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美国外教在中国收留了流浪汉和没钱上学的孩子,他帮助他们,教育他们。在中国的日子里,他把“改变世界”当成自己的梦想。他想回到中国  相似文献   

2.
傅国涌 《中华遗产》2009,(6):86-101
中国百姓因为他才走出吃粗盐的历史;中国纺织工业因为他才摆脱印染用碱完全依赖进口的局而;近代中国因为他才打破了英国、德国对中国化肥市场的垄断;他创立了中国民营企业第一家化工学术研究所;他创办了享有“亚洲第一大厂”之誉的南京水利铔厂。  相似文献   

3.
武健华 《百年潮》2008,(11):34-36
毛泽东一生读过大量的中国古籍,他从这些古籍中批判地吸取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精华,并赋予新的含义,为现实工作服务,这在他的著作、报告、讲话、书信以至批文中,是屡见不鲜的。在他借用的古籍精华中,体现了一代伟人的风范。  相似文献   

4.
一个多月前,北京举办的“财经年会”播放了一段科斯对这次会议的视频致辞。他说,作为一个101岁的老人,他已不再接受媒体的采访,但他有一些话要对中国人民讲。在致辞中他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开启的中国改革、开放之路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同时,他认为思想的力量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因此,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挑战,中国需要一个“思想市场”。科斯这一席话给我们启示,也激发了我们对中国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他是中国第一个农工商总局的“局长”。他举办了第一个全国规模的大型商品展销会。他领衔奏请停止科举考试,废除了流行1300年的科举制度。他创办了中国的第一个公共图书馆。他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幼儿园。他建立了各类大、中、小学200多所。他向国外派遣了留学生1000多人。他收藏有《红楼梦》原稿早期手抄本。他在国内首先使用照相机和放映电影。早在一百年前,他就提出了使用化肥和机器种田的“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刘流 《文史春秋》2003,(2):54-57
一个日本遗孤,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留在了中国,被普通的中国家庭收养,并隐名埋姓几十年。后来在中日两国政府的帮助下,他找到了日本亲人。但几十年的相濡以沫,他和中国亲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您使我脱离了孤儿的死亡边缘,哺育了我,使我健康成长。再见,伟大的中国!再见,养育我几十年的爹娘!”就在他回国不久,不幸英年早逝,留给中国亲人的是绵绵无期的思念。在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之际,笔者在四川省雅安市泛华厂采写到了这个记录着中日友谊的动人故事———  相似文献   

7.
雪地 《神州民俗》2009,(7):46-49
一个中国小伙,偶然的机会来到法国后,发现很多浪漫的法国人都特别喜欢中国传统的民俗婚礼。他灵机一动:我能不能把中国的民俗婚礼“卖”给他们赚钱昵?于是他在法国做起了专门帮助年轻人举办中国传统婚礼的生意,几年下来,他就成了法国的“有钱人”……  相似文献   

8.
保尔.孟禄是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他对中国文化和教育有深刻的认知和理解,对哥伦比亚的中国留学生格外关注。他良好的声誉和学术水平受到了中国教育界的认同。他是继杜威之后被邀来中国的美国教育家。他与中国教育界同仁精诚合作,与他的留美学生一道,赴各类学校实地考察,到民众中调查走访,在中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层面,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以实用主义教育为指导,着眼中国教育的实际,提出了中学教育、教师培养、学制制定、平民教育等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建议,谱写了中美教育交流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9.
为中国革命事业尽力的国际朋友有千千万万。象艾黎同志那样50年如一日,在我们胜利以后,始终如一地为中国人民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是不容易的,所以他受到中国人民理所当然的尊敬。  相似文献   

10.
礼仪之争传入欧洲后,引起法国知识菁英的广泛关注。孟德斯鸠至迟自1713年起就关注礼仪之争,但他并不介入其中,而是冷眼旁观。他阅读了当时有关中国的绝大多数主要著作,还曾与来自中国的黄嘉略和自中国返回欧洲的傅圣泽进行长谈,从阅读和谈话中汲取了大量的信息,作出了对礼仪之争的解读。他认为,礼仪之争是一场无谓的争论,基督教在中国受挫是必然的结果,他独具特色的中国观在此基础上形成。他对中国持冷峻的态度,褒贬兼具,既肯定中国的某些优点,更严厉斥责中国的种种弊端,并断然将中国定性为专制主义。  相似文献   

