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舆地纪胜》卷37 《扬州·碑记》:"《大观九域志》,刘彦序。"(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659页)其《校勘记》[一二七]云:"刘彦:《校勘记》卷八:‘张氏鉴云:《九域志》非专记扬州,疑有误,按宋刘彦惇曾著《扬州图经》,‘九域’疑‘扬州’之误。但言刘彦者,以‘惇’字系光宗讳耳。"按:此为误校。宋徽宗崇宁年间诏修全国地理总志《九域图志》,也称《九域志》。为保证其书顺利撰修,曾令各地先行修撰本地地志献于朝廷,时各地所修地志均称为《九域(图)志》。  相似文献   

2.
分纂和总纂这一对术语有两种含义。一种含义是指人,即志稿分纂者和总纂者。另一种含义是指志书写作中的两个环节。分纂在前,总纂在后。这里所谓分纂和总纂属后一种含义。当各部分志稿形成之后,志书编辑部就得把它们组合起来。一般说来,可把这种组合工作归纳为分纂和总纂两个环节。分纂是志稿的局部合成,是总纂的基础;总纂是志稿的整体合成,是分纂的延伸。  相似文献   

3.
志书编纂在拟订篇目、收集资料、编写资料长编或初稿之后,便进入分纂及总纂阶段。志稿的分纂及总纂至关重要,它决定着一部志书的成败、优劣。首轮修志,江苏的市、县志绝大多数是采用二级总纂法,即总纂者与分纂者自始至终联手合作,总纂从分志编纂之始即行介入及时指导,分纂在完成分志稿后亦继续协助总纂进行修改补充工作,直至志稿完全定稿为止。实践证明,  相似文献   

4.
《文物》1982年第11期发表的马非百先生的《关于秦国虎符之铸造年代》一文,提出"新郪符称‘王’,阳陵符称‘皇帝’,而杜符则称‘君’,这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很重要,它明明白白地反映了各符的铸造年代"。这是很有见地的。但马先生指出"秦代称‘君’者只有惠文君一人"以后,推算秦惠王"在更元称王前,凡十三年则皆称君。据此,则杜符之铸造年代,必在此十三年间"。这里有一年的误差。  相似文献   

5.
天津市志办主任郭凤歧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部新县志》(见《武清志评》一文中认为:“志书是‘官书’,没有领导主管,不靠行政手段推动,是修不起来的;志书是‘著述’,没有专家参与,不进行学术研究,是修不好的;志书是资料书,不动员社会力量,不依靠‘众手’,是编纂不成的。然而,要修  相似文献   

6.
自康熙六年(1667)陈开虞首次纂修以来,历经乾隆、嘉庆、同治、光绪间补修和续纂,共形成四种江宁府志:陈开虞纂修康熙《江宁府志》三十四卷,于成龙纂修康熙《江宁府志》四十卷,吕燕昭修、姚鼐纂嘉庆《新修江宁府志》五十六卷,蒋启勋及赵佑宸修、汪士铎纂同治《续纂江宁府志》十五卷卷首一卷。兹以康熙两志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文物》1955,(12)
第二第二次國內革命战爭時期的中央工農民主政府所在地——瑞金縣葉坪鄉的革命遺跡‘博生堡’、‘公略亭’和‘紅軍烈士紀念亭’已經修復一新。十月三十日,当地人民举行了隆重的完工典礼,前往瞻仰的人絡  相似文献   

8.
蒋师辙(1847-1904),字绍由,一字少颖,号遁庵,亦号颍香,清上元人。光绪十六年(1890)中顺天乡试副榜。师辙博览群书,究心经济。十八年,台湾巡抚邵友濂闻其才,延主章奏,二月自津门东渡,三月二十日抵台。适台南试士,即委以襄校之任。四月邵友濂筹修通志,应聘为总纂。二十四年任安徽知州。二十五年署寿州,二十六年移凤阳,二十八年调桐城,二十九年授无为州知州,所至有政声。先后与纂多部志书。《(光绪)临朐县志》16卷卷首1卷,知县姚延福修,蒋师辙主纂,约同乡邓嘉缉分纂,光绪十年刻本。《江苏水利全案图说》1卷,李庆云修,蒋师辙纂,总括江苏水利,绘图28幅,采用新法绘制,开方计里,展卷了然。每幅图附以说,出自蒋氏之手。《续修四库提要》称:所作图说,“笔简古而详明,盖非俗吏所能办也”。  相似文献   

9.
目前对第二轮修志有两种理解:是“修‘续志”’还是“‘续’修志”。从“‘修’续志”的含义看主要包括续、补、纠、创四方面:一、续就是续记前志断限后的史事;二、补就是补前志所当有而实缺了的内容;三、纠就是纠前志之谬;四、创就是在前志基础上的创新。…续’修志”的理解则认为是继续修订志书、融汇前志,修成新的通志。作为理论探讨或是实践摸索,需要在修志过程中不断总结、丰富。  相似文献   

10.
《齐鲁学刊》1986年第3期李蕴华《中共“二大”没有提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一文,认为:一、“中共‘二大’尚未明确认识中国革命应该‘分两步走’,谈不上已经有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而且“还可能发展成为‘二次革命论’的错误思想”。二,“中共‘二大’制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思想形成的起点,但不是也不可能是科学的“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完整思  相似文献   

11.
有清一代稽古右文,崇儒重道。用是,海内从风,人文炳蔚,彬彬然称极盛焉。康熙朝,诏举博学鸿儒。开馆修《明史》。纂诸经解。辑《古今图书集成》。御撰《律吕正义》、《历象考成》、《数理精蕴》等鸿编钜  相似文献   

