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位在澳门生活了整整39年的印尼华侨——司徒眉生,上个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作为印度尼西亚开国总统苏加诺的私人外事助理、华语首席翻译,亲身参与了中国和印尼高层的几乎所有会议、会谈,亲眼见证了中印建交、中国参加万隆会议、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以及恢复印、中邦交等许多重大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2.
1945年8月17日,印尼民族运动的领导人苏加诺和哈达签署了独立宣言,庄严宣告印尼独立。次日,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成立,苏加诺、哈达分别当选为共和国的总统、副总统,印尼由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本文旨在研究印尼苏加诺政府时期(1945—1965年)的华侨、华人政策及其影响,进而探讨这一时期印尼华侨、华人社会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3.
苏加诺是印尼共和国的开国总统,五、六十年代国际上的风云人物。纳沙贡思想是苏加诺根据印尼特点,把各种思想加以揉合的产物,即指民族主义者、宗教徒和共产主义者的团结与联合。(有关纳沙贡思想的形成和基本内容,请详见《史学月刊》1987年第2期拙作《试析苏加诺纳沙贡思想的形成》)。在印尼民族独立斗争中,为了共同反帝反殖,建立民族独立国家,苏加诺把当时印尼存在的三种主要政治力量——民族主义者、伊斯兰教徒和共产主义者——团结在一起作为他的主要任务。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他一次次地为各种政治派别找出共同的准则,在理论上为反帝反殖统一战线的建立开辟了道路,并最终形成了他的建国五项基本原则(即民族主义、国际主义或人道、协商制或民主、社会繁荣和信仰神道)。纳沙贡思想在争取印尼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印尼“9·30”事件后,苏加诺总统下台,结束了其被称为“旧政治秩序”的20年统治时期(1945~1966年)。由苏哈托执政开始进入了“新政治秩序”时期(1966年~现在)。迄今为止,在同样是20年的时间内,其国民经济已由原来濒临崩溃的状态变为国  相似文献   

5.
1952年7月23日,自由军官组织在纳赛尔领导下,推翻了统治埃及近一个半世纪的穆罕默德·阿里封建王朝,建立了以自由军官为核心的军人政权。关于这个政权的性质及其历史作用,埃及和阿拉伯学者在纳赛尔总统去世后曾展开激烈争论。由于政治观点的歧异,结论南辕北辙,大相径庭。我国学者在讨论第三世界军人政权的作用时曾泛泛地涉及到这个问题,但未深入展开。本文拟对此作粗浅的分析和论述,以求得专家和读者的指正。  相似文献   

6.
1963年11月由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倡议的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简称“新运会”)在印尼首都雅加达“斯纳扬”运动场举行。在世界运动史上首次打破了帝国主义对国际体育组织和竞赛的垄断,大大加强与鼓舞了世界新兴力量的团结。当时,日益蓬勃发展的民族解放运动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一支强大力量。亚非拉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争取维护  相似文献   

7.
广州商团与商团事变——从商人团体角度的再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往关于广州商团事变的记述和研究 ,多偏重于革命政府方面 ,对商团方面的探讨明显不足。有关事变由英国和南北军阀阴谋策动的传统说法 ,迄今缺乏有力的证据。商团事变是广州商界同孙中山革命政府的冲突 ,其性质是反革命的 ,这场事变的发生与清末及民国初年以来广东特殊的政治、社会背景以及商团发展的历史特点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8.
论伊朗巴列维王朝的覆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难解之谜1 978年元旦 ,正在德黑兰访问的美国总统卡特称赞伊朗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在动荡的中东地区创建了一个“稳定之岛”①。可卡特刚离开伊朗 ,这个“稳定之岛”立即陷入伊斯兰革命的狂潮之中。翌年二三月间 ,不但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的王冠落地 ,而且巴列维王朝也寿终正寝 ,在伊朗延续了 2 50 0多年的君主制的历史随之终结。伊朗伊斯兰革命震惊世界 ,部分原因在于仅用口号和传单武装起来的反对派竟然在短期内推翻了拥有强大国家机器和颇多国内外有利条件的统治者 ,埋葬了巴列维王朝。在国王手中 ,有 40万装备精良的军队 …  相似文献   

9.
1993年3月21和28日法国国民议会选举结果,以保卫共和联盟和法国民主联盟为主体的右翼反对派大胜,在全部577个议席中获得485席,占84%的压倒多数。执政的社会党惨败,仅得54席,左翼总共仅占93席。29日,密特朗总统任命保卫共和联盟要员、前财政与经济部长爱德华·巴拉迪尔为新总理。继1986—1988年左翼总统与右翼总理和政府“共治”之后,法国再次出现左右翼共理国事的局面。 左右翼“共治”是一种少见的奇特现象,实际上,又是奇而不怪的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10.
为明了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的来历,须说明一下这个部队的简明历史。在辛亥革命推翻满清专制统治之后,袁世凯乘机窃取了国家大权,初任总统,继则阴谋称帝。云南省在辛亥革命前辈蔡锷的倡导下,发动反对袁世凯帝制的护国战役,出兵四川,战败袁军,推翻袁的帝制,恢复民国体制。这支入川部队的领导者之一顾品珍,于结束讨袁战争之后,率部回滇驱逐云南省督军唐继尧,取而自代。  相似文献   

