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剑雄 《史学月刊》2008,(6):113-120
1867年,京剧传播到上海,迅速盛行,成为晚清上海城市流行艺术.戏园观剧是上海市民闲暇生活重要部分,捧角和玩票也是市民乐此不疲的消遣;京剧女伶滥觞于上海,女伶登上城市戏剧舞台是晚清上海女性解放的重大成就;京剧及伶人与晚清上海社会变革紧密相连,京剧被赋予启迪民众的重任,伶人被视为教育民众的大师.以京剧为经纬可以勾勒出一幅晚清上海社会色彩斑驳的图画.  相似文献   

2.
任明耀 《古今谈》2002,(3):36-37
1995年8月6日我从上海无线电波中,听到了京剧表演艺术家童芷苓不久前在美国逝世的消息,不禁为之一惊。  相似文献   

3.
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于1894年10月22日生于江苏泰州,成长于北京,后迁上海定居。他出身梨园世家,一生演了四百多出京剧,  相似文献   

4.
《纵横》2007,(11)
《致梅兰芳君》:一篇"油腔滑调"的文章父亲马彦祥自幼酷爱京剧,梅兰芳18岁(1912年)和20岁(1914年)时两次到上海演出,父亲都随爷爷奶奶观看了他的  相似文献   

5.
在二三十年代,汉口就是全国水陆交通的中心,因而京剧的南、北名角,均由水路长江和铁道南下来汉皋演出.汉口成了与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一样,是一个盛演京剧的地方,因而武汉的观众有条件观赏各路京剧名家的精采演出.笔者现已年逾古稀,在有生之年,仅就我从幼年至今在汉所见所闻的有关京剧的人与事,作一全面的回忆,草拟拙文以奉献读者.  相似文献   

6.
辛勤 《中国土族》2005,(1):11-12
当碧绿的青海湖、彪悍勇猛的吐谷浑勇士映入眼帘,上海的京剧观众在瞬间就感受到了来自青海高原的气息。  相似文献   

7.
李逊 《炎黄春秋》2010,(3):28-33
1965年初,江青来上海。目的有两个:一是修改京剧《林海雪原》;二是秘密特色人选批判《海瑞罢官》。  相似文献   

8.
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回忆,辛亥革命时,同行中传来消息,在上海攻打江南制造局的队伍中,出现了梨园行的身影,上海新舞台的名演员夏月珊、夏月润、潘月樵等人都在其中。  相似文献   

9.
江城武汉被日寇所陷期间,人们的一切都得不到自由,因而非常苦闷.于是汉口居民就利用日本鬼子不能进入“租界”这个特殊条件,遂在“租界”内自发地组织起业余京剧票社,搞一点正当的文化娱乐活动.当时发展起来的京剧票社竟达9个之多.其中组建最早声誉较高的票社则是“冬社”.“冬社”最出名的人物就是华香琳,她当时被人誉为京剧“票友皇后”.她和她的女儿华华,都是建国后享名武汉和上海的京剧名演员.  相似文献   

10.
一个是京剧艺术大师,一个是富家千金小姐,在大上海的这个人生大舞台上,周信芳与裘丽琳,演绎了一段催人泪下的爱情生死剧。  相似文献   

11.
1936年3月,美国著名电影喜剧表演艺术家卓别林偕夫人到上海访问。当时的中国电影正处于发展阶段,国内不仅出品了许多影片,还引进了一些外国影片,刚刚上映的由卓别林主演的《摩登时代》虽然是一部无声片,但还是在中国引起了轰动。影片中那个长着小胡子、戴着圆礼帽、穿着大皮鞋和肥裤子的人物形象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卓别林一到上海,就受到中国同行的热情接待,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梅兰芳邀请其欣赏马连良的京剧表演。作为京剧“马派”创始人的马连良,30年代在京剧界已颇有声望。他的嗓音柔润,唱腔清新,…  相似文献   

12.
正现代京剧《红灯记》是"文革"中江青"钦定"的八个样板戏之一。它的前身是上海爱华沪剧团于1963年初排演的沪剧《红灯记》。当初,凌大可、夏剑青将电影剧本《自有后来人》改编为沪剧,初稿名叫《密电码》,后经应云卫提议改为《红灯记》,搬上京剧舞台后,一直沿用这个剧名。沪剧《红灯记》在上海一炮打响,反响热烈,遂被江青看中。她在中南海接见演创人员张东川、阿甲、李少春、袁世海等人,要求中  相似文献   

