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家玲 《史学集刊》2003,1(4):55-61
执事官机构是早期拜占庭帝国官僚体制中极其引人注目的历史现象,且在古今官僚制度中所罕见。执事官拥有广泛的职能,权力触及帝国众多不同领域。在早期拜占庭时期,执事官及其机构是拜占庭专制皇权统治的重要膀臂。  相似文献   

2.
资讯·国际     
《大众考古》2021,(2):8-9
希腊:大理石雕塑雅典国际机场附近的建筑工地发现了古代白色大理石雕塑,两块碎片分别为2名女性,发现时面对面摆放,可能是墓碑的一部分。其中一名女性穿着透明长袍,脚搁在脚凳上,可能代表了埋葬在这座墓里的人。保加利亚:拜占庭金币保加利亚西北部多瑙河边的阿尔穆斯古城遗址发现了3枚金币,是迈克尔七世杜卡斯皇帝统治时期铸造的,1071年狄奥奇尼斯皇帝在曼齐克特战役中被塞尔柱土耳其人俘虏后,杜卡斯掌握了拜占庭帝国的控制权。  相似文献   

3.
11世纪的米凯尔·普塞罗斯是拜占庭帝国的君士坦丁九世、罗曼努斯四世和米哈伊尔七世统治时期举足轻重的人物.同时他还是11世纪的大学者。本文就他的学术成就和他在这几个皇帝的统治时期发挥的重要政治影响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4.
王旭 《黑龙江史志》2013,(19):32-33
<正>公元6世纪末到7世纪初,拜占廷帝国进入了"边疆危机"时期,查士丁尼大帝统治时期建立起来的广大疆域和庞大的军队全部遭到了毁灭性打击,拜占廷帝国陷入了又一次巨大的危机中,公元610年,拜占庭帝国迦太基总督之子希拉克略进入君士但丁堡,建立了希拉克略王朝,并在帝国内部重点是亚洲领土上实行军区制,这一制度明显的缓解了帝国面临的危机,加强了拜占廷帝国的国家和军事力量并在三次波斯战争中彻底粉碎了波斯帝国对拜占廷的威胁,并使得拜占廷拥有了和正在兴起的阿拉伯帝国对抗的力量,为拜占廷帝国进入中期的"黄金时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军区制自身所存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又为帝国的毁灭埋下了  相似文献   

5.
除了亚历山大东征外,古代中国与希腊—罗马世界的交流,主要有三个繁荣阶段:两汉与罗马帝国时期、隋唐帝国和拜占庭帝国时期以及蒙古帝国时期.因此研究中古时代的中西关系,必须重视中国与拜占庭帝国的联系.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脱胎于4世纪上半叶的罗马帝国,于5世纪末6世纪初走向强盛.此时的隋唐帝国是中国的一大辉煌期,这为双方的频繁交流提供了条件.随着7世纪中叶阿拉伯的兴起,拜占庭与中国的经济联系被切断,因此,双方的交流以六七世纪最为频繁.  相似文献   

6.
中国境内出土发现的拜占庭金币综述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拜占庭(即东罗马)帝国是中古时期的西方大国。中国与拜占庭自公元二世纪以来即开始友好往来。著名的丝绸之路是连通这两个大国的纽带。拜占庭帝国极盛时期,它的版图西达意大利半岛,包括小亚细亚和叙利亚,东边与波斯萨珊帝国接壤。由于拜  相似文献   

7.
七世纪初,希拉克略统治下的拜占庭帝国控制了几乎整个地中海东岸地区,其中,犹太人是帝国境内重要的非基督教徒群体。就帝国内部而言,犹太教在东部行省仍然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是几个世纪以来基督教化过程中亟待肃清的"异教"势力;从区域外交的角度看,在拜占庭与波斯、阿拉伯的军事角逐与政治博弈过程中,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群体相继为后两者提供支持,加剧了帝国在东部边疆的统治危机。基于此,希拉克略使用了驱逐、强迫改宗等暴力方式对犹太教加以限制与迫害,以践行帝国宗教一体化的根本宗旨,同时也具有归化犹太人以消除政治威胁的现实目的。  相似文献   

