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根据笔者实地考察,东南亚至少有15个郑和寺庙和近30个有关郑和的传说。它们反映了早期南洋中国移民的生活状况、他们与当地妇女的通婚、华侨宗教信仰的特点以及华侨华人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重要的桥梁作用。东南亚华人纪念郑和活动的特点是“四个结合”,即将纪念郑和与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吸收定居国文化相结合,与宣扬祖籍国和定居国的友好关系相结合,与发扬华人创业精神相结合以及与争取华族正当权益、促进族群和睦、繁荣当地经济相结合。虽然郑和在东南亚影响很大,但海外对郑和的了解仍十分有限,因此,在海外全面、深入地介绍郑和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
明代初年的郑和七次下西洋,不但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而且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规模的对外“开放”,其结果是中国与亚非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各国之间的一次经济化大交流。所以郑和下西洋对整个东南亚地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东南亚是郑和下西洋的必经之地,也是郑和积极贯彻明朝睦邻安邻政策最为成功的地区。郑和的到来处处受到热烈的欢迎,“天书到处多欢声,蛮魁酋长争相迎,因为他给东南亚带来的是友谊、和平与安宁。至今在东南亚仍可以看到和听到郑和留下的许多历史遗迹、历史佳话和动人传说。世世代代的东南亚人民一直在怀念和歌颂郑和的伟大历史功绩,他可以说是开创中国一东南亚善邻安邻关系的历史功臣。我们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评析郑和下西洋整个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4.
明初厉行海禁,片板不许下海。与海禁政策相对应的是由官方控制的以“朝贡”形式进行的朝贡贸易。自古以来,“朝贡”一词包含有外交和贸易两种含义。国家同外部世界的关系,一切都通过朝贡的形式表现出来。从官方角度来说,朝贡体系下的朝贡贸易是唯一可行的外贸形式。有学将海禁政策与朝贡贸易制度比作“明朝对外政策的两大支柱”。虽然朝廷厉行海禁,但东南沿海人民历来以海为田,加上历史上早已形成的联系,仍有为数不少的人流寓海外。这些聚集在东南亚的早期华侨身处严厉的海禁政策和生存需要的两难境地,他们积极地寻找着因应策略。  相似文献   

5.
本题目,至少涉及如下几个相互关联的命题:第一,如何客观定位郑和下西洋历史地位和意义?第二,联系中国一东南亚关系互动这一专门视角,郑和下西洋对其历史发展及当今现实,到底有何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郑和研究》2003,(2):36-36
自从明永乐三年(1405)六月朝廷派郑和通使西洋(明朝时将婆罗洲以西海域称为西洋)以后,太仓就和郑和下西洋这一盛事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7.
郑和下西洋     
站在斯里兰卡最南端栋风帆越来越近,势不可挡。在火色风帆的下方,出现了一座庞大的““城市““,一座景德勤海角嶙峋的岩后上,第一眼望见的明朝舰队,像是地平线上一片巨大的阴影。阴影渐渐升高,化成如漫天云海一般饱满的风帆,在热带骄阳的沉浸下耀眼如火。古未有的水上浮城,栋德壳海角上站着的官员、士兵、农民看见眼前展开的情景,无不大惊失色。在印度洋上绵延数里,以无上威严浩荡逼近的,正是大明正使太监郑和统领的皇家大舰队。  相似文献   

8.
郑和下西洋航海活动对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费信《星槎胜览》记载,当时各国统治者纷纷遣使“执圭捧帛而来朝,梯山航海而进贡”,不仅促进了中外官方和民间海洋贸易,也大大提高了中国侨民在侨居国的地位,使散居海外为数众多的华侨,与祖国紧密地连在一起。从此,海外华侨在政治上有了靠山,有了后盾。在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使海外华侨不仅免遭外国的凌辱、屠杀,而且得以顺利重建家园。尤其当时曾有一部分随郑和下西洋的人留居东南亚,如文莱、爪哇等地,就有不少广东、福建人留居,成为华侨。他们所带去的中国文化,包括语言文字、音乐美术、文学艺术、生活习俗、生产技能、商业贸易等对侨居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郑和下西洋葡萄牙史料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以葡萄牙史料为基础,对英国业余历史学家孟席斯(Gavin Menzies)新近出版的《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1421-Tht Year China Discovered The World)一书中所引用的葡萄牙史料进行了有广泛献支持的系统剖析和点评,澄清了一些基本史实,论证孟席斯关于郑和早于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作建议以后的郑和研究应注重史料的发掘,包括对郑和船队经访的亚、非地区和欧洲的史料进行发掘。  相似文献   

10.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名的航海家。他从1405年(明永乐三年)到1433年(明宣德八年)的28年间,7次率领船队远航,到达东南亚、印度洋、红海、东非等区域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次是由27000余人、200多艘船只组成的庞大船队。在当时,其航海船舶数量技术之先进,  相似文献   

11.
12.
1405年至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在中国及世界航海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郑和下西洋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海洋的重视,加深了明朝与东南亚及非洲各国的经济与文化交流,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回首历史是令人沉重的,  相似文献   

13.
2005年5月16—20日,由中国侨联、致公党中央委员会主办,福州市人民政府、泉州市人民政府、福建省侨联、致公党福建省委员会承办的“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系列活动在福建举行。活动主题为“热爱和平、睦邻友好、合作发展”。主要活动内容包括:在长乐市举行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系列活动开幕式暨中国长乐郑和开洋节仪式;  相似文献   

14.
15.
公元1405年至1433年,郑和奉命率领庞大的船队,近三万官军、历时长达28年之久,成功地七下西洋。在人类航海史上,谱写了一首永远值得中华民族引以为自豪的壮丽海上史诗。  相似文献   

16.
17.
郑和下西洋的近三十年中,进行了大规模的海外商贸考察,为进一步开展对外贸易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郑和船队在下西洋时,对所经历国家进行商贸考察,内容包括当地的物产、货币使用情况、交易情况、交易风俗及方式、度量衡的换算等。这些商贸考察为我国后来与东南亚、南亚和阿拉伯地区进行商贸活动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及资料。  相似文献   

18.
一、明成祖对南方的武力干预和郑和下西洋西洋诸国和中国的关系在元朝垮台后发生了转折性变化,此时的印支半岛、马来群岛诸国以及中国西南边陲出现了一股独立于中国的倾向。部分原因是元朝北撤后留下的政治真空,而洪武皇帝消极的朝贡贸易体系和海禁政策又加速了这一趋势。许多国家在政治方面无需接受中国的认可,在对外贸易方面也无法在封闭的贡舶制度内打开坚硬的壁垒。  相似文献   

19.
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推动和平外交、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由中国侨联、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主办,全国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筹备工作领导小组支持的“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论坛”于2005年5月17日在福建省福州市西湖宾馆举行,论坛主题为:“热爱和平、睦邻友好、合作发展”。来自海外和全国各地从事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海外华侨华人嘉宾共300余人参加了论坛。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罗豪才出席了论坛开幕式,中国侨联主席林兆枢致开幕词。出席论坛的还有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相似文献   

20.
15世纪初,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利用当时所处的和平环境,充分利用海军的特殊功能,率领庞大船队和2万多名海军官兵,历时28年七下西洋,不仅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也为中华明的发扬光大傲出了杰出贡献。郑和利用海洋的通贡性,发挥海军的特殊功能所取得的伟大成功,对今天海军发挥和平时期的战略运用,有效地维护国家的海洋利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