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启超晚年很少过问政治,他在埋头从事学术研究的同时,也时常外出讲学。在1921年底到1923年初,他曾作了一次大规模的巡回讲学,足迹踏遍天津、北京、济南、南京、武汉等地。其中,光在南京他就讲学达二个多月,为南京增添了许多绚丽的光彩。梁启超之所以能来南...  相似文献   

2.
梁实秋先生1987年10月3日在台湾病逝的消息,震惊了大陆文坛。在北京,我曾有幸接触过梁先生的长女梁文茜,她是北京一位出色的律师。1949年后,海峡两岸信息隔断,父女天各一方,思念情深,痛苦异常。后来,情况稍有松动,1971年夏天,父女二人便急切相约在美国会面。梁文茜给父亲捎去了北京东城内务部街梁先生故居四合院里枣树上的大红枣。先生爱不释手,老泪纵横。事后梁实秋先生将这颗红枣带回台湾,浸泡于玻璃杯中,供奉案头,足见其思乡之情深!我还见到过一帧照片,梁先生在他台湾的寓中昂首站在一幅北京故居图画之前,遥望着远方,寄托他对故都,对北京…  相似文献   

3.
梁漱溟(一八九三——一九八八)先生是爱国民主人士,驰名中外的学者、新儒家的巨率。先生逝世瞬已十年;抗战前,我在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受梁先生的教益,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日本人侵我国,战火延及山东德州,研究院结束。部分同仁随梁先生撤往四川陪都重庆,我回老家贵州遵义;与梁先生一别,整整六十年。庄子云:“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且”。不论十年也好,六十年也好,现在回忆起来,都如闪电般迅疾“忽然而已”矣。在我亲近梁先生的过程中,使我惊说难忘的是在北京最后一次和友人拜访他时,他和我们的谈话。一九八…  相似文献   

4.
梁漱溟先生于1988年6月23日上午辞世。18年来,我一直在怀念梁先生的心情中读他的书,写他的事。如果从1974年开始读他的著作算起,则有30多年了,我的精力和时间,大部分用在读梁先生的书,写梁先生的事上。从1974年开始,我对梁先生由“敬而远之”逐渐转变。编写他的“年谱”期间,敬重之情与日俱增,从最初不愿承担编写“年谱”,到感兴趣并接连三年多日夜操劳,由被动编写变成主动搜集资料,在1991年6月出版《梁漱溟先生年谱》后,于2003年7月又出版了该“年谱”的增订本,而最近又在整理该“年谱”的第二次增订资料。我虽已是90岁的老年人,身患癌症,…  相似文献   

5.
有关陈诚与武汉会战的两则史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诚(1898—1965),浙江青田县人,字辞修,别号石叟。1924年6月,黄埔军校正式建立后,经邓演达和严重援引,入黄埔军校,为上尉特别官佐,担任教育副官一职。以此为契机,他得到蒋介石的赏识。因其战功,屡屡升迁,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际,他已是蒋介石...  相似文献   

6.
骆明 《旅游》1999,(10)
北京的秋天最短,可是景色最美。一些平时足不出户的人都要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去看看郊外满山遍野的红叶,更何况我们这些玩“疯”了的人。决定会雾灵山并不是事先安排好了的,原本要到河北省的小五台山,只是因为一名‘旅”友生病,不忍心将他丢下,外出就推迟到下一个双休日了。周五一位朋友来借大衣,说他连夜开车到河北滦平。查看地图距雾灵山不远,便问:“搭车去雾灵山如何?”“可以,只是马上就得走。”忙拨通几个旅友电话,及随手往背包里塞进几包方便面,抄起像机与在路口等待的旅友们一个个钻进车中,摸黑杀向雾灵山。天刚刚放亮…  相似文献   

7.
梁先生走的时候很安详,他是很乐观豁达的人,对于生死之间的问题有很透彻的思考,这个事情对他已经不是困扰了  相似文献   

8.
[干城奖章]依据1937年9月7日国民政府公布的《修正陆海空军奖励条例》的规定,干城奖章有甲、乙两种,各分二等。甲种一等奖章、二等奖章给予中等以上官佐或其同等人员;乙种一等奖章、二等奖章给予初等官佐、准尉、准佐、士兵或同等人员。  相似文献   

9.
说起北京城墙,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起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梁思成先生;想起50年代围绕北京城墙的命运,梁先生与“毁城派”展开的激烈辩论,并为北京城墙的最终被拆毁而扼腕叹息。 作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象征的古老城墙步入近代之后命途多舛。以学者的良知关怀北京城墙命运的有识之士不止梁思成一人。早在20年代,一位名叫白敦庸的留美学生在其著作中已经明确、系统地  相似文献   

10.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艺术史系教授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为国际知名的东亚考古学家。有关他的学术经历和学术思想的访谈请参见《哈佛看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年,201~222页)、《南方文物》(2011年2期,66~73页)《考古与文物》(2012年1期,108~112页)、《上海书评》《[东方早报》副刊(2010年7月18日,1~2版)。2012年春,他应邀来北京大学讲学,内容涉及中国考古学、金石学、考古类型学和美术史,在北京的考古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同年6月,罗泰前往西安为中美国际田野学校的学生授课,借此机会张良仁对他做了访谈。访谈从他在北大的讲学展开,进一步阐述了他的学术思想。2013年6月,罗泰教授再次来到西安为中美国际田野学校的学生授课,在百忙中对本文做了修改和补充。  相似文献   