8.
李隆国 《历史研究》2020,(2):127-147
长期以来学术界在考察"神圣罗马帝国"这一术语的词源时,往往聚焦于"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而忽略了中古早期流行的"sacra respublica"。后一种形式源自古代罗马帝国,而为拜占庭帝国所沿用。从东西部欧洲的统一性来考察可以发现,不仅拜占庭帝国是神圣的罗马帝国,而且西部欧洲是查理曼统治时期对东部神圣的罗马帝国的自觉模仿,其中罗马教宗发挥了辅助作用。从这个角度看,中古早期欧洲的政治发展道路就成为从古代的罗马帝国向中古神圣的罗马帝国演化的过程。东西部欧洲在独立发展和彼此互动中体现出中古早期欧洲政治神圣化的共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苏克拉底斯是拜占庭帝国5世纪时期著名史学家,其所著《教会史》涵盖了自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一世时代到塞奥多西二世统治前期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苏克拉底斯生活在罗马帝国向帝国过渡的初期阶段,长期居住于地中海世界东部地区,这一时代背景与地域因素既决定了他的著史心态,也影响了他的写作特点.苏克拉底斯的《教会史》之价值不仅在于它是有关这段历史时期的最重要文献资料之一,同时也有利于我们认识教会史发展的不同路径,对它进行研究也有助于更为全面地把握当时地中海世界知识界的精神氛围.  相似文献   

10.
林英 《中国钱币》2006,(4):75-76
李铁生教授的《拜占庭币》问世了,这是国内第一部专门介绍拜占庭古钱币的工具书。该全书分为六章,第一、二章介绍了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和拜占庭钱币的基本特征,第三章介绍了324年到1204年间拜占庭各朝代的代表性钱币,第四章专门介绍帝国从969年到1092年发行的“无名”富利铜币,第五、六章则介绍拜占庭帝国晚期的货币。正文之后附有拜占庭皇帝年表,拜占庭帝国大事记,主要参考书目,供读者进一步了解拜占庭钱币沿革的历史背景。在前言中,作者指出,此书主要根据英国学者西尔的《拜占庭币及其价格》和美国学者塞尔斯的《古币集藏第五卷:东罗马/拜占…  相似文献   

11.
摄政制度是君主制国家中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是在国王不能理政时期代行国王权力的一种制度.英国摄政制度经过近500年的发展,最终于1937年以成文法的形式确立.都铎中期是摄政制度的形成时期.亨利八世通过议会立法和遗嘱拟定了爱德华六世时期的摄政形式,但是,依据死去国王的授权来统治国家在现实中是难以推行的.爱德华六世继位以后,遗嘱执行委员会发起了一场摄政改革,以探求摄政的形式和摄政者合法性的来源,并最终制定了单一摄政者的摄政形式.这种摄政形式在爱德华六世时期被认为是合法且可行的,并得到了后世的继承.1547年摄政改革开启了都铎后期的政治制度变革,并成为有限王权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拜占庭帝国长存的原因之一在于对"规范"的重视。马其顿王朝作为帝国历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期,能够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都取得卓越成就,其原因亦复如是。该朝的土地立法活动作为国家规范的重要策略之一,不但调整了经济政策,缓和了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而且规范了社会秩序。作为帝国最大的地产拥有者的教会和修道院,是帝国规制的重要对象。对此,马其顿王朝诸帝在土地立法中对其进行了严格的规定。瓦西里二世所颁布的996年新律是该时期最后一份与此相关的新律。该新律对主教和都主教兼并建立在农庄的礼拜堂地产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这体现了马其顿王朝一贯的政策——限制教会和修道院地产的无限扩张,确保小农地产的利益,最终保证国家税收的稳定。经过前期的积累,在瓦西里二世统治时期,拜占庭帝国在经济和军事上达到了顶峰。  相似文献   

13.
拜占庭帝国是修昔底德著作传承的重要时期。在拜占庭帝国早期,军事政治史学家善于模仿和改写修昔底德笔下的"普拉提亚之围"、"雅典瘟疫叙事"以及一些著名的演说词;而一些教会史学家在写作时也受修昔底德的影响,但出于基督教的价值观而不直接模仿他。因此,是否模仿修昔底德进行历史写作可以反映出当时教、俗两大史学写作群体的价值取向。公元7—13世纪,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仍在被传播和学习,但随着拜占庭人教育和文化的改变,对修昔底德文本的模仿现象消失了。在这一时期,修昔底德传统在拜占庭帝国学术体系中的地位有所下降。而到了拜占庭帝国末期,面对西欧人的扩张,尤其是公元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之后,拜占庭帝国学者有意识地复兴希腊古典文化。在这一背景下,少数拜占庭帝国史学家恢复了对修昔底德文本的模仿和改写,对《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传承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他们对修昔底德等古典作家的研习和模仿往往拘泥于文字,未能从中真正领会历史经验,处理好国家的外交和内政。  相似文献   

