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州民俗》2009,(10):61-61
林扬浪,汉族,广东雷州人。广州美术学院工艺设计专业毕业。广东省新闻出版技师学院兼职教师,从事三维动画教学研究:兼任广州178视觉传媒公司设计师,参与可芳化妆品集团等企业形象宣传片制作,广州2010年亚运形象MTV《美在花城》等系列项目制作。  相似文献   

2.
1998年夏天,北京电影学院教师章明专程来邕,买走了我的小说《卧底》的影视版权。他的到来改变了我的写作方式和习惯,我由此用上了电脑,尽管在广西首期签约的八位作家里,我是最后使用电脑写作的作家。我仍然兴奋地把消息告诉我的校友和朋友东西,彼时他正在北京写作根据他的获奖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改编的电影剧本。他听后跟我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们以后会比现在更好。”我当然理解他指的是我们广西这一拨青年作家的  相似文献   

3.
李卿 《丝绸之路》2015,(2):56-57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模态话语分析逐渐发展成为语篇分析的一个新领域。电影、电视剧的宣传片充分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彰显其表现力,从而吸引观众,达到宣传的目的。本文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下,从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和形式层面对电视剧《咱家那些事》央视宣传片进行分析,探讨其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符号、视觉和听觉构建多模态语篇实现吸引观众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南方人物周刊》2012,(24):13-13
1850万元可以拍三部像《小孩不笨》这样的小成本制作电影,应该足以翻新一个小城镇的火车站,但中国的铁道部却将它投到仅五分钟的形象宣传片中。  相似文献   

5.
宣传片在塑造目的地形象和激发旅游兴趣上的作用不可忽视,但聚焦于宣传片对旅游目的地形象(TDI)感知过程的影响研究较少。以巴厘岛为案例,通过实验法探索旅游者感知形象变化过程。研究结果如下:①宣传片能够影响潜在旅游者的TDI感知,不同类型的宣传片影响效果存在差异。②潜在旅游者的原生形象呈现“粗线条、点集中”的特征;引致形象感知细节增加,要素种类增多,整体形象偏向性明显。③研究基于选择性注意理论和Baddeley工作记忆模型剖析了旅游者对TDI感知变化的内在机制,发现从原生形象到引致形象存在视觉选择性注意和信息加工的过程。研究结果为目的地营销组织(DMO)应对突发事件推出宣传片进行营销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韩铁铮 《湖南文史》2014,(10):47-48
我的原籍是河北饶阳县,1938年生于天津。我于1957年考入河北天津师范学院历史系,当时这里只有历史和中文两系,第二年我们这两个系迁入北京,和河北北京师范学院合并(现在河北师大的前身)。我1961年在河北北京师院历史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北青县中学担任历史教师。1965年11月的一天,我在《文汇报》上读到后来被称作“吹响了文化大革命号角”的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姚文元以他特有的“敏锐的无产阶级政治嗅觉”嗅到了吴晗的《海瑞罢官》“为彭德怀鸣冤叫屈”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反动本质”,进而把历史上所有的清官好官一律打翻在地……  相似文献   

7.
读了《江淮史》2004年第5期《忆王任老的医韬和略》一,不禁勾起了我对挚友王任之同志的无限怀念。我与他在抗战时期相识,以后通讯不断,曾得到过他许多帮助,至今仍铭刻在心。  相似文献   

8.
李辉 《名人传记》2018,(1):66-73
时间过得真快.没有想到认识冯骥才先生已超过三十年了。他送我的第一套书是《冯骥才选集》,时间为1986年7月7日。我们熟悉后,我不再叫他“冯先生”,而是叫“大冯”,一直叫到今天。  相似文献   

9.
在北京秋天的音乐节,或者在南锣鼓巷的"江湖"酒吧,有时会遇到戴着一副眼镜,看起来温文尔雅的台湾人张铁志。2008年在内地出版《声音与愤怒》之后,他又出版了《时代的噪音》。  相似文献   

10.
2010年,我进到电影《追踪孔令学》剧组。5天,除睡觉外,其他时间我都在对他进行贴身观察。我更加理解,他如何把杜红军(《看车人的七月》)、老崔(《芳香之旅》)、唐天(《南京!南京!》)、傅吉祥(《老大的幸福》)……  相似文献   

11.
《炎黄春秋》2010,(7):87-87
<正>我是《炎黄春秋》的热心读者,看了2010年第4期的一篇文章"扼杀人才的‘不宜录取’"一文深有感触,我本人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我叫裴国成,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今年63周岁,在北京矿院附中退休3年了。我早年是北京钢院附中66届高中毕业生,1968年被招工去了青海省,在青海西宁钢厂当工人。由于对"文  相似文献   

