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佛寺、社皇庙、雷神洞摩崖龛像位于四川省安岳县东南部的高升乡天佛村。2014年8月,四川大学考古学系、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岳县文物局联合组成调查队,对三处造像进行了考古调查。大佛寺造像现存5龛,龛内有柳本尊行炼像、华严三圣像。社皇庙造像仅见1龛,龛内为华严三圣像。雷神洞造像仅存1龛,龛内有华严三圣、雷音像。综合来看,三处造像在造型特征、造像组合、造像题材、雕刻技法上与四川地区南宋造像存在不少相似之处,其年代也应属南宋。三处摩崖龛像的完整刊布为系统研究华严三圣、柳本尊行炼图等题材的演变补充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2.
蓬溪县在文物普查中,共发现唐至明清各历史时代的摩崖造像二十九处,填补了我县文物门类缺少摩崖造像的空白。现仅以新开寺刻有题记:“唐贞元元年(785年)”及“咸通元年(860年)”的两龛唐代摩崖造像,试述其造像特点。 新开寺,位于蓬溪县三凤区旌忠乡,新开村北约100米的黄桶坡脚。造像分布在长8米、高2.40米,距地表0.78米的青砂石石壁上。从左至右四龛,大小造像四十三尊。 一号龛:长方形平顶  相似文献   

3.
夹江千佛岩现存摩崖造像165龛,分为六个造像区,初步分为五期:盛唐、中唐、晚唐、五代~宋初、明代。中晚唐~五代造像以中型龛为主;明代造像绝大部分为微型龛。中晚唐~五代龛窟龛楣以带三角斜撑为主;明代龛窟龛楣均无三角斜撑。特殊造像题材有三佛并坐、四佛并坐、净土变、阿弥陀佛与观音地藏并列、观音地藏并列、双观音、地藏独尊、毗沙门天王、千手观音、三圣僧、塔等。各区的造像中均存在后代加装和改刻现象。  相似文献   

4.
在茂汶羌族自治县较场坝,传说为樊梨花“点将台”,的附近有十几龛唐代摩岩造像,总计有七十八尊石刻佛像。其中几龛还附有题记。所有题记中均有“贞观四年”。全部造像除极少数稍有残破外,绝大多数造存完好。而且造像神态端庄,比例匀称,线条流畅,刻工细致。尤其难得的是该地距1933年地震陷没的叠溪城仅一公里,但造像竟能完整无缺保存至今,实在是一个奇迹。同时,也是民族地区不可多见的一处历史文物。造像中最大的二龛是释迦和弥勒佛龛。龛外各有一方题记,不仅记载了造像时间、造像人姓名、官职,而且题记内容对我们研究唐代地理、职官,纠正史志的遗漏和错误  相似文献   

5.
四川道教造像龛窟的发微,最早有简阳县逍遥洞东汉顺帝时期所镌刻的“汉安元年四月十八日会仙友”题刻。洎至隋唐,潼南县的大佛寺附近,安岳县苑大乡的玄妙观,丹棱县唐河乡的龙鹄山,蒲江县天华乡的长秋山,剑阁县城边的鹤鸣山等地,以及仁寿县高家乡牛角寨,都出现了较大规模的道教造像龛窟群。到宋代,又有大足县南山、石门山、舒成岩、石篆山;富顺县罗浮洞,安岳县石羊镇附近狮子岩道教造像龛窟。明清时期,安岳县高升乡的三仙洞,泸县玉蟾山,以及大足宝顶大佛湾、资中县重龙山等地,仍开凿有一定数量的道教造像龛窟。本文根据实地考察收集的大量资料,结合有关的文献,着重从四川隋、唐、宋代的道教造像龛窟的分布概况、分期、艺术特征、道教神祗系统的发展演变与各时代道教造像题材内容的比较等四个方面,试作述议、论证和研究。一、四川道教造像龛窟的分布概况  相似文献   

