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李鸿章全集》第二次编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欧远方各位远道而来的先生们参加此项工作的同志们:很高兴今天来参加这个会,首先要感谢戴逸先生来主持这项大工程,和在座的各位近代史专家相比,我对李鸿章没有多少研究,只是随便谈点感想。一年前听到《李鸿章全集》要在我...  相似文献   

2.
欧远方2001年4月1日远走了。今天是他周年忌日。他与我是建国初马列学院同班同学,毕业后,他先留校后返安徽,我则被分配到广东。虽南北远隔千里,但音信频频。那时,正是毛泽东政治主张由正确向错误不幸转变的年代,他与我都是毛泽东虔诚的崇拜者,盲目性很大,毛泽东号召,对也罢错也罢,简直不加任何思索照信照办就是。个别太出格的地方,偶有怀疑,也是淡淡的浅浅的。  相似文献   

3.
金凤 《炎黄春秋》2010,(1):54-57
著名爱国将领傅作义将军的长女、人民日报资深记者傅冬同志(原名傅冬菊)因病于2007年7月2日去世,至今已两年多了。上世纪从50年代到80年代,我和傅冬同志同为人民日报记者。朝夕相处,她的音容笑貌,宛然在眼前。  相似文献   

4.
样板戏的导演经验派上了用场 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音配像”曾在天津由天津京剧团试录过几部,算是试验。后来李瑞环同志委托张君秋先生和谢国祥同志具体抓这项工作。我是从1994年开始参加“音配像”的,这时也是京剧音配像工程的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5.
王庭栋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一年来他的音容笑貌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王庭栋同志是解放前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建国后先后在河南和山西两省担任领导工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卓越的成绩。上世纪50年代,他在河南工作期间,  相似文献   

6.
转眼间,李世农同志离开我们已经5年多了。作为曾经在他身边工作过的同志,我始终忘不了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忘不了他对我的教诲和影响。1970年代,我从安徽劳动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省委办公室秘书一处工作。一天,处领导找我谈话,  相似文献   

7.
正我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在苏北农村,没有上过正儿八经的中学,该上学的时候遇上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只在家乡一所小学的"戴帽子"高中部读完了高中课程。1974年7月我回到生产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对于我们这些回乡青年来说,当时这是唯一的安排,没有任何可供选择的余地。因此从放下书包的第一天起,我就以认真的态度、高涨的热情,积极投身到广阔天地中接受劳动锻炼。刚参加劳动那阵子,最大感觉  相似文献   

8.
没有李敖就没有胡因梦,他在我生命中真是一个重要角色我无论什么烂片都演,就是不演琼瑶的戏“我现在的身体已经进入了精微体。”胡因梦微笑着说。这位从上世纪70年代红到80年代的电影明星、李敖笔下“又漂亮又漂泊、又迷人又迷茫”的台湾新女性,这位20年来一直致力于翻译、精研印度心灵导师克里  相似文献   

9.
在《李鸿章全集》编委会首次会议上的讲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位先生、各位朋友:我很高兴能参加《李鸿章全集》编委会。这次《李鸿章全集的重新编纂,是在顾老的倡议发起下开展的。安徽教育出版社和安徽社科院的同志,经过大半年的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联络了北京、上海等好几个省市的同志一齐参加这项工作,尤其是安徽教育出版社能够一下筹集200万元巨资出这部书,表明了安徽的同志有魄力、有远见。当然,首先是顾老的倡议非常好。我本人也乐于从命.愿意在顾老的领导下,团结编委会的全体同志,做好《全集》的编纂工作。  相似文献   

10.
李锐 《炎黄春秋》2002,(1):28-29
大光同志与我同庚,都出生于“五四”运动的前夕1917年。我在武汉大学读书时参加“一二·九”运动,随后入党。这时大光在上海已是团省委巡视员,从事党的秘密工作。他出身贫寒,只读过初中,16岁从家乡安徽到上海当学徒,17岁起就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从而由上海到广东,由广东到川贵,由川贵转到东北,长期战斗在党的地下工作战线上。长春解放前,他曾任国民党市政府社会局局长。直到1948年,他才回到解放区党的干部队伍。 20世纪50年代我们都在工交部门做负责工作,但没有来往。1964年,大光任交通部部长,当年大概是最年轻的部长,这…  相似文献   

