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政治试论日本自由民主党政策的制订论日本国会法的制走及其修改关于日本民法继承部分的修改关于日本天皇的国事行为 姜孝若(1 .56) 一卜王番(2.4的〔日〕石川利失著王岩译(2.53) 童播舆(3.48)二,哲学、.户子、J产‘、声、,了‘,产40 69333988J.占,IQ习,曰n口著译阳阳译译也论对人的活动的哲学分析东方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片山潜漫谈西田哲学加藤弘之的自然科学唯物论近代日本哲学(节译)〔苏〕C·M·甘卡 薛文华张曙光春春 张锡哲〔妇〕宫州透著纯平三、一经济与贸易苏联的区域经济学苏联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芬兰化”一苏联对日政策…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以前,中苏关系经历了长期的曲折和反复的过程。在抗战时期,前苏联和旧中国的关系又经历了一次大起大落。苏联出于其对外战略的需要,从1937年到1945年,对当时的中国政府采取了“大转弯”的政策。三件大事反映了两国关系的变化。第一个事件,抗战初期苏联积极军事援助中国抗日。经过多年的反复与曲折以后,冷而未断的中苏两国关系,到抗战前夕,出现了转机。在面临日本侵略日益严重的形势下,南京政府为了寻求外援,决定调整对苏政策,准备实行“联苏御日”方针。苏联也意识到日本在亚洲的扩张野心,担心日本在侵华后北攻苏联,或者中国一旦…  相似文献   

3.
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遏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手段进一步升级和多样化,由此导致冷战加速向第三世界、边缘地区和中立国家扩散。艾森豪威尔政府芬兰政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国家安全委员会5403文件标志着艾森豪威尔政府芬兰政策的确立。5914系列文件和6024文件则是对这一政策的调整,同时也体现了该政策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在承认苏芬关系特殊性的前提下,艾森豪威尔政府力图以适当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促进芬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增强芬兰对内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对外抵制苏联政治和经济压力的能力。这些政策的推行,加强了芬兰的亲西方倾向,稳定和增强了北约的北翼战线,并对芬兰的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论苏芬冬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9年11月至1940年3月,苏联与芬兰之间发生一场战争,世人通称“苏芬冬战”。它以苏联胜利,芬兰失败而告终。结果苏联占领了芬兰的大片领土,还获得许多其他好处。战争中苏芬两国孰是孰非?战争的性质如何?这一直是史学家和政治家感兴趣和争论的问题。几十年来,苏联史学界一直沿袭当时苏联官方的观点,认为苏联是被侵略  相似文献   

5.
赫鲁晓夫执政年代,是苏联现代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中最重要的政治现象,是赫鲁晓夫掀起的“非斯大林化”浪潮。这个浪潮冲击了苏联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导致了苏联国内外政策一系列变化。这当中,当然也包括苏联对东欧国家关系的变化。 应当指出,在斯大林逝世后的3、4年中,苏联并未有前后一致的东欧政策。一方面,苏联共产党内正进行着激烈的权力斗争,另一方面,东欧尚未出现使苏联认为不仅需要治标,而  相似文献   

6.
虽然七七事变前日本侵华政策是一个不使人感到陌生的题目,但从目前的研究中仍能看到有些概念不够明确,有些理解囿于某种定式的现象。对此,本文将谈点一孔之得。一日本“分治华北”的政策起于何时有的文章把“分治华北”与华北自治运动”混为一谈,认为《塘沽协定》时,日本并未形成“分治华北”的政策。此说不妥。日本图谋华北,其来有渐。大量的历史材料说明,日本对与“满洲国”相毗邻的华北甚为关切。重光葵承认对华北的“政治工作”“是在建立  相似文献   

7.
为了侵略中国和朝鲜,争夺远东霸权,1904至1905年,沙俄和日本进行了一场强盗分赃的火并。这场战争,毫无疑义是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夺霸权的战争,是沙俄远东政策与日本大陆政策矛盾斗争的必然产物。但是,苏联某些史学家却认为,在这次战争中只有“日本是真正的侵略者”,战争之爆发主要是由于“日本采取了发动战争的坚定方针”,而俄国是  相似文献   