6.
《文博》2016,(1)
杭州是十世纪以后中国佛教及其艺术的中心之一,保存着内容丰富的佛教石窟与摩崖造像。天龙寺摩崖造像即为其中之一,原属吴越王钱假出资建于北宋乾德三年的天龙寺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存天龙寺遗址中有三龛造像,其中第1、2龛造像应雕于乾德三年前后,且有统一规划。第1龛的主尊为未来的弥勒佛,包含唐代遗风。同龛内的胁侍菩萨与天王像则具有鲜明的吴越国地方特征。第2龛内佛像表现阿弥陀佛,反映了吴越国对西方极乐世界及其教主的崇拜。二龛结合,反映了吴越国佛教信徒对来世所寄予的期望。天龙寺第3龛造像表现水月观音,是中国佛教僧俗创作的一种观音形象,年代约在至正三年重建天龙寺完工前后。  相似文献   

7.
瓶窑南山造像是东南地区一处重要的摩崖造像遗存,本文对造像中的摩崖三龛九尊作了考察,认为其属明代造像,并对其佛道合一或三教合一的内容及造像特点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巴中水宁寺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巴中县县城东37公里的清江、斯连、花溪三乡交界处。这里古为巴蜀通往关中的必经之路,现为达县、平昌到巴中及巴中到通江的交通要道。著名的唐代巴中南龛造像即位于巴中县城内。一、水宁寺造像概况水宁寺摩崖造像主要分布在清江乡水宁河两岸的始宁山和龙骨山麓,依山崖开龛,龛外形多为方形,内凿成圆拱形。现存二十七龛,造像三百余身。保存较好的唐代造像  相似文献   

9.
资中重龙山摩崖造像又称“北岩”造像,位于县城北重龙山麓,现存造像1600余身,共编号162龛。据《会石苑》载《唐重修北岩院记》,其创凿肇始于唐建中(780—783年)年间,“会昌法难”曾使造像活动短暂沉寂下来,稍后,造像又趋于活跃,到咸通二年(861年),北岩佛殿僧虏已多达23间,佛事活动已恢复昔日盛况,为晚唐乃至五代、北宋造像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本文着重介绍各龛修建时代和造像内容。谬误之处,敬祈同仁指正。第1龛,北宋。释迦牟尼佛像,头顶宝盖,饰螺髻,面相及衣纹被近人修补过。左手曲胸,右手上举作说法状,衣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赤足立于莲上。右臂镌阿难立像,  相似文献   

10.
在驰名中外的洛阳龙门石窟群中,有三个鲜为人知的商业窟龛,为研究唐朝时期洛阳商业繁盛情况及中国商行、社团组织,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龙门商业三窟,分别为“北市彩帛行净土堂”,“北市丝行像龛”和“北市香行社造像龛”。“北市彩帛行净土堂”,位于龙门西山石窟群南端半山腰外,门楣上刊刻着双排楷书,“北市彩帛行净土堂”八个大字。  相似文献   

11.
夹江县文管所在1987年4月的文物普查中,在吴场乡的白龙村牛仙寺附近,新发现一处大型的唐代摩崖造像。经编号统计,共有254龛,造像2760余躯。最大龛高350厘米,宽400厘米,深208厘米,一般龛面积约1平方米左右。龛中造像最多的达320尊,最大的造像高近3米。共发现造像题记8幅,年代最早的为贞元三年(787年);最晚的为咸通十五年(878年)。该处摩崖造像镌刻精美,内容丰富,保存较完好,但因交通不便,造像过去少有人知道。这次普查中,我们对造像进行了详细的记录整理,现将其主要情况介绍于后。  相似文献   

12.
巴中石窟分为隋、初唐,盛唐,中晚唐,宋至民国四个时期.巴中石窟的龛窟多为双重龛,外龛呈长方形,内龛有素面圆拱形龛、带纹饰龛楣的圆拱龛、佛帐龛三种形式.外方、内二重檐的佛帐龛存在于巴中石窟各个时期.盛唐时期巴中石窟精美的佛帐形窟龛与精湛造像相结合,形成了巴中石窟独有的艺术风格,被专家学者誉为——“巴中样式”.  相似文献   