11.
正上世纪九十年代,赵朴初有几次到江苏活动,每次时间都比较长。我和江苏省委统战部、江苏省宗教局的同志曾经分别参加接待和陪同。我们和赵朴老一起参观、吃饭、聊天,一起活动。陪同赵朴老来南京的中国佛教协会原副秘书长肖秉权、倪强(后兼任金陵刻经处主任)等也和我们谈起赵朴老生活中的一些情况。赵朴老平易近人,没有半点架子。他对生活的要求也很简单。相处久了,我们  相似文献   

12.
正今年第3期《炎黄春秋》刊有《"异化"问题的讲座和周扬的遭遇》一文,追叙了周扬同志晚年的一些遭遇,读了令人感慨万千。文中插了一张照片,文字说明是"1983年4月8日周扬与人民日报同志交谈"。我初看时有点诧异。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我在报社文艺部工作,除十年动乱时期外,同周扬同志常有接触。多次听到他在大会小会上的报告和讲话,报纸文艺宣传计划和重要的文艺评论请他审阅,在他晚年也有不少  相似文献   

13.
兰铁白 《炎黄春秋》2007,(12):54-56
上世纪80年代初,遵机械工业部党组指示,我和刘新同志撰写《黄敬》传略,于1983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收入中共党史人物传第10卷。为撰写该传略,我曾拜访各历史阶段和黄敬工作有关的百余位老领导、老同志。在拜访当时国务院老部长李葆华、社科院法学所负责人张楠和曾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知名人士陈翰伯同志时,他们都忆及黄敬与埃德加·斯诺及其前夫人尼姆·威尔斯的交往。  相似文献   

14.
邱源 《炎黄春秋》2010,(7):61-63
<正>最近几年,见田纪云同志出了文集,并频频在《炎黄春秋》上发表文章,思想十分活跃,毫无衰老的味道,十分欣喜。在读他的文章时,偶尔也回忆起和他的一些接触。我接触田纪云,大多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我作为新华总社财贸记者,经常参加  相似文献   

15.
秦川同志是我上世纪50年代在中央宣传部工作时的老领导,2003年1月29日去世了。他走得那样匆忙,没留下一句遗言,却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怀念和崇敬。我想不起他对我有什么说教,在我心目中都是他的身教。  相似文献   

16.
张军锋 《百年潮》2023,(4):5-15
<正>主席给鲁艺“吃了个小灶”(于蓝,时为鲁艺戏剧系学生)我当时很小,1942年刚过20岁,刚参加演员工作,开座谈会时我没有去的资格,参加者都是一些有威望的老师,或者是来延安前已经很有成绩的一些同志。座谈会后不久,毛主席到鲁艺来,当时《讲话》还没有发表,周扬同志要求主席给鲁艺“吃个小灶”,主席答应了。  相似文献   

17.
江曾培 《世纪》2020,(3):57-59
家璧先生最后的时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供职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3月11日晚上9点多钟,我刚从单位回到家,接到赵家璧先生三公子赵修礼的电话。他说,赵老今天傍晚突然昏迷,医院抢救了几小时,情况没有好转。我当即与我社党委副书记徐保卫同志一起,赶往医院探望。家璧先生住华东医院新楼,年初因肺部积水送进医院。我第一次去看望时,医院就怀疑他患了肺癌,但还没有最后确诊。  相似文献   

18.
非常高兴应邀到上海市奉贤区参加《奉贤县续志》评稿会,这给我们北京来的三位同志一次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和调研机会.原来我以为到地方志办公室工作是比较清闲的,没有想到工作很繁忙,特别是各地的同志,工作任务非常繁重.  相似文献   

19.
佚名 《文史月刊》2013,(6):16-16
1949年6月,中南海的花匠师傅给菊香书屋摆了很多美丽的鲜花,但没多久,毛泽东就让人搬走。其理由是:"过去,这里是公共场所,由他们随意摆布,我不干涉。可是现在我就住在这里,就不要摆这么多花了……你们晓得,到我这里来的人很多,以后还会有工人、农民的代表来。他们来了,就是为了看我,看看我住的地方。如果我这里摆了很多漂亮的花,那他们也会上行下效,向我看齐,养成这种风气就不好了!"上世纪50年代,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同志应邀出席某形势报告会。主持者在讲台上铺了一块漂亮的台布,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文史研究馆自上世纪50年代初期成立以来,至今已到了55周年馆庆的日子。这55年中,经历了上世纪不平凡的50年代和十年动乱的“文化大革命”,不少老人遭受各种磨难和不幸,令人难以忘怀。值得庆幸的是,三十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辉煌时期,人民的生活是幸福的。我是1989年被聘为馆员的。当时的临时馆址在西湖孤山放鹤亭附近的林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