11.
正1979年4月,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教授应邀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讲学。在此期间,他利用周末休息时间,与夫人秦惠专程赶到合肥,第一次走进中国科大合肥本部的校园,看望少年班学生和老师,并赠送给少年班18本从美国带来的科学书籍。在与少年班同笔君  相似文献   

12.
某日,信手拿来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集《雅舍小品》,读到《孩子》一文时,会心一笑之余,感想联翩。梁先生说:"我一向不信孩子是未来世界的主人翁,因为我亲见孩子到处在做现在的主人翁。""以前的‘孝子’是孝顺其父母之子,今之所谓‘孝子’乃是孝顺其孩子之父母。孩子是一家之主,父母都要孝顺他!"真是鞭辟入里,令人叫绝。梁先生不愧为语言大师,文字功夫着实了得,往往像是信手拈来,却于轻松幽默之中给人深思和警醒。  相似文献   

13.
正北京古代书院研究是一个新颖的话题,几年前,北京联合大学赵连稳教授承担了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明清时期北京书院研究》。在此课题研究成果基础上,他又经过认真修改补充,撰成《北京书院史》(26万字),于2014年12月由研究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集中探讨了北京古代书院的发展历程、类型和特征、讲学和管理、经费、藏书和供祀活动,以及它的历史作用和对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启示,展现了北京书院在我国传统书院发展过程中所独有的特征和它对人才培养、社会教化做  相似文献   

14.
正清朝有个叫钱名世的文人,他和年羹尧是乡试的同年(同年中举),雍正二年(1724年)年羹尧进京的时候,钱名世上奏说年羹尧平定青海有功,请求为之立碑。年羹尧倒霉的时候,钱名世也被连累,雍正说他的行为是文人的无耻钻营,并亲自写了"名教罪人"四个大字送他。不仅如此,雍正后来还革了钱名世侍讲学士的职,把他赶回老家,并命地方  相似文献   

15.
启功先生喜欢动物,“尤爱大耳兔”。他最爱看的电视节目是《动物世界》,还有动画片《鼹鼠的故事》《蓝精灵》《猫和老鼠》。1983年,启功赴香港大学讲学后,准备回北京。当时时兴带回“几大件”,海关的人见他什么都没带,非常诧异,再三盘问。启功说有,从行李包里拿出一个小玩具,是个打鼓的小白兔,在小摊上买的。住在北师大小红楼的时候,他家里有一个立柜,装满了动物公仔。启功亲自写了一张纸条,贴在显眼处:“只许看,不许拿!”这些公仔,都是他的宝贝。  相似文献   

16.
不久前,记者来到健在的“中国旅”军官彭施鲁家中,听这位89岁的老人讲述了60多年前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遭日军围剿抗联转入苏联彭施鲁现为人民解放军退役将军。据他介绍,“中国旅”的正式番号为“苏联远东红旗军第八十八独立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闽籍旅京人士林纾,既有南归之思、南下之行,又曾暂居天津租界数月,最终定居北京终身。较之生计、人际关系等因素,他的居处抉择与居处体认联系更为密切,而他的居处体认又与政治心态转变密切相关。南下是他在趋向于做共和国民时期的打算,北居则与他日趋坚定的遗民心态紧密相连。其居处抉择,既有时代变迁下的普遍性,又有其政治心态与身份认同变化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8.
一、向领袖“叫板” 1938年1月,梁漱溟作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访问延安时,毛泽东就对他说:梁先生,我们早就见过面,民国七年(1918)我在北京大学,那时你是大学讲师,我是图书管理员。梁漱溟称赞毛泽东好记性。  相似文献   

19.
杰出教育家孙奇逢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生于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卒于清朝康熙十四年(1675),原籍直隶容城县,后改入河南辉县籍。十七岁中举,屡经会试不第。明清两代,朝廷多次征聘他为官,他都予以拒绝,而以讲学著述终其生。因长期在辉县夏峰村开堂讲学,故有“夏峰先生”之称,其文集也以《夏峰集》命名。他是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当时讲学活动最盛的有三大支。在东南,黄宗羲在浙东证人书院讲学;在西北,李颙在关中书院讲学;在中原,孙奇逢在苏门山百泉书院讲学。孙奇逢、黄宗羲、李顒被学人尊为清初“三大儒”,而其中又以孙奇逢的辈份最高,声名最大。他还是一位气节奇伟之士,曾经勇敢地参加反对魏忠贤阉党和抵抗清军侵扰的斗争,因此获有“始于豪杰,终以圣贤”的美誉。梁启超曾经这样称赞孙奇逢:“他是一位有肝胆,有气骨,有才略的人。晚年加以学养,越发形成他的人格的尊严,所以感化力极大,屹然成为北学重镇。”对于孙奇逢的学术思想笔者曾撰有论文,这里仅着重对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2005年9月18日至23日,英籍华裔艺术家郑傅安当代绘画最新作品个人展“旅”在北京798艺术区内的3818库画廊举行。郑傅安认为抽象艺术的根在中国。出生于马来西亚、现住英国苏格兰格拉斯哥市的英籍华人郑傅安从中国书法中汲取灵感,在他的抽象作品中,人们看到一些似曾相识的因素:他那笔走龙蛇式的飞动线条不正是出自于王曦之、怀素们的狂草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