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孩子身上的很多毛病及心理障碍,往往和他小时候缺少伙伴有关。父母再有办法,也不可能把孩子放在一个很纯的真空般的环境里。一个你认为浑身都是缺点的孩子,他身上可能有难能可贵的优点。帮助孩子的同伴改正缺点,可以帮助自家的孩子建立是(?)观,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能力。孩子变好变坏的关键并不在孩子所交的朋友身上,而在于孩子自身是否有明确的是非观念。  相似文献   

2.
听说有人为了美容、美体而毁害了容颜,甚至损害了健康。这不禁让人想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渔夫打捞上一粒晶莹圆润的珍珠, 他发现珍珠上有个黑点,于是不停地剥珍珠,最后,黑点没有了,珍珠也没有了。既然黑点是这颗珍珠与生俱来的东西,那么,为什么要去掉它呢?去掉了黑点,这颗珍珠还是原来的珍珠吗?可见,坚守自我,发展自我才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郭翠 《神州》2012,(9):389-389
教师,应该应用赏识的目光看待所教的学生,园为他们同样也是自己的孩子。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花费精力,找到他们的优点,不断给予肯定。正所谓“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有个学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有时还闹课堂。为了保证其他孩子能正常学习知识不受其影响,我找他谈心。每次都避开其他孩子与他单独谈话,这首先给他留了面子,谈起来十分顺畅,用婉转的语言指出他的不足,希望他尽早改正。  相似文献   

4.
爱的伤害     
有一个孩子,他的母亲特别爱他,生怕他受到任何委屈,对他无比溺爱。只要孩子有什么要求,这位母亲都会为孩子办到。孩子要吃糖,就是半夜,她也会出去为孩子买回来;孩子随口说声要钱,她就会给孩子;孩子十天半月就要一套新衣服,她也会满足孩子;孩子说她做的菜不好吃,让她重做,她就会去重做。孩子的要求除了要太阳月亮星星她办不到以外,其余的都会竭尽全力地去办到。孩子的父亲看不过去,就对孩子的母亲说,你别这样对待孩子,他要什么你都满足,他要你的命你也满足他?母亲说,孩子怎么可能会要我的命呢?你是不是看到我爱孩子,对孩子好,没关心到你,你就…  相似文献   

5.
多角度善待孩子在美国,对教师的行为规范提出很多要求,其中一条是:如果一位教师不能成为成年人的典范,或者是不能爱护幼儿园的设施,那他就不是合格的教师。在国外,一进幼儿园,就可看到很多东西都是从儿童的角度来考虑的,幼儿园里很多画都挂得比较低,它可能是孩子进幼儿园时最先看到的东西。幼儿园里的鞋架、玩具架等,都适合孩子,所以孩子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另外,幼儿园环境的设置,时间的安排,都是以孩子为中心的。孩子有自主权孩子在幼儿园每天的活动,有具体的时间安排孩子愿意进行什么活动(有时包括具体的活动时间很多都是由孩子自己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前几天,我去参加女儿的家长会。主持的女生说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有人说,一个家长在一秒钟内如果能说出孩子的三个优点,那么他是优秀的家长;如果能说出孩子的一个优点,那么他是称职的家长;如果一个优点也说不出,那么就是不合格的家长。扪心自问,在一秒钟之内我怎么也说  相似文献   

7.
<正>世界上没有相同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世界上也没有只有缺点没有优点的孩子。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即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因为闪光点是孩子自信的来源,找到闪光点就是找到孩子的自信。  相似文献   

8.
一、帮助孩子设立一条底线许多家长似乎无法面对孩子的任性、顽皮。有的家长出于"爱"心,听之任之地任凭孩子"闹翻天",哪怕做了很出格的事情也只是一笑了之。更有甚者,明明孩子做了错事,家长反而拿着孩子的"错误"当优点,大力渲染,极力让孩子模仿。也有的家长看到孩子没有按照自己的意  相似文献   

9.
曾经有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去参观安徒生的故居。这位父亲是一名水手,经常来往于世界各大港口。现在,他就带着自己的儿子来到了丹麦。在简陋的安徒生故居里,孩子对眼前看到的东西产生了疑问。这哪里是安徒生笔下那个色彩斑斓、富丽堂皇的童话世界呢?孩子带着疑惑问父亲:“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平静地回答说:“不。安徒生只是一个鞋匠的儿子,他小时候就是生活在这间小阁楼里。”后来,父亲又有机会带儿子去参观画家梵高的故居。梵高是印象画派的大师,举世知名,他的画作曾经创下了艺术品拍卖会上的天价。看到故居里那张破旧的小木床还…  相似文献   

10.
九月很好     
正快中秋了,阳历是九月。孩子的自然课本,要做九月天象的观察,特别是要观察记录月亮,从八月初记录到中秋节。每天夜里吃过晚饭,孩子就站在阳台等待月亮出来,有时甚至跑到黑暗的天台,仰天巡视,然后会看到他垂头丧气地进屋,说:"月亮还是没有出来。"我看到孩子写在习作上,几天都是这样的句子:"云层太厚,天空灰暗,月亮没有出来,无法观察。"最近这几天,连续几个台风来袭,月亮更连影子都没有,孩子很不开心,他说:"爸爸,这  相似文献   