13.
巴中西龛石窟调查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中西龛石窟,坐落在四川省巴中市城西1公里的凤谷山西龛村,现存造像91窟龛,2120躯。分布在西龛寺、流杯池、龙日寺三地。编号1至52号分布在西龛寺,又称佛爷湾,53至55号分布在流杯池,56至91号分布在龙日寺(图一)。1956年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舆地纪胜》云:“西龛在城西二里,盖郡治之主山也。”《名胜志》云:“化成县设凤谷山下是也。上有西龛寺,唐名龙日寺,绝壁悬岩,镌佛子大小数千于中,创始无考。”由于西龛保存较完好,造像水平较高,曾引起国内外的一些专家、学者的注意。近些年我们结合文物普查工作的开展,集中人  相似文献   

14.
碧水寺在绵阳市区涪江北岸的碧水崖边,背依龟山,俯临涪江,风景秀丽。寺依崖而建,崖有唐佛教摩崖造像和金刚经,(图一)另有石刻观音像一尊。 造像分布在寺内凸出的巨石上。巨石东西长约10米,南北宽约8米。高约2.3米,壁面共有佛教造像十八龛,其中南壁二龛,即1号、2号龛;西壁十六龛,即3至18号龛。另有金刚经一方。龛皆为圆拱形,龛内造像大多为三尊或五尊。因年代久远,大部分造像风化剥蚀严重;面貌不清,仅1、4、5、16号龛和金刚经保存较完好,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牛角寨摩崖造像,位于仁寿县城北偏东35公里处的高家乡鹰头村。关于牛角寨摩崖造像,清同治版《县志》失载,仅对牛角寨的“大佛阁”、“观音堂”有所记述。1982年普查文物时发现“高家大佛”及造像64龛。后经1987年普查文物,1989年文物建档工作,分别将泥土所掩以及多龛合编龛号逐一查证,重新登记编号为:D1-101号,共计佛、道造像1519尊。牛角寨山岩陡峭,岩前坡地广阔,遍布上百块奇异石包,造像就分布在东岩壁(大佛阁) 和东(观音堂)、北(坛神岩) 岩前  相似文献   

16.
宜君县秦家河摩崖造像共4龛。其中1、3、4号龛为佛教造像,2号龛为道教造像。1、2号龛造于西魏,3、4号龛造于唐代,是研究这一时期造像艺术和宗教信仰及民族融合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7.
《四川文物》2021,(3):64-78
龙门垭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盐亭县,现存造像龛24个,像龛形制虽较小,但龛像整体保存较好。造像主题为佛道并造,佛教造像内容有观音像、弥勒像、七佛等,道教造像内容有多龛天尊、老君并胁侍的组合像。龙门垭摩崖造像保存有完好的造像题记一则,是四川较少具有明确隋代纪年的造像群之一。通过对崖面遗迹特征、造像龛形制特征、造像组合与题材特点综合分析,初步判断龙门垭摩崖造像始凿于隋大业十一年(615年),主要开龛造像的年代为隋至初唐,其中第一阶段隋代造像的风格特征具有南朝造像遗风。  相似文献   

18.
河北涉县佛岩脑摩崖造像以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开龛为主,现存8龛37尊造像,每龛造像均有明确的题记留下,记录了造像题材、时间、施主、发愿内容、修葺寺院及补开龛像的经过等详细内容,为研究北宋佛教造像及信仰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9.
1983年5月,我们在洛阳市郊区邙山乡徐村进行文物调查时,发现了一批唐代石刻造像,是近年来该村在平整土地时出土的。其中的三件唐代造像和七级佛塔颇为重要,现已收藏在洛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报导如下: 一、观世音菩萨造像龛这个造像龛,是1974年春该村社员在村北约200米的梯田里平整土地时,在距地表深约0.6米处发现的。龛通高114、宽66.5、厚  相似文献   

20.
“世尊讲法图”造像,位于仁寿县城西21公里的虞丞乡冒水村大佛沟。此处共有造像8龛14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