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永年今年80岁了,身形依然高大。他精通英语、俄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业务时间,他勤于翻译,译作等身,《欧·亨利短篇小说集》、《十日谈》、《约婚夫妇》、《在路上》,还有《博尔赫斯全集》中很大部分篇章,都译自他的笔下。退休  相似文献   

2.
王云五,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生于1888年,少年时没有读过多少书.14岁来到上海当学徒。他白天当学徒.晚上上夜校习英语。由于他勤奋好学.深得老师喜欢。一位师叔为他取了“云五”的别名,是取自“日下现五色祥云”的典故。传说他通读过三十五巨册的英文版《大英百科全书》,在学界传为美谈。  相似文献   

3.
2020年12月20日,哈佛大学荣休教授傅高义因病去世,享年90岁。在美国,他同时有“日本先生”和“中国先生”之称。1979年,他出版《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在日本高居畅销榜榜首。2011年,他倾10年之力写就的《邓小平时代》英文版在美国出版,《纽约时报》书评称之为“迄今为止对中国惊人而坎坷的经济改革之路最全面的记录”。  相似文献   

4.
蒋介石虽出身行伍,却热衷于“外语”。早年的蒋介石会说日语,对俄语也略知一二,可惟独不懂英文。其实,在蒋介石心中一直对英语有种向往与敬畏,虽然不懂,但无可否认他一生都和英语在打交道。虽然自己在英文上未有建树,但在其夫人的影响下,努力培养自己的子女学好英文,也算是了了他的“英语情结”。 蒋介石年轻时曾留学日本东京振武学校,经过两年的学习,蒋介石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日语。在香港的时候,蒋介石携“当时的夫人”陈洁如拜访当地著名侨界绅士李时敏。李时敏在带蒋介石到各处游览的同时,还教授他和陈洁如学习英文。但此时的蒋介石,还没有认识到作为国际标准语——英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读者对于美国友人埃德加·斯诺(1905—1972年)和他的《西行漫记》是不陌生的,而对斯诺在20世纪30年代编译、由英国伦敦乔治·C·哈拉普公司于1936年8月出版的英文版《活的中国》(Living China)一书,就不太熟悉了。这是一本向西方读者介绍现代中国短篇小说及其作者的书。斯诺编译《活的中国》一书是他认识中国的开端,为他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和撰写《西行漫  相似文献   

6.
我的中国:翻译家沙博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博理(Sidney Shapiro),1915年生于纽约,1947年只身来华,1963年加入中国国籍,是在中国生活、工作了半个多世纪的翻译家、作家、中国问题学者,曾任中国外文局英文版《中国文学》、《人民画报》译审,全国政协委员,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宋庆龄基金会理事。人们通常把他与爱泼斯坦、陈必娣并列,称他们为“陪伴中国人民走过半个世纪的外国朋友”。  相似文献   

7.
现年48岁的亚历山大·阿奎列斯1986年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本科毕业,1994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他不仅精通英语、汉语、拉丁语、俄语等数十种语言,而且现在依然还在学习上百种语言。  相似文献   

8.
"您会竞选总统吗?"在俄罗斯第一副总理谢尔盖·伊万诺夫召开的临时记者会上,一位外国记者追问不休。伊万诺夫的眼神冰冷、严厉。"请用俄语提问,"他用纯熟的英语说完这句话后,改用俄语说,"我有一个严格规定,在俄罗斯就要说俄语。现在,除了专心做好第一副总理的工作,我无暇他顾。"说完,他就调头离去。"真是太像普京了!"记者们齐声惊叹。  相似文献   

9.
龙飞 《名人传记》2022,(12):67-67
提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人们都很熟悉。这支优美动听的歌曲自1957年在我国出现,就深深影响了几代人。歌曲译配者是上海残疾青年薛范。他生于1934年,两岁时因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瘫痪。中学毕业,他被上海俄语专科学校(今上海外国语大学)录取。薛范兴冲冲地去报到,校方发现他是残疾人,将他拒之门外。  相似文献   

10.
晓农 《文史精华》2002,(6):22-27
曾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任领袖的瞿秋白,于1935年6月18日,在福建长汀西部的罗汉岭脚下,一路上先以俄语唱完《国际歌》,又用中文唱了《红军之歌》,然后呼着“中国革命胜利万岁”的口号,在敌人的枪口下从容就义。  相似文献   