12.
《宿迁市宿豫区志》(以下简称《宿豫志》)编修,由于此地行政区划和地名多次变动,续修无从接起,二轮修志为创修。这项工作于2006年8月启动,分三步实施。第一步,2007年向各行各业各单位征集1991~2006年入志资料。第二步,2008~2009年在补充征集资料的同时,由我办聘请的专职修志人员,进行志稿撰写和分纂,目前已完成47卷266章400多万字的分纂工作量。第三,2010年转入总纂审稿、修改完善阶段。  相似文献   

13.
《洪武杭州府志》是明代杭州的第一部府志,也是继宋临安三志之后又一部重要的杭州方志。作者是当时颇负文名的徐一夔。惜不久这部府志就散佚了。明嘉靖间,田汝成撰《西湖游览志》,谈及是书,但称“今不传”;明王圻纂《续文献通考》、清官修《明史》,均未著录此志。明夏时正作《成化杭州府志序》,虽提到“郡有旧志,洪武中郡学教授徐一夔所修,”但于该书的卷数、体例均无考。至于该志纂人徐一夔的事迹,《明史》本  相似文献   

14.
明新乐王朱载玺,字信父,号诚轩。宪宗成化帝曾孙,袭青州衡藩郡王,系有明一代诸王中颇具文名者。中华书局点校本《明史》卷一一九《诸王传四》载:“新乐王载玺,……博雅善文辞,索诸藩所纂述,得敷十种,梓而行之。又撰《洪武圣政颂》、《皇明政要》诸书,多可传者。”对於新乐王名字,卷一一八有校勘记云“玺,原作‘玺’,据本书卷一。  相似文献   

15.
色达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北部,县府驻地色塘,距州府康定444公里,离省会成都810公里。色达,藏语译意为“金马”,因历史上曾在色塘坝发现一奔马形天然黄金而得名。色达长期为部落制,历代中央集权均未设治,由部落世袭头人统治,古称“化外之域”。藏语称境内部落集团为“瓦修·色达”,是我国藏区历史上最著名的部落集团之一。“瓦修”是色达草原诸部落的核心和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部落联盟的最高统治者。色达的传说据民间广为流传的“瓦修·色达’部落族谱记载:“瓦修’部族的先祖系古藏族六大姓氏之一的‘东”氏,居住在青海…  相似文献   

16.
《江苏地方志》2005年第一期“方志论坛”刊载的《新编江苏县志‘自然灾害录’纠误》一文称:“《洪泽县志》自然灾害’记1983年地震灾害时说:‘山东荷泽发生5.9级地震。’(119页)‘荷泽’应作‘菏泽’,此说有误。”此为误判,理由有二。  相似文献   

17.
最近‘文物參考資料’的讀者對‘史前’這名詞提出意見,因此有人就問:‘史前’這個名詞是否還可以用?使用‘史前’兩個字是否代表反動思想?‘文參’的編者囑我就這個問題,作一點解釋。我现在就我個人的意見,簡單地寫出來,提供讀者參考指正。 (1)我們首先應當肯定的一件事是:我們看到‘史前’兩個字,立刻就使我們意味着,资產階級的‘種族主義者’的誣衊人類的反動言論。在很早以前,馬克思和恩格斯就指出了當時的德國歷史  相似文献   

18.
清代著名方志学家章学诚曾经说过:“志乃史体.原属天下公物,非一家墓志寿文,可以漫为浮誉.悦人耳目者。”章氏强调“史德”,尤其强调史德的核心——公心。他一生独修或参修不少县志、府志、州志.乃至于一省的通志,总结其实践经验,即在于:“从不因心术不正而欺饰、浮文、夸誉。”‘生平惟此‘不欺’二字,差可信于师友间也。”  相似文献   

19.
杜集宋本從編次上可分爲分體本(按體裁)、編年本(按時間)與分類本(按内容)三種系統。今存杜集的祖本王洙本是分體本,但王洙本的源頭是大致按時間順序編纂的唐代"舊蜀本"。此後宋代杜集編纂一方面以王洙分體本爲祖本,另一方面又順應杜詩"詩史"性質,將分體本重新編纂爲編年形態,這就形成了"唐人‘以時爲序’之本——宋人分體本——宋人編年本"的否定與否定之否定。這種編次矛盾達到一定程度後形成調和,出現以分體本爲框架、又對每首詩加以"題下繫年"的《黄氏補千家集注杜工部詩史》。"體例甚奇"的"海内孤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詩集》實際上正是以《黄氏補千家集注杜工部詩史》爲底本,既保留每詩"題下繫年",又進一步以"體下再分體"方式編纂而成,成爲宋代杜集分體、編年調和的最終、也是最典型的文本形態。研究杜集,相對於宏觀的"卷帙分合"與微觀的"異文校勘"兩個層次,中觀層次的"篇目編次"研究具有合法性、合目的性與便於操作三點優勢。這對唐人别集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方法論意義。  相似文献   

20.
一、‘哥老’之本義及其前期之被音演為‘嘓?谔接懜缋蠒鹪粗?我們先要搞清‘哥老’一名之含義及其由來,清人朱克敬在‘瞑齋二識’中曾肯定而明白地指出:‘哥老會始於蜀中,蜀中呼弟曰老,哥老,猶言哥第也。’說明‘哥老’是西川的方言,我們只要對照一下哥老會之又名為‘哥弟會’,便知其確切不移,清史稿亦謂:‘哥老會者起四川,異姓相約爲昆弟,同禍福,結盟立會?痆註一] 足證哥老會之本義就是兄弟會驗椤缋稀撬拇ǖ姆窖?非外地人所能了解,所以當這一組織被當地满清官吏發現之初,在奏疏上便被音譯為‘咽??後來以誤傅誤,積重難返,‘咽?c哥老會遂被人為地分而為二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