,问我能不能帮他写一部。我看看目录上的书名,没有一部书是我熟悉的。顾先生看我很为难,就说:“这个目录中有好些书根本没有人写过,写起来很不容易,但你还是试着写一部吧。”我想来想去,觉得《中国交通史》还可能好写一些,就答应了写这部书。顾先生又跟商务印书馆商量,同意我陆续交稿。我写完一篇就寄到商务印书馆在上海的编辑所。编辑所看过后,发到北京的京华印书馆排印,由我自己校阅,再由北京商务印馆送给我稿费,每千字五元,是当时稿费中最高的。大约经过七、八个月,全书完成。一九三七年一月在上海出版。一九三八年,日本中岛俊作译成日文。一九三九年三月,由东京生活社出版。  相似文献   

9.
1930年春,冯阎反蒋战争在河南开始,秋末冯阎失败,冯退居山西绛州,后到汾阳洞庙内。蒋介石乘胜陈兵河南陕州灵宝一带,迫逼冯阎下野,阎锡山由太原飞往日本在中国的租借地大连避难。当时有人劝冯找一安全地暂住,最后也到外国租界,冯说:“我是中国人,我不住外国租界,给我私人保险,这是耻辱。”劝者又说:“那就通电下野,以免蒋介石进攻山西。…‘我不下野,你下野吧!”又被冯拒绝。劝者没趣而退。  相似文献   

10.
《纽约时报6月18日专稿:在北京第一次在一位重要领导人家中吃饭(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十七日发自北京)胡耀邦坐在就餐椅子的前缘,列举着他所见过的美国人的名字。原来,他们大都是当过美国总统的人。胡耀邦先生是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6月14日晚上,他在自己见过的美国人名单上又加了4个新名字,并在北京最少有外人出入的地方——中国领导人居住和工作的处所、紧挨着紫禁城的中南海——以一种新的不拘形式的方式款待了他们。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先生30余年的革命生涯中,有16年多流亡海外。他的足迹遍及亚洲、美洲、欧洲一些国家,与那里的华侨心脉相系,骨肉情深。孙中山曾满怀激情地赞誉华侨:“热诚爱国,赞助独先”,“华侨为革命之母,没有华侨,就没有中国革命”。冯自由,就是曾对中国国民革命作出贡献的日本华侨。  相似文献   

12.
“不抵抗主义”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抵抗主义”再探冯筱才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内,几乎没经过多少激烈的战斗,便先后占领了中国的辽、吉、黑三省,一年以后,又将热河轻易占去。中国国土沦丧之速,举世惊诧。这是中国军队奉行“不抵抗主义”的结果,实为中国近代史上罕见的一次...  相似文献   

13.
<正>20世纪20年代初正是北洋军阀派系间长期陷于混战之际,日本军政当局派遣大量间谍以各种身份作掩护,在华进行广泛的情报搜集,同时还施以所谓“谋略”,操控军阀间的争斗,策划政变,扶植代理人,以维护其在华利益。第二次直奉战争前后,日本当局认为直系的军事行动对其满蒙权益构成严重威胁,囿于华盛顿国际体系的制约,日方采取暗中援奉倒直政策。1924年10月“北京政变”的发生,固然与冯玉祥受当时中国革命形势发展的影响有关,但也与日本陆军利用直系内部矛盾、通过间谍活动拉拢冯氏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4.
刘芳 《文史月刊》2002,(3):16-24
据我所知,冯玉祥(焕章)将军在清朝新军二十镇第四十协八标当把总时,随军调辽宁新民屯,当地有美国长老会所立教堂。某日,冯闲游路过教堂,正值由中国牧师刘岳主讲《基督的自由、平等、博爱》。冯听了很觉入耳,感到基督教的教义,对带兵大有用处,还感到教会中的人和气又有礼貌,就开始对基督教产生了良好的印象。冯玉祥年轻时不善辞令,升任八十标第三营管带(即营长),标统让他向部下士兵讲话,他面红耳赤,脖子也粗了,越急越说不出话来。这就更激发他勤去教堂听讲,借此学会向群众讲话的技巧。这是冯日后信教的引线。  相似文献   

15.
梁思成先生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正是他父亲、我国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因“戊戌政变”失败后亡命日本的第三年。1912年,他随梁启超先生回到北京,1915年进入清华学堂学习,这是一所留学美国的预备学校。1923年毕业,1924年到美国留学。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和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建筑学专业,研究建筑历史。1928年回国,应张学良将军的邀请在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1931年回到北京参加中国营造学社,开始了他古建研究的生涯。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他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系主任一直到1972年。1972年1月因“文革”期间受迫害致死。  相似文献   

16.
在广州的黄埔军校和中山大学、南京的中山陵和澳门国父纪念馆,都屹立着一尊孙中山先生铜像。这尊为中国人民所熟悉的铜像是孙中山先生的生前日本友人梅屋庄吉赠送的。梅屋庄吉,日本著名实业家。1868年(明治元年)生于日本长崎,早年曾  相似文献   

17.
朱正 《炎黄春秋》2013,(10):90-93
《捍卫苏联的最后一搏》一书,副标题是"‘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反对戈尔巴乔夫",讲的是1991年8月19日到21日苏联发生的那一次失败了的政变。作者亚纳耶夫,戈尔巴乔夫当苏联总统的时候,他是副总统,二把手;在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时候,他下令宣布: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不能履行苏联总统职权",现在由他亚纳耶夫"行使苏联总统职权"(第7页),成了一把手。政变失败后被捕,1994年2月,俄罗斯国家杜马对参加政变的人实行大赦获释。这是一本为自己作辩解的书。  相似文献   

18.
中大兄皇子,本名葛城,舒明天皇之子,生于626年(推古天皇34年)。他是日本古代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成功地实行了社会变革的政治家和改革家。645年(大化元年)中大兄皇子发动了大化改新运动,废除了以部民制为特点的日本奴隶制,参照中国隋唐封建制,建立了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中央集权制,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中大兄皇子在日本古代为移植中国文化,促进日本社会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9.
赵威 《环球人物》2014,(3):84-85
正每至年关,大冯(业内对冯骥才先生的尊称)总是风尘仆仆,不仅要像平日一样忙他的事业,还要为年而忙。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他是文化名人中最重视年、最会过年的。2014年1月,环球人物杂志特约记者从天津追到北京,参加完他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的新书发布会,又从北京追回天津,最终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完成  相似文献   

20.
我在卡罗尔学院执教的两年中,结识了一些美国朋友,万·海茨玛教授便是其中之一。他曾去日本讲学一年,回国时他和夫人曾顺便到中国游览,在北京、桂林等地停留了几天。除对北京的空气污染略有微词之外,对中国印象很好,打算再来中国作较长时间的居留。我一到卡罗尔,他就主动找我交谈,邀请我和我妻子去他家观看幻灯片。这是他在中国时拍下的风景和民情风俗的照片。当晚他还邀请了一些邻居,介绍我们跟他们见面。看完后他夫人又以苹食饼相款待。海技玛是英语系的资深教授,讲英美文学。我去时,他在一个班讲第三世界文学,选7巴金的《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