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湾文化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同根同源,也是至今两岸人民亲和往来的桥梁和纽带。随着海峡两岸往来的不断频乃,文化交流也不断增多起来,2007年6月在全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在福建省文化厅、文物局的支持下,由福建省考古博物馆学会、晋江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台湾中华花艺文教基金会协办:由晋江市博物馆与台湾收藏家陈中皇先生、王薰瑜女士联合承办的首展《闽台文物交流展》,在晋江市博物馆举办。  相似文献   

2.
台湾文化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同根同源,也是至今两岸人民亲和往来的桥梁和纽带。随着海峡两岸往来的不断频乃,文化交流也不断增多起来,2007年6月在全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在福建省文化厅、文物局的支持下,由福建省考古博物馆学会、晋江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台湾中华花艺文教基金会协办:由晋江市博物馆与台湾收藏家陈中皇先生、王薰瑜女士联合承办的首展《闽台文物交流展》,在晋江市博物馆举办。  相似文献   

3.
为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50周年,促进闽台成功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2012年9月14日,由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南平市社科联、南平市郑成功研究会共同承办的“郑成功闽北军政生涯与闽台成功文化交流”学术年会在闽北中心城市南平隆重举行。来自福建省、市各高等院校、民间社团和新闻、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八十余人参加了这一大会。会议共收到相关论文18篇,散文、诗词、民间故事等作品近十篇,书法作品两幅,就郑成功与延平(今南平)、郑成功与闽台文化交流、郑成功与延平条陈、延平条陈与郑成功收复台湾、郑成功文化研究等相关问题阐述了各自见解,其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福建和台湾两省 ,隔海相望 ,史前时期两地就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种密切的关系是由于它们有着相同的地理地质条件 ,史前时期多次连为一体 ,以及远古人类通过陆桥频繁来往诸因素所决定的。而“东山陆桥”正是闽台之间早期人类往来和文化交流的主要原始通道。在台湾海峡滚滚波涛底下 ,存在着一条横亘海峡的浅滩 ,它发端于福建东南部的东山岛 ,经台湾海峡东南部和澎湖列岛 ,一直通往台湾的台南。 1 981年 4月在美国召开的全新世海平面变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上 ,福建师范大学林观德教授将这条浅滩称之为“东山陆桥”。这条浅滩之所以称为陆桥 ,…  相似文献   

5.
依据东山岛发现的306件石制品、东山海域发现的170件哺乳动物化石和“东山人”化石以及台湾海峡第四纪沉积物特征,结合分析台湾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旧石器和人类化石,从古生物、古人类、古文化、海平面变化诸方面阐述东山在闽台旧石器时代文化交流中的地位,认为漳州是古人类、哺乳动物迁徙台湾的出发地,东山是桥头堡,“东山陆桥”是连接大陆与台湾的纽带。  相似文献   

6.
文章根据馆藏文献,以时间为经、史事作纬,对闽台民间临水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文献—道光十九年《黄氏宗谱》进行研究考证,指出其错误,并给予纠正,服务海内外华人华侨寻根问祖、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7.
洪晓静 《神州》2014,(8):19-20
本文着重探究保生大帝在台传播的因缘,范围,及对今天闽台民间信仰文化交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3月16日,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以下简称福建省方志委)在泉州石狮市举行闽台方志万祥馆揭牌仪式暨闽台方志文化交流座谈会。此次活动在全国首开与民营企业合作共建方志文化服务平台的先河,也是福建省举办的首次有香港、台湾地区专家参加的方志文化交流座谈会。福建省方志委主任陈秋平在致辞中指出: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和文化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闽台一衣带水,两岸"五缘"流长,方志文化是两岸共同守望的精神家园和维系两岸同  相似文献   