11.
海外友人致孙中山信札选(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外友人致孙中山信札选》是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期间 ,海外关心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理解和支持孙中山的有关人士写给孙中山的信。内容涉及到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状况 ,反映了外国友人和华侨对孙中山及其领导下新生的共和国政府的态度 ,是研究辛亥革命史以及孙中山生平极具参考价值的史料。这些信件曾长期由孙中山在澳门的亲属保管 ,后几经辗转 ,现珍藏于广东省中山市孙中山纪念馆。本刊将分期陆续刊出。1 格林姆里 (O·P·Grimley) (美国 )函( 1912年 1月 1日 )中华民国总统阁下 :从报纸上得知阁…  相似文献   

12.
袁灿兴 《文史天地》2012,(12):79-83
推翻阿连德1541年智利沦为西班牙殖民地,至1819年2月12日智利宣告独立。独立后,智利建立起了一套稳定的宪政体制。在独裁统治普遍、军人政变频繁的拉美,智利却极少发生过军人政变,总统和政府都是经过正常程序产生和交接。由于政治稳定.智利经济在拉美可谓一枝独秀。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酷爱运动,却不喜欢出国。朝鲜的金日成主席、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印尼的苏加诺总统,以及非洲、欧美等国家的许多政要曾不止一次地邀请他到国外访问,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一生只出过两次国,都是去苏联。一次是在1949年12月6日至1950年2月27日,一次是在1957年11月。 第一次访问苏联,成行于新中国成立后仅仅两个多月,国内事务  相似文献   

14.
在宏阔的历史舞台上,那些惊心动魄的风云事件背后,除了彪炳一时的政治人物之外,因缘际会,—定还活跃过一些起了重要作用、却不为世人所知的名字。司徒眉生,就是这样—个人物:他曾通过“闲聊”,穿针引线,促成了中国参加1954年的万隆会议;1971年,流亡澳门的他,又在北京和印尼政治家、时任联合国大会主席的马利克之间牵线搭桥。当年10月,中国重返联合国。  相似文献   

15.
《江淮文史》2001,(1):153-153
许多人都以为孙中山先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大总统。其实早在孙中山先生当选为临时大总统前16年,即1895年,当时的革命曾召开过一次总统选举会议,在会上当选的是杨衢云,他才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大总统。这次总统选举会议的具体时间是1895年10月10日,即广州重阳起义前夕,目的是想推选一名“合众政府大总统”作为革命成功后建立国家政权的预备。  相似文献   

16.
1917年,即当俄国十月革命前夜及其發生的当时,印度政局的特点可概述如下。全國各地兴起的革命团体都表現了巨大的積極性。这些团体中,青年爱國者是很多的,他們都認为1914—1918年的世界大战創造了为自己祖國解放而斗爭的有利条件。1857年民族起义失敗后不久就發生的印度革命运动,特別在孟加拉和旁遮普得到了發展与加强。最初的革命領袖,像席馬吉·克利西伐瑪和普利瑪特哈·密特拉都从斯瓦密·达耶南达和勃金馬·张德拉·柴特齐的著作中得到了啟發。他們組織了一些团体以便对英国人進行坚决的斗爭。早在1885年以前,印度的革命运动就已有相当廣泛的發展。促使印度国大党恰于1885年此时創立的原因之一,即  相似文献   

17.
安东尼奥·鲁纳将军是菲律宾独立战争时期一位著名的爱国将领,以主张同美国侵略者血战到底著称。1899年6月5日鲁纳将军在甲描那端总统府被杀害。鲁纳将军究竟是怎么死的?谁是谋杀鲁纳将军的主谋者?杀害鲁纳将军的凶手为什么逍遥祛外,永不被缉拿审判?鲁纳将军之死同安德列斯·波尼法秀之死一样,长期成为菲律宾历史上不解之谜,成为菲律宾史学界争论不你的主要题目之一。本文试图揭示鲁纳将军之死的真相,剖析菲律宾革命史上这起血案的前因后果。1899年6月3日,鲁纳将军接到阿奎那多总统的一份电报,要求他到甲描那端总统府议事。然而,6月4早晨阿奎那多却动身前往圣伊西德罗“视察军队”。第二天下午,鲁纳在他的副官弗朗西斯科·罗曼上校和若  相似文献   

18.
1949年,由于南方少数民族大部分地区尚未解放,出席政协第一届会议的少数民族代表团只有两个,一个是来自已经解放的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一个是来自新疆三区革命政府的代表团。当时新疆和平解放正在策动之中,三区以外的代表尚难选出。以三区革命临时政府为代表的新疆特邀代表团  相似文献   

19.
1906年4月出版的《民报》第3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革命横议·发难篇第一》的文章。它所讨论的问题是,应该采取哪一种方式来推翻清朝政府。正面讨论这样尖锐的问题,在当时众多的革命刊物中亦属罕见。 这篇文章把发难的方式大体分为三种:第一种“扼吭”,就是一举倾覆对方的首都,以临天下;第二种“负隅”,这是先雄  相似文献   

20.
伊拉克战争爆发后,我一直收看中央电视台和香港凤凰卫视有关战事发展的直播和评论,抽时间还要浏览订阅的几份报纸,密切关注有关动向。由于整天跟踪伊前线的形势,打乱了退休后的生活规律,头脑似乎紧张了许多,以至于半夜经常从睡梦中惊醒,满脑子都是炮火浓烟中的巴格达、巴士拉、摩苏尔……有时脑海中浮现出紧急会议中的萨达姆、乌代、库赛、残垣断壁的房屋、惊慌逃跑的人群…… 1970年至1977年,我曾在我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工作近7年。迄今我依然清楚地记得,刚到伊时,我才33岁,萨达姆·侯赛因与我同岁,我还比他大4个月。当时艾哈迈德·哈桑·贝克尔是共和国总统、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地区领导机构总书记,库尔德人马鲁夫任副总统,萨达姆为革指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