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清末,咸丰朝是个短命的王朝。它存在的十一年,几乎与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英法联军侵华之役相始终。可以说,咸丰朝始终处在危机四伏,险象环生和风雨飘摇之中。其间连续出现的三次财政危机,使咸丰朝其去覆亡,更是间不容发。但是咸丰朝竟出入意外地一次次地逃过险关,避免了覆灭的命运。其中的“奥秘”何在?很值得探究。这对太平天国兴亡史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局的认识,都会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2.
有清一代纸币的发行,惟顺治与咸丰两次而已。顺治八年(1651年)因“经费未定,用度浩繁,”“始造钞一十二万八千七十二贯有奇,自后岁以为额,至十八年即行停止”。鉴于此次发行宝钞失败的教训,以后诸帝每每以“前代行用钞法,其弊百端,小民趋利若鹜,楮币较之金钱,尤属作伪,必致讼狱繁兴,丽法者众。殊非利用便民之道”为由,申饬主张推行钞法者为妄言乱政。直到咸丰年  相似文献   

3.
咸丰朝户部钞票舞弊案是晚清史上的一大要案,但迄今尚缺乏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本文以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档案史料为主.以官方记载和私人笔记、日记作为补充,拟对产部钞票舞弊案的案情及处理过程.作一较为详细的论述,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咸丰继位以来.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贼忠”、水患交相叠来,需款孔殷,而库款括据,岁入奇缺,各省欠款甚巨,久催不至。无奈之下,咸丰布接受了群臣关于鼓铸大钱、推行钞法的建议,于咸丰三年三月旨准鼓待大钱,五月同意推行钞法。清承明制,以制钱与银两共行的货币制度贯穿始终。因此.咸…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清朝咸丰年间,是我国传统的银钱并行货币制度发生重大变化和转折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其币制变动之激烈、频繁和无序,为历朝货币史所罕见。与此同时,金融危机伴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影响波及全国,由此引发了金融和货币流通领域以及市场物价的多米诺  相似文献   

5.
晚清财政与咸丰朝通货膨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财政到嘉、道年间已因多年来收支失衡,形致拮据。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战费支出浩大;战败后,英国侵略者借机敲榨巨额赔款,加重了清政府财政困难。1851年太平军起义,14年间,内战蔓延18个省区,大半个中国早已无法征收各种赋税,而内战战费、军饷等支出,频年浩增。到1853年4月,正当内战进入激烈阶段之时,户部无力筹集军饷,政府财政陷入严重危机。清政府决定实行通货膨胀政策。咸丰令户部发行官票、宝钞,嗣又令户、工两部鼓铸铜、铁大钱,造成恶性通货膨胀后果。从而物价猛涨,商品市场物资严重缺乏。铜、铁大钱和官票、宝钞在流通中遭人民强烈抵制;人民生计异常困难,社会秩序剧烈动荡。延至1862年底,迫于形势,清政府不得不宣布“停收票钞”  相似文献   

6.
咸丰三年(1853年),为了筹措镇压太平天国的军费,清政府在铸发大钱的同时,还印发了大量官票、宝钞,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7.
在太平天国战争的打击下,清廷国库极度空虚,传统的酌拨军费制度难以运行,咸丰帝被迫谕令统兵大臣、战区督抚不要依赖户部,而应与其他省份直接协商拨解军费。这一军费咨商协解新谕令很快促成了"联省合筹"军饷计划的运行,前期的江南大营、曾江阵营、庐州大营等,积极筹划联省供饷;后期的长江五省合筹共剿计划也费心筹划。然而,受安全利益、人脉交谊、省区财源等因素的影响,这类联省合筹计划或微有成效,或仅限于筹议。它反映了战时环境下,军饷筹解新制与据册酌拨旧规混合并存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晚清以来货币制度发生剧烈更替。咸丰四年为缓解京师“铜匮”与“钱荒”,清廷“反经复古”而筹行铁钱。伴随此一新货币符号的产生,铁钱鼓铸、流通与清朝货币政策不断形成互动。尤其是在钱文反复壅滞的应对过程中,清朝从铸币投放、立法布令、引导疏销等方面救济币制。但随着货币秩序的整体紊乱,铁钱日渐贬值,以铁钱局与户部为代表的决策部门围绕铁钱减铸、存废等产生意见分歧,“立一法即增一弊”的政策纷更使商民无所适从,铁钱最终成为弃物。京师铁钱的嬗变轨迹映射出咸丰朝圜法改革的试错、容错与纠错过程,揭示了清政府在财政压力下的政策取舍与行为逻辑。  相似文献   