8.
在推动北约组织对苏联禁运能源设备的过程中,美国最初要求日本和西欧国家限制向苏联出口油轮,其后转向推动北约组织建立关于苏联石油问题的特别研究机构,提议对苏联禁运能源设备,与北约成员国以及日本进行外交交涉。北约组织对苏联禁运能源设备,开创了美国利用国际防务机制推行对苏经济遏制战略的先例,也是冷战时期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史上的特例。此后,美国重新利用巴黎统筹委员会推进对苏经济遏制战略。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国政府汲取了北约组织对苏联禁运能源设备政策的教训,超越了北约组织对苏联禁运能源设备政策的框架。  相似文献   

9.
日本的北进、南进政策,历来是史学界、学术界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年来,许多同志发表文章就此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北进”是日本战略的主要方向,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统治集团始终是把苏联作为首要敌国,它的一切战略措施都首先是针对苏联的。有的认为,日本的北进、南进政策的演变是复杂的,“是互相渗透、互相交织,很难截然划开”的。从总体上讲“南进”是主要的,“北进”是次要的,“北进”是为“南进”服务的。而欧战爆发后,“南进”政策开始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史海新探     
今年年初苏联报刊发表了最近发现的列宁于1903年10月1日写给《火星报》驻芬兰记者弗拉基米尔·马尔蒂诺维奇·斯米尔诺夫的信。列宁的信是用俄文写在对摺的信纸上的,共八面。前六面写满了字,是列宁的笔迹。后两页是空白的。信中除谈及有关斯米尔诺夫撰写文章和小册子等具体问题外,列宁还谈到芬兰社会民主党代表大会有关芬兰议会问题所作决议中有“不慎重的言谈”问题。列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学界对“藩属”、“宗藩”的认识和使用,“藩属”的含义和使用,“宗藩”的含义和使用等三个方面,对古今“藩属”、“宗藩”二词的用法进行了综合考察。认为“藩属”一词形成于明清时期,是用于指称清朝和边疆民族乃至周边邻国的政治隶属关系,但这种关系早在汉代就已经形成,称为“藩臣”、“外臣”与“属国”。“宗藩”一词则早在《史记》中就已经出现,是用于指称皇室宗族或宗族成员分封于地方者。现代学者用“宗藩”一词指称中国古代王朝尤其是明清和邻国关系的做法并不科学,其“宗藩”的含义和用法不仅与古人对该词的用法明显不同,而且容易形成更多的误解,故而应该改用“藩属”才准确。  相似文献   

12.
苏联在日德签订防共协定后,既进一步积极推动中国抗日,又为避免自身参战而拒绝谈判中苏互助条约。西安事变后,日本为拉拢国民政府,接受其以“共同防共”为名义的联日反苏,做出对华“温和”姿态,但因死守侵华果实而很快重返旧路。国民政府对苏联与日本在对华政策上的多面性均有认识。因此,在卢沟桥事变之前,国民政府在对苏政策上既谋求以苏制日,又防止“为第三国抗日”;在对日政策上既坚持要求首先恢复华北主权,又致力于和平调整关系。这种做法反映出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决策层既想抗日又不愿放弃反共的本质。这使他们在卢沟桥事变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仍在对日对苏关系上时现纠结与矛盾。最终,在确信没有苏联的支持就无法抵抗日本的全面侵略之后,国民政府才被迫同意通过中苏之间的“绝对密件”而使“共同防共”问题在条约层面得到决定性的解决。  相似文献   

13.
苏联在日德签订防共协定后,既进一步积极推动中国抗日,又为避免自身参战而拒绝谈判中苏互助条约。西安事变后,日本为拉拢国民政府,接受其以“共同防共”为名义的联日反苏,做出对华“温和”姿态,但因死守侵华果实而很快重返旧路。国民政府对苏联与日本在对华政策上的多面性均有认识。因此,在卢沟桥事变之前,国民政府在对苏政策上既谋求以苏制日,又防止“为第三国抗日”;在对日政策上既坚持要求首先恢复华北主权,又致力于和平调整关系。这种做法反映出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决策层既想抗日又不愿放弃反共的本质。这使他们在卢沟桥事变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仍在对日对苏关系上时现纠结与矛盾。最终,在确信没有苏联的支持就无法抵抗日本的全面侵略之后,国民政府才被迫同意通过中苏之间的“绝对密件”而使“共同防共”问题在条约层面得到决定性的解决。  相似文献   

14.
有清一代,在自身“疆界”、与邻国疆域关系等问题上,中国与越南、缅甸、朝鲜等邻国往往同时出现两种“疆界观”:一是文化上的“疆界观”,是指在文化归属感上的认同与否,即传统的“夷夏之辨”;二是地理上的“疆界观”,是针对领土、疆域等的现实认知。这两种“疆界观”密切相关,对中国、邻国的疆域变化产生一定影响。由于在这两方面的认识差异,17世纪中期以后中国与一些邻国出现了观念上的碰撞,19世纪中期又因列强入侵从碰撞转向交融。  相似文献   

