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游娟 《神州》2014,(6):226-227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的合理利用有助于提高城市整体环境质量,并且对于丰富城市景观类型、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滨水区的生态恢复工程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优化和改造城市滨水空间逐渐被提上改造日程。基于城市的空间特征建设城市滨江景观带,从植被生态学、水利疏导等内容多角度研究岸线的功能,阐释了生态角度下城市滨水空间设计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韩磊  谢双玉 《人文地理》2022,37(6):183-192
城市滨水公共游憩空间是城市功能转型的典型代表。运用实地调研、访谈、批判性语篇分析等方法,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和福柯的微观权力理论,建立起贯穿空间规划、建设、管理和使用全过程的解构思路,从“规训者—反规训者”视角分析了武汉市滨水公共游憩空间生产的过程和机制。研究发现:①武汉市滨水公共游憩空间的生产是规训者与反规训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的结果,经历了由空间的表征主导的“游憩化规划”阶段,由空间的实践主导的“水岸重塑”阶段和由表征的空间主导的“流动秩序实践”阶段;②多元利益主体在不同阶段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趋同性空间再造和自下而上的异质性空间实践,但政府始终主导着空间生产过程,保障了其游憩化、公益性方向。  相似文献   

3.
林深 《风景名胜》2020,(3):0020-0021
随着新时期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当下人居环境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城市空间的景观提升改造在国内外逐渐受到理论研究和行业实践的重视。历史文化名城滨水空间作为城市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具有着独特且优质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如何利用弘扬地域文化,并将之与城市景观建设相结合,成了当下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优化发展的新命题。本文以巢湖东西环城河景观提升工程为例,分析项目的建设背景及设计方法,着重探讨地域文化复兴在城市线性滨水空间景观提升改造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试图结合项目设计具体提出基本策略方法,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理论研究及项目建设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4.
吴举扬  罗洁 《风景名胜》2020,(1):0094-0094
绍兴是举世闻名的水乡城市,有众多的水景观资源,独特的水街文化因此孕育而生,鉴湖水街以其富有特色的景观形式成为了绍兴水街中的典型代表。通过对鉴湖水街的滨水景观元素、空间构成、植物配置进行实地调研,研究发现:鉴湖水街的驳岸形式以人工直立式为主,与其他元素构成了丰富的滨水景观,从而体现滨水区域景观的整体性、连续性和序列性,利用建筑和植物的围合实现了景观空间放大或缩小,主要的空间形式有开敞型、半开敞型、垂直型;有常见植物 54 种,其中乔木种类有 21 种,灌木种类有 19 种,藤本种类有 2 种,草本种类有 12 种,保障了水街四季有景、季相分明的景观效果。  相似文献   

5.
任洁  马晓敏  温肇鹏 《风景名胜》2021,(8):0092-0093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使城市绿道建设在各方面都有着很大程度的发展。滨水绿道是沿着水而建的绿道,包含多个功能、景观节点和植物绿化等多个元素。城市绿道的道路设施也较为完善,一般有自行车和步行道,用来连接道路两边的文化建筑和公园,对提高城市形象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人们对环境的需求日渐增高,滨水型绿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社交和休闲的场所。滨水绿化可以连接陆地空间和水空间。在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通过设计手段实现开放空间设计。文章对城市滨水型绿道景观设计进行了简要探讨,以期为我国城市滨水型绿道景观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滨水景观在当今城市规划中的地位越来越重,特别是江南的水环境的建设。本文通过意象分析、滨水景观艺术性的分析、城市色彩意象分析与人文意象分析,初步探求出在江南城市滨水景观中应该将斑块和廊道与城市色彩在设计中灵活运用,并加以整体规划,更好地建设我们江南的城市滨水景观,达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嘉宁 《风景名胜》2020,(3):0042-0043
城市滨水公园是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人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连接着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承担着供给排水、生态调节、景观营造、康养休闲的功能。由于早期建设和改造时期的设计经验欠缺以及历经多年后服务设施的老化等原因,城市滨水公园的功能性和服务性日益消减,早已不能满足现阶段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因此城市滨水公园的整体环境架构急需更新。“海绵城市”是城市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全新的机制,对城市的水循环系统和整体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此背景,以营口市辽河公园典型的带状滨水公园为例,采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方式,审视其现存问题,并结合生态功能和服务职能的关联性,形成合理的优化建议,旨在为我国北方城市滨水公园的改造优化提供参考,形成模范。  相似文献   

8.
一座城市,无论景象多么普通都可以通过其独特的地域特征让人们印象深刻。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各地城市样貌呈现趋同化,地域文化在城市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且因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广阔的精神文明便成为被大家所追求的目标。地域文华在城市滨水景观中的表达近些年来被专家持续关注,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很多地区都在城市滨水景观的建设中融入了自身的地域文化,但有一些地区仍然没有重视到地域文化对于滨水景观的重要性。本篇文章针对地域文化在城市滨水景观中的表达探究提出了一些观点,希望可以对城市滨水景观文化元素的发展有帮助。  相似文献   