11.
《百年潮》2008,(8):F0002-F0002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陈锦华撰写的回忆录《国事忆述》,自2005年由中其党史出版社出版发行后,日文版于2007年在日本出版发行,英文版也于今年初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8年6月26日,英国石油公司在伦敦召开《国事忆述》英文版出版座谈会。陈锦华应邀出席并发表演讲。出席座谈会的中英各界人士有100多人。  相似文献   

12.
右边这幅作于1938年的《“武运”岂能长久》,画中描写的是日本家庭一老一小爷孙二人。老爷爷愁眉苦脸说:“这回征兵咱家又得去一个……”从墙上挂的两张遗像可以看出,老爷子的儿子、大孙子已经在侵华战争中死掉了,“这回征兵咱家又得去一个”,去谁呢?是年迈的老人?  相似文献   

13.
夏英 《神州》2012,(26):110-110
本文从俄语课程教学策略理论出发,以《俄语阅读》课为例,集中探讨如何在《俄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建立教学策略,即丰富阅读内容,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主动参与策略;探究―发现式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策略和联系生活策略。论述表明,如果《俄语阅读》课程课堂上采取这4种教学策略,能够有效地提高同学们学习效果,提高阅读技巧,同时教师也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4.
沈同衡 《湖南文史》2012,(11):51-51
右边这幅作于1938年的《“武运”岂能长久》,画中描写的是日本家庭一老一小爷孙二人。老爷爷愁眉苦脸说:“这回征兵咱家又得去一个……”从墙上挂的两张遗像可以看出,老爷子的儿子、大孙子已经在侵华战争中死掉了,“这回征兵咱家又得去一个”,去谁呢?是年迈的老人?  相似文献   

15.
王延辉 《环球人物》2012,(27):30-31
从1981年公开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至今,莫言共发表了80余篇短篇小说、30部中篇小说、11部长篇小说,出版过5部散文集、1套散文全集、9部影视文学剧本,还创作了两部话剧。他的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瑞典语、俄语、日本语、韩语等十几种语言,并先后斩获了海内外诸多奖项。每篇小说都不一样莫言被认为是当代中国最有写作才华的作家之一,他的文体意识非常强,每篇小说都不一样,总会带给作者全新的体验。  相似文献   

16.
中俄两国于2006年和2007年成功举办国家“文化年”活动之后,又成功举办了中国“俄语年”和俄罗斯“汉语年”。在两国睦邻友好及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的大好情势下,以研究中俄关系及文化交流为主题的《俄国传教团与清代中俄文化交流》一书适时问世,为两国“语言年”及“文化年”活动献上了一份厚礼。  相似文献   

17.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南斯拉夫语、印度语、阿拉伯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等12国语言。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他在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可以说著作等身。他淡泊名利,为人谦逊朴实,尤其在荣誉面前,头脑清醒,三辞“桂冠”,传为美谈。  相似文献   

18.
<正>蒋介石虽出身行伍,却热衷于"外语"。早年的蒋介石会说日语,对俄语也略知一二,可惟独不懂英文。其实,在蒋介石心中一直对英语有种向往与敬畏,虽然不懂,但无可否认他一生都和英语在打交道。虽然自己在英文上未有建树,但在其夫人的影响下,努力培养自己的子女学好英文,也算是了了他的"英语情结"。  相似文献   

19.
《神州》2006,(3)
作为一位来自台湾民间文化学者,他不仅肩负着了解台湾本地民间文化的任务,还要承担起海峡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的重任。近年来,"中国结"红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其中,还有他一份不小的功劳——1971年1月,黄永松受邀创刊《汉声杂志》英文版。接着,黄永松  相似文献   

20.
正在红军长征队伍中,有一位传奇的外国人,他就是英国传教士薄复礼(原译名勃沙特)。薄复礼曾被红六军团俘虏,于1934年10月到1936年4月随红六军团行军。薄复礼应萧克请求翻译的法文贵州地图,对于红六军团转战黔东南发挥了重要作用。薄复礼1936年11月在伦敦出版的长篇自传体回忆录《神灵之手》(英文版),是西方首部介绍长征的专著,比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早了一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