14.
自16世纪拜占庭学产生之日起,学们就开始了对帝国衰亡原因的研究,以期能从这个大帝国的衰亡中吸取经验教训,以史为鉴。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拜占庭学研究是从19世纪开始的。而中国学对拜占庭帝国衰亡原因这一问题的研究则开始于20世纪中叶,在以后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中,基本与国际拜占庭学研究接轨,尤其是近20年内中国学们广泛地吸纳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在拜占庭学研究中做出了不小的成绩,令国际拜占庭学界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15.
古希腊文化在拜占庭帝国基本特征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拜占庭帝国,基督教信仰与古希腊文化之间出现了冲突与融合的过程,古希腊文化逐渐得到基督教会的认可与接纳。拜占庭时期的古希腊文化是加强皇帝崇拜、颂扬皇帝完美形象的有效工具,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和时代特征。古希腊式的教育体系和希腊语的普遍使用,使得拜占庭人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深受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古希腊文化在教会文化、政治文化和大众文化中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力,为拜占庭帝国提供了文化共同体的框架,逐渐塑造了拜占庭人身份认同的标准,成为界定"拜占庭人"的核心特征之一。拜占庭人在延续传统"罗马人"政治身份的同时,逐渐接纳"希腊人"这一文化身份。其他族群也将古希腊文化视为界定拜占庭人身份的重要标准,将拜占庭人称为"希腊人"。  相似文献   

16.
拜占庭帝国的首位君主君士坦丁大帝在同时代历史学家尤西比乌斯的作品中呈现出完美的个人形象。然而,对他的形象的描述在5-6世纪的拜占庭史料中却出现了重大分歧。这种分歧与该时期拜占庭帝国和地中海世界的重大转型密切相关,集中体现在基督教化、皇权专制加强以及帝国中心东移三大问题上。不同立场的历史写作者根据自己的个人倾向,在记录大致相同的历史事实时,给予了君士坦丁不同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7.
林英 《世界历史》2006,30(5):118-125
20世纪以来,中国与拜占庭帝国的关系一直受到中外学的关注,相关论不断问世。这些研究主要依据中国史料,在中国史籍中,拜占庭帝国大多被称为“拂蒜”,有关记载始于西晋末年,终于明初,恰好与拜占庭帝国的历史时段平行。这些关于拂蒜的记载散见于正史西域传和历代关于西方历史地理的旅行记、小说、诗中,糅合了见闻、传说和想象,历代相传又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很值得学界探究。  相似文献   

18.
沙俄国徽双头鹰,是由拜占庭(东罗马)帝国嫁接而来。其中有一段政治和宗教的联姻故事。 公元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兵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阵前。拜占庭破灭。君士坦丁十一世之弟,带着两儿一女逃往罗马,罗马教皇将他们抚养成人。  相似文献   

19.
<正>货币和印章承载了较为客观的历史信息。二者流通于政权国家的中央或地方全域,甚至因牵涉战争、贸易交换等情况而存在于境外。它们是统治者权威与宗教势力在广泛公共地域的证明。带有拜占庭帝国统治者头像的货币和印章,是在特定统治时间内政治、经济甚至宗教文化变动、发展的指南[1]。自六世纪以来的拜占庭帝国,两者就图像和铭文方面,保持高度同步的变化趋势[2]。  相似文献   

20.
尹忠海 《世界历史》2005,(2):125-127
拜占庭帝国位处“五海三洲”之枢纽地带 ,是联系欧亚文化的桥梁 ,曾经被马克思赞誉为东西方贸易的金桥。其历史疆域正处于今日众所周知的包括中东、巴尔干等在内的地缘战略热点当中。因此 ,当代多个领域的知名学者都对拜占庭研究十分重视 ,使其成为国际学术界的一门“显学”。然而 ,我国目前从事这一领域的学者并不是很多 ,算是“冷门”。商务印书馆 2 0 0 3年出版的《拜占庭帝国史》便是这个“冷门”中的开创性作品之一。作者陈志强教授一直致力于拜占庭学的研究。从 1 983年到 1 997年 ,陈志强教授主要从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个别问题研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