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沙二  卢尽力 《风景名胜》2021,(5):0146-0146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基础建设水平逐步提升,在区域农业经济发展中农田水利灌溉占据重要位置。现阶段提升农田水利灌溉活动成效,能全面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效果,这样能保障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进程稳定推进。从当前区域水利灌溉现状中能得出,在灌溉活动开展中仍旧存有一定问题,在工程发展中要结合实际现状,拟定提高灌溉成效的措施,发挥农田水利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清代河南北部有相对较为发达的水利与农业生产水平。不过,对水利实际情况应当置于农业生产的利用中进行评价。不难发现,在人口增加带来人地关系日益紧张的同时,豫北的水利随着水资源条件的恶化日益萎缩而越来越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并由此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在小型水利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的同时,对水利的分配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选择。水利不仅取决于水资源条件,农业生产的需求对水利分配有更复杂的影响,对有限水资源的分配形成了不同的水利空间。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清代民国时期民勤"渠坝"关系为切入点,以数起"水案"为主线,复原了1920-1949年民勤传统水利秩序的转折过程。20世纪20-30年代,民勤传统"渠坝"体制已经因内部的"湖坝斗争""移丘户"问题而濒于瓦解,传统水规形同虚设,水利处于失序状态。1944-1949年国民政府和民勤地方政府试图建立政府主导的新型农田水利体系,促进农业发展。但这一过程未能解决"湖坝"对立与"移丘户"问题,当地民众重拾"传统水规"对抗这些新的水利政策,被重新强化的传统"水规"沿用至20世纪50年代。民国时期在河西走廊的水利建设缺乏改造传统水利秩序的针对性措施,政府力量仅依靠工程技术无法实现现代农田水利体系的建立,也难以真正提升区域经济。  相似文献   

4.
《文物》1958,(2)
浙江省人委于十一月十三日向各专署、市、县人委、省水利、农业、林业厅发出了"关于兴修农田水利及有关农业生产建设中保护文物的通知",通知中说,解放后,特别自1956年全国农业生产高潮以来,大量的珍贵文物得到发现和保存,但是有些地区也发生了破坏文物的严重情况,例如1956年黄岩秀岭水库工程中发现汉和六朝墓30余座,没有向有关部门反映。最近中央发出积肥和兴修水利的大运动指示后,各地兴修水库、挖池塘、开河渠等工  相似文献   

5.
抗战期间,为发展农业生产和治理水害、坚持抗战,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党和边区政府制定农田水利建设条例和暂行办法,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投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使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促进了边区农业发展和粮食增产,积累了水利建设的丰富经验,对建国后的农田水利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农业水利研究是经济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的传统社会中,农业水利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明清时期,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太地矛盾日益突出。少量田地能够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主要是由于当时农业生产发展,粮食总产量提高。在推动农业生产发展诸多因素中,农业水利建设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当前在学术界对明清时期农业水利的研究只有少数地区、少量文章发表,还有很多地区和很多问题尚需深入探索研究。著名的中国经济史专家彭雨新、张建民两位先生的《明清长江流域农业水利研究》一书(以下…  相似文献   

7.
汪志国 《安徽史学》2010,(4):107-113
在以农业为主要经济部门的传统社会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也是水利大省.近代中国,社会动荡不安,致使安徽水利事业步履艰难;频发的自然灾害,尤其是水、旱灾害,促使人们对水利问题的思考与关注,也迫使安徽人对淮河、长江及其它水利设施进行不同程度地治理.近代安徽水利建设与水旱灾害、科学技术、农业生产等关系密切,这些水利事业的兴办,对防止自然灾害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明万历四年,徐贞明撰写了《潞水客谈》,认为发展西北农田水利建设,就近解决京师及北方地区的粮食供应问题,缓解东南地区的经济压力,实属国家之大计、之急务,并对开发西北水利的具体措施进行了论述。徐贞明之所以撰写此书,既有现实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原因,又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9.
明代的河南、山西、京畿以及南直的凤阳、淮安等地,农田水利状况滞后,导致时人形成北方水旱听命于天、水利意识淡薄的意象。为改变这种落后状况,振兴北方农业经济,明中后期,某些官员提出了利用南方水利技术,招募南人教习,甚至迁移南人定居的主张;有的还对当地的水利资源进行了实质性开发和利用,取得了局部成效。但是,由于历史时期北方水利利用传统的相对断裂,作为国家权力实施主体的地方政府在水利事业中的引导、组织和督促职能未能持续发挥等复杂因素的作用,北方地区水利整体落后状况并未发生明显改观。  相似文献   

10.
在资源水利、环境水利时代编修第二轮《黄河志》,其篇目不能像首轮《黄河志》那样以工程为主,要对篇目进行必要的更新.具体如:《水文志》改为《水资源志》,《水土保持志》改为《环境水利志》,《工程志》中的灌溉篇则宜扩大为《农田水利志》.此外,编修第二轮《黄河志》要多用数据图表,合理拓展记述空间,尽量采用第一手资料,多用事实说话,抓特点,注重数据和考证.  相似文献   

