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二首     
怀董一博老董老1986年来哈,余曾往其下榻宾馆拜访。交谈中,董老笑声朗朗,颇多鼓励。后来,他还与省志办领导谈起过我。往事已如云烟,但斯人难忘,谨书芜句,以志怀念之情。言笑犹在耳,雅度如学儒。贤能倡修志,四方奔走呼。塞北鸿雁盼①,江南春雨②趋③,学术炮弹④求,临渊履冰⑤虞。探索从未厌,矢志终不渝。注释:①董老对黑龙江修志工作寄予厚望。他几次在国内地方志工作会议讲话中,都希望黑龙江修志能“鸿雁展翅”。②董老喜欢引用“野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的联语,来鼓励地方志工作者开拓进取。首③趋,通趣字,有催促义。④董老在黑龙江省…  相似文献   

2.
1944年中外记者参观团访问延安是中国和世界新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共中央高度重视,特别委托周恩来副主席亲自负责这次接待工作,周恩来义不容辞担当起了这项历史的使命。周恩来精心部署接待工作1944年初,外国记者团提出到延安访问的要求,中共南方局常驻重庆的中央代表董必武及重庆办事处向他们表示欢迎。3月9日,周恩来发电报给董老转外国记者团,电文中说道:"我受毛泽东、朱德两同志及中共中央委托,特电你们表示热烈欢迎。"同时,周恩来同志嘱咐董老:"通知当时驻在重庆的《新华日报》记者龚澎和中共八路军18集团军驻渝办事处交通科长龙飞虎护送记者团到达延安。"  相似文献   

3.
董必武同志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领导人。他老人家德高望重,和蔼可亲.深受人民的拥戴。董老是湖北红安人,他离开家乡几十年,乡音未变,对家乡的人和事一直十分关注,对党外人士和知识分子更是关怀备至。  相似文献   

4.
杨国选 《文史博览》2009,(12):34-34
朱德和彭德怀,不仅是战争年代的总司令和副总司令,也是十分亲密的战友和兄弟。 朱德,在他的几个外孙眼里是一个慈爱的人;在党内,朱德是有名的厚道人,即使在“文革”最严酷的时期,小学语文课中“朱德的扁担”被改编成“林彪的扁担”,朱德也只是诙谐地笑道:“扁担可以先借给他用几天,迟早还是要还的嘛。”  相似文献   

5.
何小文 《铁军》2020,(4):17-21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首创农村革命根据地,半年后朱德率领南昌起义、湘南暴动的部队上井冈山与毛泽东胜利会师,从而开创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新阶段。"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是毛泽东、朱德心中的夙愿。新中国成立后,不仅井冈山人民深切盼望毛泽东、朱德重上井冈山,毛泽东、朱德也多次在不同场合表达了重上井冈山的心愿。  相似文献   

6.
吴迪 《文史春秋》2006,(10):64-64
仔细研究董必武同志的言行.不难发现功勋卓的董老不仅是一位出色的革命家兼诗人,而且还是一位少有的“清官”。他生于1886年,寿至90高龄。自1921年参加革命工作后,无论何时何地,他事事处处都为国家着想,替人民分忧,自觉把自己置于人民群众之中。人们尊敬他、怀念他,不仅仅在于他的功绩,更在于他的廉洁。就在他逝世20多年后的今天,每每谈及董老,人们还念念不忘那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陈昊苏编的《陈毅诗词全集》收入陈毅诗作357首,几乎全是怀旧事,纪征程,抒豪情,寄壮志之作,气魄雄浑。仅有的几首爱情诗,反映了陈毅生平的另一个侧面,读来情意绵绵,令人回肠荡气。挥泪赋《忆亡》,痛悼爱妻肖菊英1927年10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的余部进驻江西信丰。一次,朱德和陈毅正召集当地开明士绅座谈,秘书进来,与朱德耳语几句,朱德马上叫陈毅去处理十几个战士抢劫了离城20余里的一家当铺的事。陈毅骑马赶去,命令战士列队听他训话。陈毅首先讲了革命队伍与国民党军队不众一草一木,然后要大家把抢来的钱物交还,并查出三个为首的抢□劫者…  相似文献   

8.
红安 ,是董必武同志的故乡。几十年的革命生涯 ,抹不掉他老人家对故乡的眷恋。新中国成立以后 ,年逾古稀的董必武同志曾三次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一1 95 6年 4月 1 4日 ,时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董必武偕夫人何莲芝由省长张体学陪同回红安。这是建国后董老第一次回家“探亲”。小汽车在武汉通往红安的砂石公路上轻快地行驶着。连日来 ,董老在大江南北视察工作 ,身体已有些疲倦了 ,然而 ,一想到马上就要回到故乡 ,兴奋的心情立刻冲淡了老人家的疲倦。车到八里湾大路边 ,董老不时掀开车窗帘 ,告诉司机 :“开慢点、…  相似文献   

