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鲁迅和许广平,是一对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爱侣。但是,在他们相爱之前,鲁迅已经有了一个名义上的妻子,许广平也曾经有过一段恋爱经历。1906年6月,25岁的鲁迅正准备在日本东京开始他的文学活动,忽然不断地接到催他回国的家书,有时一天之内会收到两封这样的来信,信里说,他母亲病得很重,想见见自己的长子。等到鲁迅焦灼不安地回到家里,才知道这是一场骗局。原来在他家乡有一种谣传,说鲁迅跟日本女人结了婚,还生了孩子,有人看见他领着妻、儿在东京街头漫步。族人不愿肥水落了别人田,于是变着法子把他骗回来完婚。新娘朱安是鲁迅…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鲁迅。可是,你未必知道,中国的另一位哲人和先贤蔡元培与鲁迅交往的详情,以及他对鲁迅一生的影响。还是郭沫若说的好:“影响到鲁迅生活颇深的人应该推数蔡元培吧!这位有名的自由主义者,对于中国的文化教育界贡献相当大,而他对于鲁迅始终是刮目相看的。鲁迅的进教育部乃至进入北京教育界都是由于蔡元培的援引。一直到鲁迅的病殁,蔡元培是尽了没世不渝的友谊。”  相似文献   

3.
正鲁迅一生骂过无数人,在我看来,骂得最狠的莫过于郭沫若,说他是"才子加珂罗茨基(流氓痞棍)"。郭沫若被骂是因为他先去惹了鲁迅,说鲁迅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封建余孽。资本主义对于社会主义是反革命,封建余孽对于社会主义是二重性的反革命,鲁迅是二重的反革命人物",甚至骂鲁迅是"一位不得志的fascist(法西斯谛)!"  相似文献   

4.
鲁迅戒烟     
林颐 《文史月刊》2014,(4):70-71
鲁迅给人的印象之一,就是他很喜欢抽烟。鲁迅的画像,许多是鲁迅手指夹烟的形象。可是,事实上,鲁迅一生为烟所苦,戒之而不可得。1925年9月30日,鲁迅在写给许钦文的信中说:"医生禁止吸烟、禁止喝酒。所以现已不喝酒而少吸烟,多睡觉,病也好起来了。"可见,鲁迅早就意识到吸烟和健康的关系,并且有戒烟的想法和行为,可惜他坚持不了。同年11月,鲁迅又给许钦文去信,说道:"医生禁喝酒,那倒没有什  相似文献   

5.
鲁迅与儿童     
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在回忆他的父亲鲁迅时,曾经写道:“在我上学以后,有一次父亲因我赖着不肯去学校,用报纸卷假意要打屁股。”鲁迅在给自己母亲的信中谈到打儿子时,也说:“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鲁迅在病中,看到他的好友姚蓬子的儿子,也要慈爱地摸摸他的头,这个小孩就是“文革”时期“大名鼎鼎”的姚文元。  相似文献   

6.
正鲁迅与郁达夫的关系,不同于一般的朋友关系,而是近乎亲人。郁达夫说鲁迅是伟大的,在文品和人品上都可算是"中国作家中的第一人",对他崇敬之至;而鲁迅对郁达夫的小说,也很推崇。鲁迅与郁达夫有很多相似的人生经历。他们都是异常敏感的人,这种性格来源于早年的经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家道中落这一条。鲁迅少年丧父,郁达夫从小失怙,家道中落,寡母抚孤,在两人的心灵上都留下深刻的影响。鲁迅说过:"有谁从小康坠入困顿的吗?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  相似文献   

7.
鲁迅买书     
很多人说中国人读书少、不买书的原因是书价太贵了。这个理由并不新鲜,鲁迅在1912年也说过同样的话。鲁迅虽然抱怨富人不买书读书,穷人想读书却买不起,但他自己却是节衣缩食也要买书的。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创作同中国民间文学的关系怎样?鲁迅的作品是否受过民间文学的影响,这问题长期来不被我们重视,大家的兴奋点常常集中在探讨鲁迅与古典文学、外国文学的关系上。这就影响了全面研究鲁迅的创作。本文试图就鲁迅是否受民间文学影响的问题,说点个人的意见,以就正于专家和读者。一、民间文学对鲁迅的影响问题辨正研究鲁迅的创作所受各方面的影响,是认识他、了解他的重要工作。但是在以往的许多论文中常常出现这种情况:论证鲁迅受某方面影响,于是就把它无限地夸大,不对客观实际进行恰当、准确的估计,好象一说影响,影响便无处不在、无时不  相似文献   

9.
萧振鸣 《收藏家》2023,(12):97-109
鲁迅以他的小说、散文、杂文和翻译作品名世。从鲁迅博物馆、纪念馆所存鲁迅文物来看,他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作家、翻译家,还是一位收藏大家。国内有六家鲁迅的博物馆和纪念馆,藏有鲁迅收集的大量古物。虽然他不以收藏家名世,却留给世人丰富的文化遗产。鲁迅的古物收藏与他的思想、文学创作和美术事业都是密切相关的,均体现了他对中国文化的审视。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1911     
张光茫 《文史月刊》2011,(12):37-37
1911年,鲁迅30岁,此时还没有启用鲁迅的笔名。这年辛亥革命爆发前后,鲁迅从经济到精神都很困顿,是辛亥革命改变了他的处境,使他成为独立撰稿人。  相似文献   

