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戏剧理论界曾经一致认为:四平戏已经灭绝。可是在闽江源头的大山中,它又被奇迹般地发现,并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2.
四平戏梦     
福建政和县的杨源村是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古老村庄,四平戏就存活在这个几乎都是张姓人家的村庄里。几百年来杨源四平戏代代相传,每逢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一和农历八月初六到幸刀九这两个节日,部委游神演戏.既娱神.也自娱。  相似文献   

3.
四平保卫战     
正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上,有"四战四平"的记载。四战四平是东北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同国民党军队在四平街(今吉林省四平市)的四次作战。其中,第一次是四平解放战,第二次是四平保卫战,第三次作战是四平攻坚战,第四次是四平收复战。1946年3月17日,东北民主联军解放四平街。此后,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坚守四平街,保卫四平街,阻止国民党军占领东北;如果坚守不住,也要迟滞国民党军的进攻步伐,配  相似文献   

4.
《文博》1998,(5)
1.女侍2.婴戏莲(一)3.婴戏莲(二)一’一;;;;_;一蒲城发现的元墓壁画  相似文献   

5.
关怀  黄鹤 《纵横》2012,(7):32-34
说起马仁兴,不得不提的是闻名中外的四平战役。四平,位于东北平原的中部,是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中等城市。1898年沙俄修筑东清铁路南满支线时途经这里,1900年又在此修建了火车站,称“四平街”。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三省相继被日本侵略者占领,“满洲国”也随之建立。在“伪满”统治下,1934年他们将东北三省划为14个省和两个特别市进行统治,1939年又将14个省划为19个省,其中设立了四平省,四平为省会,改名四平市。  相似文献   

6.
罗运环 《江汉考古》2013,(1):127-130,126
随大司马戏有戈,是首次发现的随国器物。戈铭中的戏字因不见于已发现的古文字,分歧较大,有献、嘉等多种释读,均与字形不符。通过对比分析,隶定为■,确定为戏字的异体字。  相似文献   

7.
四平山第二地点发现石器13件,包括石核、断块和工具。经研究分析,此地点的石器工业使用锤击法剥片;工具均为三类工具,单刃刮削器最多;采用锤击法修理,复向加工为主;加工简单粗糙。以小型石器为主,属于东北地区小型石器工业类型。经对比分析,暂归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8.
杨榕 《福建史志》2012,(4):15-16
福建戏曲历史悠久.民间演剧繁盛。早在宋代,地方文献就有记载福州、莆田、泉州、漳州等地演优戏、傀儡戏的信息,明清至民国时期.随着地方新剧种的陆续形成,各地民间演剧更加兴盛.一些方志编纂者也关注到这种特殊的民俗现象.并将之载人方志中,其中包括与官方禁戏有关的史料。本文从福建浩瀚的方志中辑录出一些禁戏史料.并略加分析。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结束后 ,中共抢先卡位 ,捷足先登 ,并在苏军帮助下占据了四平以北大半个东北地区 ,国民党则坚决否认中共在东北的存在 ,必欲用武力以达到独占东北的目的。此种情况最终导致双方 1 946年春在四平街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决战。战力远不如国民党军的中共军队出人意外地坚守四平街达一月之久 ,后虽败退 ,国民党军受到关内与南满中共军队牵制 ,竟无力一鼓作气乘胜北上。林彪所部割据北满且东山再起 ,并非偶然。  相似文献   

10.
在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壁画、帛画、漆画中,常见到玉璧出现,尤其是画像石、砖上出现最为频繁。这些玉璧主要有如下几种表现方式:戏璧、穿璧、套璧、联璧、单璧或多璧并列出现。 戏璧:汉画中的戏璧画面主要为中置玉璧,有祥禽瑞兽相向而立,或以丝带将中间玉璧衔起,或以各种动物嬉戏置之两侧。 1.双凤戏璧。中置一玉璧,两凤展翅卷尾,口衔丝带将璧衔起。2.仙鹿戏璧。画面中置玉璧,璧两侧有象征长生不死之仙草,两仙鹿长角高翘,腾跃于仙草之旁。3.龙虎戏璧。画中部悬一玉璧,下系彩带,璧左为一翼虎(或为白虎),右为应龙…  相似文献   

11.
戏少.是当前一些中青年戏曲演员的一个“通病”。但是,不少戏曲前辈都不是这样。他们当中有不少是“戏包袱”(记戏多),有的还有“戏摺子”,任人“点戏”,“点啥唱啥”。川剧大师阳友鹤(1913-1984年)就是这样一位。  相似文献   