9.
李婷 《风景名胜》2020,(2):0051-0051
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滨水景观中“海绵城市”概念的设计:首先,简要阐述了“海绵城市”概念的构建原因、措施以及在当前环境框架下建设“海绵城市”的意义,并简要总结了将“海绵城市”概念应用于滨水公园的设计方法;其次,通过具体的工程实践——白洋湖景观设计,具体探讨了如何在滨水公园景观设计中贯彻“海绵城市”概念的设计要求。第三,通过白洋湖景观设计的实践经验,总结白洋湖景观设计中的难点,并结合“海绵城市”的概念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滨水公园景观中的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陈杰彦 《风景名胜》2020,(1):0028-0028,0030
随着我国对于生态建设理念的鼓励,海绵城市理念日渐融入城市景观设计中,从而使得我国滨水景观设计也顺势发展起来。滨水城市的景观设计融入海绵理念后,不仅可以满足城市人群向往绿色、低碳生活的需求,还能为减缓洪涝做出贡献。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复杂特点,该理念下的滨水景观设计还将经过漫长的实践期,才能得出最优设计方案。本文将从滨水景观设计的特点出发,研究海绵城市对于滨水景观的积极意义,并探讨滨水景观设计运用海绵城市理念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1.
休闲游憩导向的国外城市历史滨水地段复兴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城市历史滨水地段复兴的方向由工业、商业复兴转向休闲游憩开发,并借游憩产业实现"城水共兴"。这种方向的转变对我国目前正在复兴中的历史滨水地段开发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为此,本文通过梳理国外有关城市历史滨水地段复兴与游憩开发的文献,总结国外城市历史滨水地段复兴的背景、模式、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历史滨水地段的实际,笔者从开发模式、开发理念、开发机制三方面,提出若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张淑婷 《风景名胜》2020,(1):0164-0166
城市滨水景观作为展示城市魅力的名片,是城市景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滨水景观风光带的打造中,不仅注重观赏价值,其旅游价值的挖掘也是不容忽视的。本文针对当前滨水景观休闲综合体处于低点的困局,结合目前人们及社会度假休闲生活方式转变的特点,从旅游策划的视角对滨水景观塑造的模式及策略进行剖析和解析,探讨了滨水景观作为一种旅游产品开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袁黛玉 《风景名胜》2020,(3):0173-0174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城乡一体化必然成为城乡发展的趋势所向。因此,如何推进城镇滨水景观在城乡一体化的机遇下乘势而上就成为了重要议题。基于此,文章借助多类型的视角分析多维化相关理论,研究城镇滨水景观设计理论的潜在趋向,并结合隆安县江滨路滨水景观设计,探讨多维化的城镇滨水景观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4.
罗许烁 《风景名胜》2021,(2):0038-0038
在滨水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做到生态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且也要合理开发可调配范围内的有限资源,当然,也要避免影响到原有自然生态系统。基于此,本文对滨水景观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应用原则进行分析,并提出来滨水景观设计的具体策略,与此同时对滨水景观设计的实践案例进行了探讨,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为业内人士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王钰  林洪玲 《风景名胜》2020,(1):0120-0120
城市天际线作为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整体景观风貌和文化内涵的高度浓缩,直观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尤其对于滨水城市而言,由于水域纵横,视野宽阔,城市滨水天际线的表现力与识别性更为突出。本文以黄石市为例,对滨水城市天际线现状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策略,使城市景观与自然风景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优化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王发曾 《人文地理》2005,20(2):1-8,113
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优化是强化生态城市建设,进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讨论了我国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优化的重大意义,指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强烈呼唤生态城市建设,而生态城市建设必须以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优化为支撑。解析了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空间形态结构和要素组成结构,阐明了开放空间系统的实用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景观功能和调控功能等,提出了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优化的理论基础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优化的基本对策和空间布局结构优化、圈层一体化优化、系统要素优化等主要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17.
修春亮  祝翔凌 《人文地理》2005,20(2):9-12,123
葫芦岛市近年来的空间扩张主要有三种表现方式:其一是在建成区内部和边缘的零散开发;其二是采用园区建设的方式进行组织化和规模化的开发,其三是在主城区边缘由民间资本自下而上推进的工业化和小城镇发展,并实现与主城区的功能一体化。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显示,城市的空间扩张以及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在理性的规划力、市场力、市政府的发展冲动、区政府的发展冲动、民间的创业冲动、环境吸引力等多元动力共同作用下进行的。多数地方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动力的总和相对并不充足。这一基本背景和城市空间战略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论居住区内公共空间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骁 《旅游纵览》2013,(4):305-306
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是指在城市居住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休闲娱乐,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公共空间的建设主要在于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和设置。本文就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做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9.
社区内的日常活动空间共享有利于创造居民面对面的社会接触,进而增进理解、提升社区信任和社区融合。基于行为地理学理论与方法,提出“物质空间—活动空间共享—社会心理空间”的关系路径,揭示社区居民的活动空间共享的研究意义;从结构、层级、尺度和载体四个角度构建居民社区活动空间共享的公共接触潜力分析框架;从社区和个体两个层级构建公共接触潜力测度方法,基于共同活动的联系衡量社区居民空间共享的广泛程度和频繁程度。在理论框架与指标测度的基础上,使用上海市郊区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分析了活动空间共享的社区差异和个体差异。研究指出,提升居民空间共享对建设充满人气的活力社区具有意义,能够为郊区社区生活圈建设和社区治理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0.
李长盈 《江汉考古》2020,(4):121-128
正一、引言水在人类起源与发展中一直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古人在居住选址时大多选择临近水域的平川之上,不仅可以顺应遗址地形条件构筑防御体系,充分运用地形地貌解决遗址排水问题,还能够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用水需要及交通出行需求,这些建立在水边陆地上的聚居地废弃后便形成了滨水遗址。滨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