9.
周恩来与中日民间外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长期从事与领导中日民间外交的实践活动中 ,周恩来提出了“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官民并举、以官带民”、“不忘老朋友、广交新朋友”等方针 ,使中日民间外交在经贸往来、人员互访、文化交流等多方面得以展开 ,最终促使中日官方外交关系的建立。此后 ,中日关系在民间和官方两个层次上同时进行 ,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0.
芗剧是具有浓郁闽南乡土气息的优秀民间艺术,与台湾歌仔戏是同根并蒂的姐妹花,是闽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情感纽带。然而,芗剧在当今社会受到飞速发展的科技、文化冲击,面临着生存及发展问题。必须通过:走进课堂、文物化、市场化、电视化、闽台文化交流等一系列方法与手段,使其艺术生命得到不断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贾建威 《文博》2010,(3):13-16
甘肃地理位置特殊,处于丝绸之路重要路段,是陆路对外贸易、文化交流的必经之路,这条东西方的交往之路,经过了长期多渠道、分阶段由间接到直接,由小规模到大范围的交流,由民间往来到官方往来的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遗留下大量重要的文化遗物,特别是史前时期闪烁着东西方文化最初接触火花的遗物,为我们研究东西交流和对外贸易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成为我国和西方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2.
唐晓 《福建史志》2012,(1):27-31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次年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辖。此后,闽台两地由于地缘、血缘的关系,经贸往来迅速发展,并出现两地经济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由福建省博物馆和东山县博物馆联合举办的《闽台史前文化关系展览》在东山县博物馆展出,半年来接待观众三万人次.深受海峡两岸同胞的欢迎.台湾省“宗教咨询委员会委员”李炳南教授看后说:“这个展览用事实证明闽台是一家人”并题词:“两岸历史文化本同根”.国务院文化部文物局黄景略教授为展览撰写了“闽台文化桥梁”的题词.  相似文献   

14.
唐天宝年间通往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中断,海外贸易成为唐朝与海外诸国进行商贸往来的主要渠道,中外经济交流重心逐渐向东南沿海转移,这种形势为福州与中原文化交流和海外贸易的大发展创造了空前有利的时机和条件,使福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城市和经济文化中心,并与广州、扬州并列为唐代三大贸易港口。  相似文献   

15.
陈萍 《福建史志》2008,(4):40-42
闽台两地、一水相连,语言相同,习俗相近,骨肉相亲。虽然一条海峡将台湾岛与祖国大陆隔开,但从文化层面上来讲,自古以来闽台就是同宗同祖、同根同源,存在不可分隔的源远流长的关系:三国时。孙权“为求取国家的利益,开疆拓土”、“觅取海外之发展,谋求贸之利”,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宜洲”,学者一般认为,夷洲即现在的台湾:元代福建泉州路在澎湖设巡检司;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统一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光绪十三年(1887年)台湾虽然改建行省。仍称福建台湾省。本文拟从闽台两地有关崇蛇习俗的角度探讨闽台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6.
远古时代,早期先民已在闽地活动。本文通过大量的考古资料,试图深入研究先秦以前古闽先民的生产生活与文化交流,填补与印证闽地先民的社会面貌、闽台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和独特的古闽文明。  相似文献   

17.
台湾与福建一衣带水,曾长期同属一个行政区划,地缘相近,血脉相连,两地人员往来十分密切。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翌年设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后改名嘉义)三县,雍正元年(1723年)增设彰化县和淡水厅(新竹)。在祖国统一的政治局面下,台湾文教事业全面发展。笔者查阅了乾隆《永春州志》(永春于雍正十二年由县升格为直隶州)、民国《永春县志》、同治黼建通茬窃、光绪《台湾通志》及众多永春族谱,查找到清代永春文人到台湾游历的大量记载,从一个方面证明了清代闽台两地频繁的文化交流。其情形主要可以分为游宦、游学和教书三种。  相似文献   

18.
福建人迁台历史始于闽越时期。宋元时,有不少中国大陆的汉人入台,明末至清中叶,更是数量大增。移民台湾的以漳泉人为主,他们先在台湾西部沿海平原地带登陆,再由南至北,遍及全岛,落地生根。台湾有千余姓氏,由福建移民入台带去的有500多个。台湾很多地方都以闽南语发音的"厝""仑""坑""寮"来命名。闽台两地同宗同祖者,共编族谱、齐修祠堂,或台湾人来闽寻根,往来十分密切,闽台同胞的宗亲观念成为促进闽台交流和联系的纽带之一。  相似文献   

19.
黄亚琪 《东南文化》2021,(3):102-111
闽台地区是我国联系太平洋岛屿的重要纽带,这里发现的岩刻不但是闽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经分析比较闽台岩刻风格,可发现其多有相似之处,且基本符合南岛语族岩刻风格标准,这一方面显示了闽台地区可能与南岛语族岩刻风格的起源有关;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海峡两岸乃至中国与南岛语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20.
闽台往来首先是人民往来,闽人或单身渡台耕作,或携眷赴台定居;单身赴台的,一般在开春后渡台,耕作一年,于年终返乡过年。其次是兵员往来。清代驻台防兵都由福建派遣,三年一轮换。再次是物产互通有无。台湾的米谷内运,供福建兵粮之不足;福建的木材、陶器、纺织品、烟、纸等运台,供台民日用之所需。又次是军用物资、台饷运送及公文函件邮递往还。这些都促使福州与台湾航运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