13.
许承宁 《神州》2011,(1):56-61
2010年11月16日,经由正在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五次会议24个成员国共同审议,北京市文化局代表全国京剧传承机构和分布地区申报的京剧成功入选2010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剧是融唱、念、做、打于一体的戏剧表演艺术。京剧的唱词和念白吸收了北京等地方方言,遵循严谨的格律和字韵。京剧中讲述历史、政治、社会和日常生活中的故事,是一种寓教于乐的艺术形式。京剧表现手法细腻,"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也使得京剧成为了我们宝贵的民族国粹。我们沿着京剧的历史沿革,感受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4.
梅兰芳轶事追录刘龙光我已年逾80,自幼就是一个京剧戏迷,一向崇拜梅派艺术。我与梅兰芳先生交往不算太早,那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姚玉芙先生(梅先生最亲密的同事,梅兰芳剧团经理)为我引见,在上海马斯南路(后改名思南路)梅宅相识,成为梅先生刮鬓后第一...  相似文献   

15.
赣榆京剧     
正早在徽班进京后由徽调皮黄向京剧皮黄转变之际,京剧南下江苏最早传入赣榆。1872年,赣榆创办第一个、也是全省最早的京剧科班"庆盛班"。之后,先后办过5个京剧科班,共培养专业京剧人才近千人,并为全国各地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京剧演员和教师。不仅是赣榆人,连整个淮海地区也将赣榆视为"京剧摇篮"和"京剧之乡"。第一个京剧科班说到赣榆京剧,就不能不提及王得胜和他的京剧"庆盛班"。据《江苏文化艺术志》记载:"清。同治十一  相似文献   

16.
物换星移,挥手间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以下简称“京剧现代戏会演”)35年过去了。这次会演不只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京剧现代戏,而且总结了开国后十几年京剧现代戏创作、排演实践中非常可贵的经验,肯定了成绩,增强了京剧反映现实生活的信心,闯出了一条京剧反映现实生活的成功道路。这方面的重大成就,我在过去所写的几篇文章中都谈过了,本文从略。现仅就所知所见的几件事简述如下。我本着实事求是,力求忠实于历史而秉笔直书,磕着碰着谁也是在所难免,因为历史是不容改变的。大会组织机构的基本情况这次京剧现代戏会演总负责人是文…  相似文献   

17.
杨乡 《世纪》2020,(2):80-84
我父亲杨村彬(1911年7月—1989年11月)一辈子献身艺术,喜爱歌德的名句:"浮生若梦,艺术千秋!"他弘扬民族文化,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不断探索中国话剧民族化,创作、编导了许多观众欢迎的好戏,教育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1964年初,父亲刚为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导演了3部参加华东话剧汇演的话剧《叶尔绍夫兄弟》《年青的一代》《一家人》,还为上海戏曲学校京剧毕业班导演了周总理指定的出国剧目《杨门女将》。  相似文献   

18.
张颂甲 《百年潮》2014,(8):57-61
梅兰芳主张京剧改革要“移步而不换形” 我和梅兰芳的结识始于60多年前的1949年11月。秀阳寸,全国尚未完全解放,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刚刚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梅兰芳作为代表从上海来京出席了全国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会后,他在京作了几场公演。  相似文献   

19.
2002年4月20日,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在京剧音配像座谈会上指出:京剧音配像工程,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振兴京剧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一件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实事、好事。他希望参与这项文化工程的同志们奋战一百天,夺取京剧音配像的全面胜利。集中呈现京剧艺术辉煌的音配像工程从此开始了最后的冲刺。  相似文献   

20.
正京剧是中国传统戏剧的代表性剧种。20世纪60年代,我国掀起过"现代京剧"热潮。京剧艺术形式与现代题材结合的起源,应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初。从30年代初期,红一军团战士剧社等红军文艺战士创作了红色现代京剧,进行了京剧现代化的初步尝试。红一军团战士剧社曾经演唱过京剧《骂蒋介石》、《蒋介石自叹》1927年冬至1935年底,以中央苏区为中心,兴起了以现代话剧为主的革命戏剧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