9.
将帅之名     
翻开《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您会发现许多将帅的名字都是后来更改的,这里辑录的是部分开国将帅改名的轶事。朱德:红色品德耀中华朱德元帅原名朱代珍,字玉阶。中学毕业的朱德在家乡教了一年书以后,为了报效祖国,他立志投笔从戎。经过一番曲折,1909年11月,23岁的他如愿以偿地考入了云南陆军讲武堂,开始了戎马生涯。报考时,他改名朱德。俗话说,名如其人,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道,“由于文字的奇异巧合,‘朱德’这两个字在中文里正好是红色品德的意思。”朱总司令后来投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不仅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而且…  相似文献   

10.
郭云涛 《文史月刊》2006,(4):F0002-F0002
据导游讲,毛泽东在井冈山一共住了一年零三个月,其中茨坪就是其重要驻地之一。如今这里山川秀美,树木成荫,不仅有井冈山烈士陵园、井冈山博物馆,而且有市场繁荣的天街和印在过去百元人民币背面图案的五指峰。到了这里,毛泽东、朱德的旧居是人们必看的项目。1928年4月朱德  相似文献   

11.
邸新 《文史天地》2012,(9):44-48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世人用这句歇后语来形容蜀汉后期没有名将、良将的可悲局面。然而掀开历史的薄纱就会发现这句话不仅是对廖化的曲解,更是对其他蜀汉将领的误读,他们不仅不是稀松平常的“代言人”,相反却在那个英雄层出不穷的时代书写了属于自己浓墨重彩的华丽篇章!张嶷就是这些将领的优秀代表。  相似文献   

12.
抢救:浴室里一点动静也没有,董老煤气中毒了。 1946年7月我到南京梅园新村担任董必武同志的随从警卫员后,正逢蒋介石开伪国大,关死和谈大门,中共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同志11月19日撤回延安,留下副团长董老领导代表团继续与敌人斗争,环境更加复杂、险恶。  相似文献   

13.
许述 《湖南文史》2011,(6):22-23
朱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曲折经历,是中共党史上为人熟知的事件。其中曾经最引人议论的是陈独秀何以"拒绝"朱德入党,使得朱德在远赴欧洲时才得以实现心愿。回顾朱德入党的过程,至今仍有值得人们回味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董必武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之一,在《吾生多难感蹉跎——董必武同志在“五朝”时期的几次险遇》一文中,记叙了董老经历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北洋军阀时期、蒋介石篡权时期等“五朝”的革命斗争事迹,赞颂了董老坚贞不渝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15.
朱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曲折经历,是中共党史上为人熟知的事件。其中曾经最引人议论的是陈独秀何以拒绝朱德入党,使得朱德在远赴欧洲时才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6.
人物     
《神州》2008,(5):13-14
四川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免费对游人开放位于四川省仪陇县的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朱德铜像纪念园及朱德同志旧居等,日前全部实行免费向游人开放。从免费开放之日起,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朱德铜像纪念园采取免费,限量发放参观券,凭免费参观券  相似文献   

17.
何世庸  何康  何嘉 《百年潮》2012,(7):34-40
正1946年下半年,蒋介石撕毁重庆"停战协议"和"政协决议",悍然发动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此时刚从广西大学农学院毕业的何康回到南京家里。他感到局势骤然变化,害怕失去党的关系,便冒险去了梅园新村。董老(董必武)看见他,用责备的口气问:"你怎么跑到这里来啦?"何康讲了自己的心情,董老向他介绍了形势,说全面内战已经爆发,自己即将撤回延安,叮嘱何康注意隐蔽,在家里等着,会有人和他联系。不久,联系人带何康去见了钱瑛和钱之光。钱瑛告诉他,董老已将他们兄弟三人(何世庸、何世平、何康)的党的关系交给她,随她一同转至中共中央上海局(钱瑛是上海局委员、组织部部长)。  相似文献   

18.
叶子 《文史精华》2011,(9):23-29,1
“延安五老”,指的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5人。“延安五老”这一称谓.缘自朱德总司令1942年写的《游南泥湾》一诗,诗中有“轻车出延安,共载有五老”等句。诗传开后,“延安五老”便在中央领导和全体机关干部中叫响了。  相似文献   

19.
正53年前,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一名普通战士题词。这名青年士兵不曾触碰战火纷飞的岁月,也不是金戈铁马的英雄,却是和平年代的军中楷模,更是影响过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印记。他的生命之花永远定格在22岁,短暂而光辉。他,就是雷锋。  相似文献   

20.
忆董一博老     
1934年9月,我参加在新疆召开的全国民族自治地区地方志工作会议时,大会宣读了董老的书面发言,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董一博这个名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