9.
祁寯藻是晚清道咸时期重要的大臣之一,在咸丰朝主管户部事务,为缓解财政危机,致力于盐政改革与实践。祁寯藻多次参与处理盐政人事问题,试图整顿盐政系统,为其推进盐政改革打下了基础。为缓解财政压力,祁寯藻大力推进盐政改革,推行留商改票、捐免充商、官运官销等改革措施,增加了盐课。祁寯藻有浓厚的民本思想,在盐政改革中试图便民利商,保证盐价稳定,减免灾贫地区盐课。祁寯藻改革盐务措施得到咸丰帝支持,短时间内取得预期效果,一定程度上改良了盐政,缓解了清廷的财政危机。  相似文献   

10.
咸丰初始,因滇铜采运受阻,铸钱缺铜。克勤郡王庆惠在安定门造办处发现旧存制料,请立新钱局,上谕“不准”,遂在大钱上加星月以资区别。笔者在1998年第3期《中国钱币》上曾发表《克勤郡王铸钱初考》,详述此事。近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史档案中查见咸丰元年十月二十二日詹事府少詹事朱兰“刻玉为币,以裕国币,而济民用”的奏折(附图)。兹浅说如下。  相似文献   

11.
明清自嘉靖以下,道光以上,十二个朝代的钱币书法,字体呆板、粗劣,毫无书法艺术的气息。至咸丰三年鼓铸大钱,书风才有变化。  相似文献   

12.
正清代户部银库负责收储各省在留支与协济之外解交户部的余剩银两,在康熙中叶至道光季年之前,其库存一项长期保持在一千多万两至八千余万两之间,成为全国财政储备金的主体部分,在整体财政运作与经费调度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1)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清廷很快陷入入不敷出、库储殆尽的绝境。由于战争期间各省例行呈报的收支报销册籍或者焚于战火,或者展限,未有呈报户部者甚多,但户部银库的黄册造销并未有间断,因而在关于咸丰时  相似文献   

13.
何桂清与咸丰帝的对外政策之争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桂清与咸丰帝的对外政策之争主要发生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这一时期清廷对外政策开始发生重大变化,战前,它虽然被迫对外五口通商,但是在对外观念和政策上并没发生显著变化。战后,清廷被迫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同时在对外观念和政策上发生了明显变化:在观念上,由对列强的蔑视转为畏惧,对外政策上由抵制列强、单独镇压太平天国转为向列强妥协、开始“借师助剿”。  相似文献   

14.
正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改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而加剧了清王朝的社会矛盾和危机。特别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导致列强凭借其及"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取得的特权,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对华进行侵略。清王朝腐败无能、横行暴政、增加赋税、压榨百姓,在国库空虚、财征枯竭的情况下,铸造  相似文献   

15.
评甲午战争前清政府的对朝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认为,甲午战争前,清政府执行了一条错误的对朝政策,从而加剧了其背清自立的离心倾向。由于中朝生隙,联盟解体,最终导致了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一清政府对朝鲜内部事务的干预,是从1882年“壬午兵变”之后开始的。在此之前,中朝两国一直遵循历史上形成的宗藩关系,友善交往。1875年9月“江华岛事件”发生,日本在兴师朝鲜的同时,又派特命全权公使森有礼  相似文献   

16.
论西汉的内朝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汉内朝的出现是皇帝专制发展的产物。具备内朝官资格的官员大致有将军、大司马、领尚书事、光禄勋、司隶校尉、大夫、博‘、给事中、诸吏、诸曹、侍中、散骑、等等,而他们自身与内朝的关系也是复杂多样的。  相似文献   

17.
“从十六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初叶,就是从嘉靖到万历年间,是中国历史上资本主义萌芽最显著的阶段。”①具有数百年瓷业史的江西景德镇,同样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一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明万历年间的烧造状况,是集永乐、宣德、成化、弘治朝瓷业发展之大成,突飞猛进,开辟了国内外的广阔市场,呈现出晚明瓷业史上空前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唐代宗朝翰林学士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研究唐代学已有多年,除了对作家进行专题论述外,很想以社会与化作为总体背景,来研究唐代士人(也就是那一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并努力重现当时部分的时代风貌和社会习俗。因此在八十年代初,我就着手於唐代科举的研究,想以科举作为中介环节,把它与学沟通起来,来进一步研究唐代学是在怎样的一种具体环境中进行的,以及它们在整个社会习俗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这就是我於]984年写成、1986年於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唐代科举与学》一书的写作意图与主要内容。我在《唐代科举与学》的序言中曾提及,从探讨当时  相似文献   

19.
20.
洪仁辉事件与乾隆的限关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代中外关系史上,洪仁辉事件与乾隆帝限关政策的强化有着直接的联系,研究乾隆二十四年的洪仁辉事件,有利于我们完整地掌握乾隆限关政策产生、发展、定形的全过程。本文拟就中外档案及有关书籍所见,叙述洪仁辉事件与乾隆限关政策的内在联系,以促进该专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