11.
凡读过鲁迅日记与书信的人,大概都知道鲁迅先生三十年代在上海有个年轻友人徐诗荃,即1999年5月在北京逝世的我国著名学者徐梵澄先生。从1928年5月开始,他们的交往就非常密切,此后八年的《鲁迅日记》里,三百多处提到“徐诗荃来”或“得诗荃信”。著名出版家赵家璧曾说:“梵澄是受鲁迅先生宠爱的学生”。而许广平却对“此公”颇为不满,甚至说他“磨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中国作家。 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到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婉言谢绝了。这年9月25日,鲁迅郑重地给台静农回了一封信。他回信说: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与汾酒     
散木 《文史月刊》2002,(3):11-11
鲁迅的酒量如何?许广平《欣慰的纪念》中说:“人们对于他的饮酒,因为是绍兴人,有些论敌甚至画出很大的酒坛旁边就是他”,以及“醉眼朦胧”发明说的“创造社”冯乃超所喻:“鲁迅这位老生……是常从幽暗的酒家的楼头,醉眼陶然地眺望窗外的人生。”其实,除鲁迅早年因心情过于压抑一度酗酒外,鲁迅对父亲在世时借酒使性、大发脾气的印象太深了,对酒十分提防,“饮到差不多的时候,他自己就紧缩起来,无论如何劝进是无效的”。  相似文献   

14.
鲁迅闻过则喜朱靖宇鲁迅治学严谨,对读者高度负责。别人对他的作品指出了错误.他常常是闻讨则喜、公开订正.并且表达热切的感谢。二十年代初,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出版。初版的第二年,这本书重版了.鲁迅在原序后边附加了一段说明文字,有几句是:此书印行之后,屡...  相似文献   

15.
走近鲁迅     
赵焕军 《神州》2011,(22):1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座独特的丰碑,他如炬的目光关注着那个灾难深重的民族,透视着那些在黑夜里昏昏而睡者的灵魂;他是一个孤独的夜行者,他举着猩红的叛逆大旗,一骑绝尘……让我们走近鲁迅,因为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一些大师级的思想家、文学家,他们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周建人说:“这是一个谜”前几年,周建人同志生前曾在北京鲁迅博物馆的一次座谈会上提出一个问题:“鲁迅逝世前为什么要急于搬房子?”他说:“鲁迅逝世前的确是非常着急地想搬房子,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觉得是个谜。鲁迅临死前两天,我去看他,他说叫我给他找房予,并说我订下来就可以了,不要问他。他为什么要急于搬,我没问他。第二天刚好是星期日,鲁迅很急,拿起笔就写了‘周裕斋印’四个字,让我去刻一个图章,因为当时租房子要订合同,要一个印章,‘周裕斋’是‘周豫才’的谐音。别的地方没用过这名,后来房子也没租,图章也没刻。”(《鲁迅研究资料》第一辑48页)  相似文献   

17.
陈漱渝 《纵横》2008,(4):51-54
一据统计,现存鲁迅藏书有4062种,约14000册,其中中文书籍2193种,外文书籍1869种,包括中文线装书、中文平装书、俄文书、西文书、日文书等。鲁迅1936年7月7日致赵家璧信中说:"本来,有关本业的东西,是无论怎样节衣缩食也应该购买的,试看绿林强盗,怎样不惜钱财以买盒子炮,就可知道。"鲁迅将他  相似文献   

18.
一、鲁迅思想究竟是前期重要还是后期重要在我零星看见过的近若干年研究和评论鲁迅的文章中,以及之前抗日战争时期对鲁迅的评价文章中,一般都着重在歌颂鲁迅思想的后期,即1927年后的思想,也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和反对南京中央专制政府的思想。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有一段对鲁迅的极高评价,是:"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  相似文献   

19.
大约在十多年前,看过戈宝权先生写的《鲁迅和外国作家的友谊》一文。据戈氏掌握的有关资料,最早译介鲁迅作品到国外的,一说是翻译家曹靖华的俄译,一说是俄国的中国文学研究者瓦西里耶夫(汉名王希礼)。1925年,当时王希礼在河南开封国民第二军俄国顾问团当翻译员,他开始用俄文翻译《阿Q正传》。鲁迅曾应他的请求,写了《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我一直以为王希礼是译介鲁迅作品第一人。不久前,友人来访,谈到20年代浅草社的发起人之一、新文学早期小说健将林如稷在1976年初,在他生命濒于垂危时,对他儿子林文询讲了一件鲜为人知的、亲身经历的…  相似文献   

20.
周令飞像极了他的祖父鲁迅,尤其是那两撇胡子,常有人跟他开玩笑,问是否有导演请他去演鲁迅。他笑声朗朗,“不行啊!我太高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