11.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1920年来华讲学,归国后即出版《中国问题》一书,他的在华言论和在《中国问题》中的见解,在中国留下了复杂的影响,保守派说他太激进,激进派又嫌他太保守。其实,罗素主要不是为中国的出路开药方的,他是站在人类关怀的高度、为人类的未来计发表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对科学与人文关系的看法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可能对《中国问题》作出正确的评价。罗素的言论时至今日,仍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相似文献   

12.
1905年12月8日,湖南青年陈天华在日本东京大森海湾蹈海自杀。他的死是在悲悼一个民族精神的衰亡。他的死是要他的同胞、要我们这个民族在人格上站起来。他死了,但他是用他的生命为民族的新生催生。他的死也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一个永久的历史问号。在20世纪初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上,湖南曾产生了不少杰出的人物,他们的生命都非常短暂,却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几个人中,谭嗣同(33岁)1898年被慈禧太后砍头,宋教仁(32岁)1913年被袁世凯暗杀,黄兴(42岁)、蔡锷(34岁)则于1916年相继病死,唯有陈天华是自杀。  相似文献   

13.
叶农 《岭南文史》2003,(3):21-24
在广东省社会科学界,我们可是看到这样一位学者:他在中国近代史领域里,辛勤耕耘了40余年,成就卓著。他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著名学者,成果丰硕,著作等身;他是孙中山研究领域的重量级专家,建树良多,饮誉中外;他是每一位年轻近代史学者在研究中几乎无法绕过的座  相似文献   

14.
《收藏家》2010,(5):93-96
李可染(1907-1989年)是中国当代拥有巨大凝聚力和影响力的画家。他在世82年,横跨20世纪主体阶段,他的艺术创作活动构成中国现代美术史具有转折意义的一环。 纵观李可染的一生,几乎经历了中国艺术在上个世纪发展过程中的所有转型阶段。在他艺术之路的每次演变过程中,都贯穿着传统与现代、时代与自我、继承与创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一些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被人们逐渐淡忘。比如胡适,他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可惜由于历史的原因,他的思想理念、教育模式和人格风范曾一度被人们淡忘,不仅使中国现代教育传统被人为中断,而且让我们的教育在很长时间内迷失了方向,走了弯路。因此,让更多的人认识他,了解他,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吴金香 《文史月刊》2012,(Z3):45-46
在近代中国美学研究中,宗白华始终走着与中国文化相一致的学术研究之路,他的中国美学研究以鲜明的中国特色而获得独立的学术价值。宗白华的美学研究领域是诗化了的世界,他以诗意的眼光观照世界,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叙述它,从而创作出诗化的美学。  相似文献   

17.
2010年1月。我和同事王大骐在深圳采访了这位建筑师。当时,他正与中国的精英知识分子进行一场长达8小时、名为“中国思想:深圳马拉松”的对话。他想知道.这个复杂的国家在想什么。他吸引了无数长枪短炮,也举起自己的小相机反拍。他被中国注视。同时也要注视中国。  相似文献   

18.
皮埃尔·埃里克·德赛涅接触洞穴潜水那一刻,他就彻底告别了开放水域潜水员的生涯。过去的17年里,他花了日尤其是泥洞。陪伴他的有时是潜水伙伴,而有时仅仅是他的循环呼吸器。他也是中国洞潜界的重要人物。近几年来,他致力于发掘中国南方的喀斯特洞穴,并与中国探险家分享经验。他曾在广西都安创造了121米的中国洞穴潜水深度纪录。皮埃尔不仅是探险家,还是个作家和洞穴摄影师。他认为,  相似文献   

19.
陈独秀是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位伟大的践行者。他为开启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在开启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他也有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失误和不足。陈独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过程中的贡献与失误,对于我们今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世界,现代化研究是一个热门课题。已故北京大学罗荣渠教授早在80年代就开始了现代化研究。他在世界现代化进程、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国现代化进程研究方面有特别贡献,他的现代化研究对于当代中国史学研究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