15.
对外经济援助在战后日本国家发展中的地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凤岚 《世界历史》2003,17(2):34-44
本文试图从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 ,通过对不同阶段、不同战略目标下 ,日本对外经济援助政策的特点分析 ,探讨对外经济援助在战后日本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以揭示其对外援助的真实目的 ,并从一个侧面了解日本现代史的发展历程。文章指出日本对外经济援助政策的制订、实施及发展演变不但与其国家发展战略密切相关 ,而且始终是日本获取国家利益的重要工具。对外援助这种特殊的经济手段 ,在战后日本国家发展进程中起着军事力量无法替代的作用。日本之所以如此钟情于对外经济援助的“投入” ,归根结底源自于其对“产出”效果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16.
日本自明治维新走上近代民族国家的道路以来,在外交政策上一直奉行扩张主义,使亚洲邻国深受其害。然而我们今天在考察日本对外扩张的历史时往往着重于其对邻国的侵略,而忽视了日本强行把琉球王国纳入其版图成为现在日本的冲绳县这一史实。其实吞并琉球作为日本近代扩张的第一步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日本正是因为受到顺利吞并琉球的鼓舞,才会变本加厉地加紧对外扩张的脚步。琉球被吞并后设置的冲绳县作为日本侵占的第一块领土,也成为其殖民政策的试验田,其后日本在台湾、朝鲜殖民政策的背后都能看到其对冲绳统治政策的影子。  相似文献   

17.
《百年潮》1999,(6)
在有关苏联剧变的问题上,目前学术界出现了一种说法,说苏联是因“灭史”而遭“灭国”的。笔者孤陋寡闻,不知道这一说法在多大范围的人们中间流行,但就笔者所了解的苏联东欧学术界,起码还很少听到此说。这种似是而非的说法颇能眩人耳目,不可不加以辨正。出现这种说法,确乎应了一位颇有名气的研究苏联史的中国学者的一句苦涩之育。他说,苏联史在中国,几乎可以说是少有的几个最难研究的学科之一,因为在我们这里,无  相似文献   

18.
苏联援华抗日政策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九如 《民国档案》2001,8(4):95-98
中国的抗日战争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至1945年“八一五”结束,长达14年之久,在中国人民旷日持久的抗战中,北方的近邻苏联是中国抗战的有力盟友,苏联出于自身利益和安全的实际需要,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谴责日本的侵略行为,在道义、人力、物力上给予中国大力援助。纵观苏联援华抗日政策的始终,苏联的援华是以服从于苏联本国利益作为基点的,无不蒙上一层“民族利己主义”的阴影,在援华的同时,又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利益,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给中国革命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19.
在日本殖民统治期间,朝鲜资产阶级处于被统治、从属的地位,具有明显的寄生性、从属性。但是在日本的对外侵略中,朝鲜的资产阶级为了追求经济的扩张,依附于日本侵略者,呈现出一种“第二日本人化”的趋势,成为“侵略战争的前卫队”。特别是在太平洋战争时期,进入中国的朝鲜人资本家为了牟取暴利,为日本侵略军提供协助,成为日本侵华战争的帮凶,暴露了其露骨的“侵略性”。这种侵略性是殖民地时期朝鲜人资本家的特性。  相似文献   

20.
《新历史教科书》与战后日本国家的历史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对2001年4月3日由日本部科学省审定“合格”获得通过的《新历史教科书》歪曲历史事实、美化侵略战争、宣扬错误史观、掩饰日本国家侵略罪恶。进而反映战后日本国家错误历史认识的表述和企图进行了分析和评论,并试图对日本国家错误的历史认识的形成原因进行初步的探讨。章认为:战后日本社会对其侵略历史的错误认识,是有着历史基础、思想基础、国际环境基础和经济基础的,是与战后几次国际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美国对日本的单独占领和不久之后其对日政策的改变以及日美同盟关系的确立和固化、战后国际社会对日本战争罪行和军国主义思想的清算不彻底、战后日本国家在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重建过程中对各种有利因素的充分利用、战后日本国内经济的恢复及其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近期日本国内大国主义思潮的盛行及经济状况的不景气和政治局面的动荡,以及亚洲邻国对日本这种趋势发生发展的相对无力的应对等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