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刘立勇 《沧桑》2009,(4):1-2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和工作达八个多春秋,湖南一师在多方面培养了青年毛泽东,为毛泽东后来领导中国革命走上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毛泽东是在湖南一师工作时从事早期革命实践工作的,他从湖南一师出发走上中共“一大”,湖南一师也因为毛泽东等一大批革命志士成为中国革命的策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2.
夏曦其人     
一、投身革命 夏曦,字蔓伯,湖南益阳人,早年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和毛泽东同学。1919年“五四”运动中参加革命团体新民学会,是该地早期骨干。不久,湖南学生联合会成立,夏曦参加了学联领导下由第一师范学生组织的救国十国团,开展抵制日货运动。1919年12月,他和毛泽东等组织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相似文献   

3.
黎锦熙先生终身从事教育事业,并且主要从事师范教育。他15岁时考中秀才,不久考入湖南优级师范史地部,22岁毕业。1913~1914年先后任湖南省立第四、第一师范历史教员,与杨昌济、徐特立同事,毛泽东、蔡和森等则是他的学生。黎锦熙和毛泽东不仅是师生,还是朋友。黎锦熙一生没有参加过多少实际的革命斗争,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时间也比较晚。但他却在许多大事上立场鲜明,在关键时刻主张正义。辛亥革命以后,他在长沙办过《湖南公报》和《公言》等报刊,宣传民治思想,发表公正言论。就在这短期办报的过程中,他结识了一些有进步思想、革命思想的青年。黎先生请他们抄写稿件,在经济上给予帮助。后来,黎先生欣慰地说:“我在湖南办报时有三个青年帮我抄写文稿,一个是不问文稿的内容,什么都照抄;一个是见到文稿中有问题总要提出来,并有代为润色的时候;一个是看到他不同意的文稿干脆就不抄。”黎先生还说:这三个青年对待抄写文稿的态度不同,后来各自的成就也不一样。第二位后来成了著名作家,是田汉;第三位成了伟大人物,那就是毛泽东同志;第一位默默无闻,他没有说出名字来。但在思想上,黎先生不由自主地受毛泽东这位学生的影响。我们只要看过黎锦熙多年珍藏,现已交由中央档案...  相似文献   

4.
袁南生 《纵横》2011,(1):39-43
蒋翊武是被章士钊称为“气象万千”的人物,他的名字与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分不开。1884年12月,蒋翊武生于湖南澧县一城市平民家庭,20岁时加入革命团体华兴会,参加华兴会起义,由此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1911年1月,他在湖北新军中组织革命团体文学社并担任社长。文学社迅速发展成为武汉地区最有影响的革命组织,1911年9月,与另一革命团体共进会联合,组建武装起义总指挥部,  相似文献   

5.
侯鑫 《文史博览》2013,(11):11-13
为病中的毛主席录制相声 1993年,为了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00周年,有关部门举办了一次“毛泽东与我”的大型征文活动,我(侯鑫,侯宝林的女儿)将父亲所写的《毛主席听我说相声》一文寄了过去。后来,这篇文章与曾志(1911--1998,湖南宜章人,曾任中组部副部长)的回忆文章一起荣获了一等奖。  相似文献   

6.
关于朱德和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争论及其后来的影响,虽在一些历史书籍中有所记载,但对其争论的由来与实质却语焉不详,而这件事却常在我脑际中思考。有幸的是,2009年7月12—15日,我参加了“文化部文化管理清史办干部井冈山培训班”,赴革命老区井冈山,  相似文献   

7.
何蜀 《文史精华》2001,(6):28-40
当“文化大革命”如狂飚骤起般席卷中国大陆之后,不仅大陆上的广大干部、群众满怀革命激情和对毛泽东的无限信仰投身其中,就连当时正在中国大陆帮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外国朋友们,也被席卷进去,与中国人民一起参加了这场起初显得像是革命的正剧,后来才逐渐暴露其真面目的悲剧和闹剧的史无前例的演出。一、外国专家的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 “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以毛泽东下令向全国公开宣传北京大学聂元梓等人所写的大字报为开端。毛泽东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一文中,对聂元梓等人这张大字报作了高度评价,誉之…  相似文献   

8.
我的父亲贺培真《原名贺果》,曾于“文革”中为我叔叔贺绿汀等人的冤案进京告“御状”,引起毛泽东的关注,因为毛的直接干预,叔叔才得以从上海“四人帮”余党魔掌脱险回家与我父亲重逢。父亲于1913年由家乡湖南邵阳考入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四师”后并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直到1918年毕业,与毛泽东同班达五年之久,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之后数十年的革命风雨中,父亲与毛泽东虽不在一起,却是经常互相惦念、关心着对方的安危。全国解放后,父亲奉调贵阳任市教育局局长,与毛泽东恢复了通信,父亲一生珍藏着毛泽东于1951年12月5日…  相似文献   

9.
1911年春,毛泽东随老师贺岚来到省城长沙,先在湘乡驻省中学读了半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毛泽东当了半年兵。在南北和谈、孙中山让权于袁世凯后,他以为革命已经过去,于是决定脱离军队,回长沙继续读书。1912年春,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刚刚创办的湖南全省公立高等中学校(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其国文教员柳潜爱才心切,有意栽培,便借给他一部《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共116卷。读后,毛泽东感到收获极大,认为在校读书还不如自学。半年之后,由于他不满学校刻板的校规,且该校有限的课程也远远满足不了他的求知欲望,于是他毅然从学校退学,寄居新安巷的湘乡会馆,每天步行三里去浏阳门外定王台湖南图书馆自学。  相似文献   