12.
雷海清,俗称田都元帅,是闽台民间信仰中一位极为特殊的灵魂神之一。雷海清原是唐天宝年问的乐工,死后被闽台戏业奉为祖师爷和保护神;随着闽戏的传播,在戏业艺人的推崇下,雷海清被民众广泛接受而成为闽台民间信仰中主神之一;又因其姓雷而受畲民敬仰,祀为祖先族神。对于闽台信仰中如此特殊的神祗,却少有问津。拙文试就其信仰概况及成因作一粗浅探讨.希冀引起专家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徐昭峰 《考古学报》2019,(2):143-162
<正>目次一典型遗址二文化编年三文化辨析四文化谱系五交流与融合六余论辽东半岛南端指西起渤海东海岸、东至长海县的海洋岛、东北至丹东,南起黄渤海交界处的旅顺老铁山,北至瓦房店、普兰店、庄河与营口、鞍山交界的千山山脉一线以南。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可以追溯至1949年以前对老铁山积石冢、文家屯、四平山积石冢等的调查研究。1949年以后,发现了一系列相关遗存。具有编年意义的发掘是在1978  相似文献   

14.
“陈三五娘戏”历史最长,自有潮剧就有了它;也可以说是先有了它然后才有潮剧。 “陈三五娘戏”版本发现最早的是现藏于日本千叶书屋、刻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6)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至笔者写这篇拙作时已长达437年之久。其次为现藏于英国牛  相似文献   

15.
<正>义务戏始于清末,随着近代社会变迁而不断发展。民初,义务戏演出的频次增多、类型多样化,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助善方式,并在京、津、沪等城市表现较为突出。分析义务戏的属性,挖掘其内涵与特征,对于深化研究义务戏在近代的嬗变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一慈善公益性慈善公益性是义务戏的本质属性。相对于传统戏曲演出方式即主要以牟利为旨趣的堂会戏与营业戏,义务戏则以慈善公益为意旨。它将传统的戏曲演艺与现代慈善公益相结合,做到了"以娱乐之集合,为慈善之援助"(《请看空前  相似文献   

16.
张志炎 《神州》2011,(12):178-178
“一身之戏在于脸.脸上之戏在于眼”。在表演中,眼睛是刻划人物.表达思想感的重要器官。演员在展示其高超技艺和美妙身段动作的同时,要“手眼通心”“心到、手到、眼到”眼不到动作就是机械的组合,没有神韵,没有美感。只有眼到,才能表达出人物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只有眼到,才能使“唱、  相似文献   

17.
庐剧     
<正>庐剧,是安徽地方剧种,旧称"倒七戏",稻季戏,俗称小倒戏、小戏。因其主要流行地区在古庐州府治内,故1955年7月1日更名为庐剧。庐剧的形成,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它是在大别山一带的山歌、合肥门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了锣鼓书(门歌)、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曲调清新朴实,优美动听,很受当地群  相似文献   

18.
巡回演出《二度梅》 1957年,我们剧团决定去南京、上海等地巡回演出。我带什么戏呢?除了《宇宙锋》《柜中缘》这些已经较成熟的剧目外,还有什么新戏呢?有人劝我与其匆匆忙忙赶排新戏.不如加工提高老戏,既讨好又省力。我没有接受这善意的劝告,却执意要排一出新戏。我想,对老戏的加工提高随时随地都要进行,而只有不断排演新戏,才能展开新的思维和想象,创造新的形象,出现新的技巧。当然,排演新戏是艰苦些,但乐也在其中。没有艰苦也就没有乐趣,创造本身就是最大的乐趣。  相似文献   

19.
先骗自己.再骗百姓.轰轰烈烈耗民财.认认真真唱假戏。这样的皇帝.岂止是愚民大师.简直就是恶魔在世!  相似文献   

20.
海城喇叭戏     
《文史月刊》2014,(6):F0002-F0002
<正>海城喇叭戏广泛流传于辽宁省海城一带的汉族地方小戏剧种。早期的民间艺人,因受条件的限制,仅头戴一顶圆毡帽,身穿大布衫,系腰带以扮演戏中各种人物,因此又称"大布衫子"戏。由于它的主要伴奏乐器是唢呐,唢呐在当地俗名"喇叭",故称"喇叭戏"。海城喇叭戏,以当地汉族民歌为基础,吸取江西弋阳腔、山东柳腔等外来声腔,兼收并蓄,形成了诸腔杂陈的民间喇叭戏声腔体系。音乐曲调欢快优美,清新流畅,跌宕起伏,火爆高亢,节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