12.
萨空了(1907年3月7日—1988年10月16日)原名萨音泰,笔名了了、艾秋飚等。蒙族,祖籍内蒙古昭乌达盟翁牛特旗。生于四川成都,辛亥革命后迁居北京。1921年在北京协和外语学校半工半读,1925年在中法储蓄会任办事员,后任秘书处主任。他勤奋自学,自学成才,才华出众。著名报人 民主斗士萨空了是我国新闻界著名编辑,他1927年在成舍我创办的《世界日报》和《北京晚报》兼任记者、编辑,后任《世界画报》总编辑,兼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中国大学和民国大学新闻系教授,并在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授课,1930年任天津《大公报·艺术周刊》主编。1935年11月,他…  相似文献   

13.
1977年4月,我和郭叙编出差北京,去《红旗》杂志修改一篇约稿。当时的湖南省委第二书记张平化同志(第一书记由华国锋同志兼任)知道我要去北京,把我叫到他家里,要我去看望胡耀邦同志,并当即写了一封亲笔信交我带去。  相似文献   

14.
张军 《黑龙江史志》2011,(14):27-30
<正>王晖老师是我的直接领导,更是良师。冥冥之中是缘分,在没和老师见面之前,他的文章已经是我学习地方志知识的必读书目。第一次和老师见面是2006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贯彻《地方志工作条例》经验交流会上,自己和老师住一个房间;第二次见面是2009年底省地方志办选调工作人员考试时,我是考生,老师是考官;2010年在我进入省志办后,老师是省志处的负责人——我的顶头上司。因此和老师距离近了,得以学习和请教的时间和机会更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个满族文学作者,从1934年十四岁开始文学创作,到1941年底被日本侵略者逮捕,在东北沦陷期从事业余创作七年。在我最初的散文《呼兰旅游漫记》和《风筝的悲哀》里,除了生活实情,我表达的是对童年居住过的呼兰的乡土眷恋。短篇小说《庙会》写的是在我家帮厨的一个鳏夫,一生平静独居,是我在小说里让他去追求一个寡妇的,他受到揶揄,没有成功,表达了我对他的一丝同情。《醉妇》(见86年8月号北京《丑小鸭》杂志)是我幼年的邻居,她自杀了,原因不明。我写她是由于失去爱和过于寂寞而死的,反映着我幼年孤独的心情。在小说《父与子》里,  相似文献   

16.
平心论胡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江 《炎黄春秋》2000,(3):14-21
我从来没有认真研究过胡适。记得读小学时,家父赠我《胡适文存》第一集(共四册),这是一件意外事。我出身农家,家父一辈子当乡村小学教员,却家无一册藏书。我不知道他从哪里弄来胡适的书,其意思大概是希望我学写胡适那样的白话文吧。那时我读不懂胡适的文章。胡适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他的名作《文学改良刍议》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呢,所以当我看到他的《文存》时,完全不明所以。  相似文献   

17.
楼适夷是浙江省余姚人,1905年出生。小学毕业后就到上海钱庄当学徒。一年后“五四”运动爆发,他看到报上报导北京大学生火烧赵家楼、打了张宗祥的消息,高兴得大叫起来,被父亲骂了一顿。不久上海也爆发了游行,楼溜出去参加。后来读了如《自由谈》、《快活林》一类报刊,思想大变。1922年开始写小文章,到《先施乐园》、《新世界报》、《礼拜六》等报刊投稿。  相似文献   

18.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唐&#183;杜苟鹤 1948年夏天,我从小学毕业。父亲托人从江西赣州买回厚厚的抗战版《辞海》(上、下册)送给我,表示鼓励。他在和我谈话时,引述了杜苟鹤《题弟侄书堂》这两句诗,使我毕生难忘。  相似文献   

19.
《炎黄春秋》2015,(4):93
《炎黄春秋》2014年第10期刊登的署名左方的《南方周末停刊风波》一文,有太多与事实不符的内容,当时我是《南方周末》第一副主编,又是这场"停刊风波"的主要当事人,了解这个过程。该文称:"分管《南方周末》的副社长(实为副总编)李孟昱和《南方周末》副主编游雁凌上北京摸底,他们找了龚心瀚征求意见,他是分管新闻的副部长,他说你们的报纸办得不错,我每期都带  相似文献   

20.
回忆起慧良与我的交往,已经整整40年了。我是1955年看他的戏,并与他结交的。那次他在北京演出了一段时间,我是每场必看,并且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高度赞扬慧良的文章。有一天,慧良来看我,那时我住张自忠路3号人民大学宿舍,五层楼上。慧良来畅谈甚久,他向我提出了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