10.
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党人来到长沙湘乡中学作了一篇激烈的演说。正在湘乡中学读书的毛泽东听了演讲,决心干革命当兵去。此时,长沙城里也兴起了革命,湖南哥老会红帮的头子焦达峰和陈作新在湖南的新军里做了工作,运动四十九标、五十标的官兵反正,响应武昌首义,一面派兵去援助武汉,一面添招新兵。毛泽东于是投奔新军二十五混成协五十标,成了一名列兵。 毛泽东在新军里当了半年兵,学会了枪上肩、枪放下、瞄准射击等基本动作,每天除操练和干一些杂事  相似文献   

11.
彭润平 《纵横》2011,(10):24-28
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华侨功不可没。孙中山曾以“华侨为革命之母”评价华侨对革命的贡献。他们解囊相助不遗余力,他们投身革命义无反顾,他们参加武装起义不惜生命……从组建同盟会到参加辛亥革命,从海外声援到回国参战,他们一直坚定地追随着孙中山先生。我的父亲彭泽民一生尊孙中山先生为革命良师和领路人,他是爱国侨领,亦是孙先生的忠实信徒。  相似文献   

12.
4排右起第二人毛泽东3排左起第三人贺培真父亲贺培真辞世后在整理他的文稿及日记时,发现了一些他当年与毛泽东交往的一些文字记录和回忆,反映了毛泽东与父亲贺培真六十余年来的私人交往。整理出来,也许对读者有所裨益。我父亲与毛泽东的关系,要从民国初年谈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父亲原名贺果,于1913年由家乡湖南邵阳考入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入校后即与毛泽东同分到新生第一班。后合并到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又被同编入第八班,直到1918年暑期毕业,两人同学达五年半之久。他们在校期间,正值辛亥革命后的动乱时期。“民国”的空招…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回韶山 1959年6月25日傍晚,毛泽东在罗瑞卿等人陪同下,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湖南湘潭韶山冲。此时距他上次离家,已经有。32年了。当晚,他思绪万千,虽然招待所电灯坏了,他却说:“我今晚兴致勃勃,要写一首诗。你们给我找个煤油灯。”就在这煤油灯下,毛泽东吟成了一首后来为人们熟知的诗《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相似文献   

14.
1976年舂夏之交,我和所有城镇高中毕业生一样,响应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伟大号召,上山下乡来到了革命老区湖南郴州资兴龙溪公社中塘大队插队落户。  相似文献   

15.
陈小梅  周振凡 《纵横》2012,(3):32-33
在中央档案馆馆藏珍品中有一份关于毛泽东任职的文件十分引人注目。这份文件题为《1927年9月8日关于夺取长沙建立中国革命委员会湖南分会的命令》。在这份文件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样的字眼“湖南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长毛泽东”。  相似文献   

16.
华侨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中,华侨是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华侨乃革命之母”——这既是孙中山先生对华侨参加辛亥革命全过程的切实总结,同时也是孙中山先生对华侨在  相似文献   

17.
“不惑之年”的毛泽东,几次失权下台。几经沉浮,多次抗争,才逐步从孤立的少数变为多数。当年这一段艰难曲折的路,他是怎么走过来的呢?…… 1923年6月,广州。正是骄阳似火时。 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政治报告。他说自己在一年来的工作中犯了不少错误,各地的同志工作也没有做好。他的语气很沉重。后来他说:“只有湖南的同志可以说工作得很好。”陈独秀表扬了湖南,毛泽东是湖南区委书记,实际上是表扬了毛泽东。 毛泽东和陈独秀相识于1919年,那时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已名扬四海,毛泽东仅是一个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  相似文献   

18.
许志行 《百年潮》2011,(9):53-55
许志行原名潘祖圣,1902年5月21日生于江苏吴县。他14岁时辍学当了学徒,18岁时想继续求学,从做学徒的长沙逃到汉口。在此有幸与毛泽东相遇。毛泽东对他不愿做奴隶的精神及继续读书的愿望大加赞赏,要他回家等待,待自己回湖南后设法帮助他继续求学。1921年春,毛泽东当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主事,筹办了“成年失学补习班”,遂写信,邀许志行来长沙读书。在毛泽东的资助下,许志行“在补习班高级部读书”,后考取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1925年五卅运动后,已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的毛泽东约许志行到广州担任宣传部交通局干事,负责与上海交通局(负责人是沈雁冰)的联络工作。许志行因此与茅盾相识,并结识了冯雪峰、宋云彬、许杰等作家。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回湖南发动秋收农民起义,许志行则到上海、杭州等地从事地下革命活动。此后,许志行与毛泽东失去了联系。新中国成立前后,许志行主要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上海格致中学、新成中学教书。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许志行获悉消息非常激动,写长信向毛泽东汇报20多年的情况。此后,和毛泽东多次互通信函。1957年夏,已入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研组长的许志行应邀到北京,与毛泽东在中南海两次见面叙旧。随后,又在毛泽东的安排下,到韶山参观、访问。  相似文献   

19.
寻访毛远新     
叶永烈 《百年潮》2008,(1):76-79
毛远新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因为他是“文化大革命”中的风云人物,一度成为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后来成为毛泽东的“联络员”。他深得毛泽东和江青的信任,差一点成为毛泽东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20.
1927年6月,发生了四川军阀屠杀学生的“三·三一”大惨案,当时范希天还是一个17岁的中学生,他只身流亡到武汉,参加了第二十军的学兵营,当了一名小兵。后来他随营开拔到南昌,并正式进入以贺龙为军长的第二十军,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他跟着撤退的部队,辗转到过潮汕、广州、福建、江西,后来到了南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