11.
明万历四年,徐贞明撰写了<潞水客谈>,认为发展西北农田水利建设,就近解决京师及北方地区的粮食供应问题,缓解东南地区的经济压力,实属国家之大计、之急务,并对开发西北水利的具体措施进行了论述.徐贞明之所以撰写此书,既有现实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原因,又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12.
刘大卫 《风景名胜》2021,(5):0136-0136
近年来,我国水利工程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水利堤防工程施工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于水利堤防工程来说,需要有序开展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从根源上保证工程整体质量,从而促进我国水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主要是以水利堤防工程为研究对象,阐释了其施工质量管理措施的相关内容,以此来提升水利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13.
云南和平解放后,按照国家水利方针政策,云南省在农田水利、水力发电、水体养殖、水体旅游、生活及工业用水等方面进行了大力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促进了云南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作为云南省人口、工农业重心的云南高原分布有云南省大部分的水利工程,云南高原生态脆弱,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管理不善是造成区域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生物减少和自然灾害频繁的重要原因之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威胁,自上世纪90年代起,云南高原不得不进行生态修复,并取得部分成效。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长期处在封建的农业社会发展过程中,农田水利建设不仅成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政治巩固的需要。历代王朝总是把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作为头等要务,督地方,务实求效。广大农民为求生存和生产发展,挖掘水源,广开农田。因而,水利建设在中国历史上总是呈现高潮迭起的景象。有明一代,水利建设之规模更超过以往任何一代,其水利事业的成就及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至今受到史学界的肯定。然而,当我们重新考察当时的历史与自然环境的时候,不难发现,这一持续200多年的农田水利建设,也同时给后世造下了灾难。从明代晋中盆地水利建设来看,就可说明这…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园林绿化工程的不断发展,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困难。相关的人员要想更好地保证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质量,就应该加强对其的管理,同时也应该对园林绿化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解决。并且也应该根据所发生的一些问题采取相关的措施来进行解决,从而更好的保证施工的质量以及进展,提高园林绿化工程的美化程度以及经济性。本文就对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现状及解决措施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希望能给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朱志文 《神州》2014,(14):286-286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水利水电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对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繁荣起到了有效促进的作用。可以说,我们整个社会的进步是建立在整个的水利事业不断成功发展基础之上的。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不仅解决的人民的生活、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水利水电的大力开发还解决了例如煤炭燃烧引起的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同时也带动了我国的水利航运、旅游以及水产的大力发展。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影响表现在诸多方面如移民问题、环境问题、文物保护问题等几个方面。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人们在加快水利建设的同时也要关注其存在的影响和问题。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水资源环境与塘坝兴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巢湖流域众多的江河湖泊,为流域人民的生存繁衍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巢湖流域人民在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套与本地区相适宜的兴修小型塘坝水利形式。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小型塘坝大量涌现,其数量之多,地区分布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些古代塘坝水利设施与田产丰歉休戚相关,在当时生产水平上,发挥着重大工程效益,在抗旱保收、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方面,有过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有的工程历经沧桑,至今仍发挥着一定的效益,是值得加以重点保护并予以合理开发利用的农业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8.
农田水利工程是成都稻作农业的命脉,也是成都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由于隋唐两宋时期成都平原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不断兴建和重修,使成都稻作农业进入了持续发展的新阶段。不仅成都平原原有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而且逐渐向北扩展到涪江流域的绵州地区,向南扩展到岷江流域的眉州地区。  相似文献   

19.
千仓渠科条碑记与宋代农田水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代为加强对水利资源的管制,定立了各种水法,如农田水利法、运河交通水利法、城市饮水排水法等,或有专法条文,或以诏令、法规等形式颁布实行。不过,农田水利法的具体条文,尤其针对某项农田水利工程的专法,已不多见,而河南济源保存的《千仓渠水利奏立科条碑记》,是人们目前能够看到的最为完整的一项农田水利专法。通过《科条》的具体内容,人们可以得知宋代农田水法的诸种特点,并进而窥知王安石变法期间对农田水利的高度重视,为评价变法提供了一个重要史证。  相似文献   

20.
秦汉时期关中的水利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封建社会赖以生存的经济支柱。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145页)。农业生产直接关系到统治阶级的兴亡存败,而水利事业又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之一,是足食强兵的根本保证。“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27页),这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总结。在战国激烈的兼并战争中,秦国统治者注意调整土地政策,治理河渠,发展水利,兴修了著名的都江堰和关中的郑国渠灌溉工程,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说是;“秦以富强,卒并诸侯”。现代史学家也一致公认,秦国注重水利事业,为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西汉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汉初,统治阶级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到汉武帝时,他重视水利事业,治理黄河,兴修关中地区的灌渠,形成了一个以长安为中心的水利网络。水利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