11.
刊中人     
《南方人物周刊》2008,(18):10-10
沮丧的"正义卫士"2003年,美军中士克里斯托弗被派到伊拉克,在那里他是吸引伊拉克反美武装的"诱饵"。他经常故意大摇大摆地在巴格达的危险街道走来走去,以便将反美武装引诱到美军的包围圈里。7个月后,他发现自己非常沮丧。有次他冲进一间被怀疑窝藏有恐怖分子的房子,却只看到几个孩子和一  相似文献   

12.
在与家长的交谈中,常能听到这样的抱怨:我这孩子太任性,越来越难管,看到别人有什么就想要什么。你看,这么冷的天,还要穿裙子,不给穿就赖着不肯起床。这孩子天天要买玩具,简直拿他没办法。  相似文献   

13.
英国男人Robert Bradford绝对不能用“面目可亲”4个字来形容,事实上,他是个看起来凶巴巴的秃头大叔:两只眼睛大小不一,白胡子包围的嘴角吝于挤出一丝笑容,就算是最顽劣的孩子,初次看到他也难免被他的尊荣吓着。  相似文献   

14.
儿子从小体弱多病, 因此被全家精心呵护着,成为一个懂事、听话、温顺的“乖”孩子,性格也由此变得内向、遇事不敢争先。特别是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大方、活泼,有的在绘画上有特长,有的弹得一手好琴,小小年纪就考过了钢琴八级……我们心里着急,想通过培养儿子的特长来提高他的自信心,可儿子不感兴趣,怎么办呢?看来只有从日常生活入手,注意抓住一些机会鼓励他多参与其中。平时节假日,我们喜欢出去游玩,每看到优美的风景,总是要拿出照相机摄影留念。每当此时,儿子总是不愿意当风景的主角,而抢着帮我们拍照。这时,他爸爸也就不失时机地教他:这是快门,那是取景框……一开始儿子学拍照时掌握不住要领,把我们拍得不是头顶着天,就  相似文献   

15.
三毛4岁了,是个特别喜欢探究的孩子,总有问不完的问题。比如,3岁的时候,他问我:“为什么地球上有人?为什么有这么多人?”3岁半的时候他会问:“为什么我只能看到我的身体,看不到我的脸?为什么我只能看到我身体的前面,看不到我的背?”……近期他关心的问题是:“为什么人长大了要结婚?为什么非要长大了才结婚?”他的问题五花八门,有的我能回答,有的真是超出了我的想象和知识范围。尽管我屡次被他问倒,但我还是很高兴。因为好奇是科学的源泉,保持一颗好奇心很重要。所以,不管是查书还是上网,我都尽量给他一个科学的解释。有一次,我们讲到地球上…  相似文献   

16.
Q:我的孩子最近总喜欢说一些脏话,我想可能是在幼儿园跟别的小朋友学的,我应该怎么办?A:不少家长发现孩子说脏话时,往往会做出强烈“的禁止”反应“:你说什么?这么难听的话,怎么说得出口?“”再说就不让你看动画片!“”再说就打你……”但结果往往并不见效,有时孩子还会愈说愈来劲,弄得家长气急败坏。实际上,孩子并不完全理解“脏话”的含义,但孩子看到家长发火的样子很夸张,他觉得很好玩,好像他拥有了“发动”情绪的一种秘密武器,只要他想逗乐,他说句脏话,让你发火,看你笑话。要纠正孩子说脏话的不良行为,可以试试以下方法:要冷静分析孩子…  相似文献   

17.
宾蒂·厄文是个天性胆小的女孩,并非具有特异功能,当她第一眼看到动物的时候,一样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害怕,但是他的父亲却告诉她:"不要害怕,孩子,如果你和你的朋友见面,你会害怕吗?而动物就是你的朋友。"  相似文献   

18.
正尊敬的各位老师、家长们,你们好!我非常感谢学校老师给予我这么好的一个机会,能让我站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孩子的成长教育,我感到十分荣幸。我们在座的每个人,因为我们的孩子而走到了一起,共同已经走过了近四个年头。在这些日子里,我们教育自己的孩子,同时也关注着别的孩子的成长,我们看到了自己孩子的优点,也注意到了别的孩子的长处,我们发现了自己孩子的不足,也察觉了别的孩子的问题。所以,我要说每位家长  相似文献   

19.
朱时茂做父亲较晚,在此之前,他看到很多朋友对孩子娇宠有加,还能对他们一、二、三、四头头是道地列出诸多惯孩子的不好,然而,当轮到他当爸爸时,他发现自己比别人更甚。  相似文献   

20.
所谓“反比”,即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以他们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为例与之比较达到激发孩子上进的目的。应该说,适量地运用反比亦不是不可。但如果用得过量,就很可能产生副作用。因为事实上“过量”是普遍存在的,所以应引起警觉。有些家长在传媒上看到同龄孩子的优秀事迹,特别是介绍他们丰富的知识和杰出的才华时,往往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看,他是你的同龄人,可他已经这么好了,而你呢,找着你连他的一半都没有。”或者这样说:“你瞧,人家的条件那么差,可学习这样好,你呢.正好相反,条件不知道要比他好多少,可学习却一团糟,不知道你在干什么?“话语中,充满着埋怨和责备。应该说“反比”的出发点是好的,目的是让孩子向榜样学习、看齐,但通常效果却不理想。因为这一“比”往往使孩子失去信心,进而产生逆反心理,“像他这样的有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