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时期,创造我国东南地区文化的主人,过去学者一般均认为是越族(百越)。可是在近年来,有些治越史者又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1.认为“越”本国名,其族为“闽”,后亦把越用为族称;2.福建的土著族是“闽族”,汉代的“闽越”系福建土著“闽族”与南来的客族“越族”混合;3.“越”是被称,越人自称“濮”;4.“百越”与“百濮”是同一民族在不同时代的称呼,战国以前称“濮”,战国以后通称“越”。针对以上各家之说,本文也就“闽”、“越”、“濮”诸族的关系,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 依史书记载,在我国东南地区的苏、皖、浙、赣、闽和台湾等省,古代居住着一些不同的民族。就各地地下出土的考古资料,除福建、上海目前尚未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外,其他省区均有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  相似文献   

2.
“山越”一词见于文献记载,最早在东汉末年,《后汉书·灵帝纪》:建宁二年(169年)“丹阳山越贼围太守陈夤,夤击破之”。《三国志》中有大量关于山越的记载,中经隋唐,至宋代,尚有零星记载。三国时期是山越活动最频繁的时期,故学界讨论也多以这一时期的山越为主要对象。关于山越,国内学界尚有颇多争论。下面将国内学者有关山越的研究状况作一述评,以期能推动此一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近十余年来,有关春秋战国时期越文化遗存的出土资料,以浙江绍兴印山越王陵与江苏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最为重要,不仅填补了春秋战国时期越文化考古资料的空白,对越国贵族的埋藏制度、等级制度、中国音乐史、越国礼乐制度的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两处墓地出土"镇"与"建鼓座"的有关问题,一发掘于1996年至1998年的春秋末期印山越王陵,共出土玉镇19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绍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印山越王陵》,文物  相似文献   

4.
成一农 《中华遗产》2014,(11):124-135
岭南地区在古代被称为“负山险阻”。虽然其靠山南岭并不高峻,但因远离王朝统治中心,极易造成割据。秦汉之际赵佗即在此建立南越国。为了打破地方割据,秦皇汉武纷纷对南岭动起了心思,与南越国在此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政治博弈。  相似文献   

5.
人字顶木椁墓首次发现于浙江绍兴印山越王陵,之后在闽越、南越等地区也相继发现,商周时期江南地区土墩墓内的建筑形式推测原来也为人字形墓葬建筑遗存。江浙地区人字顶木椁墓是越文化的独特葬俗,闽越和南越的族属渊源与南下越人有紧密联系,发现的人字顶木椁墓应该是延续了越人的葬俗,这种葬俗不是贵族特有而是普遍采用的。  相似文献   

6.
<正>贾平凹说过,找繁华的地方容易,寻拙朴的地方难。歙县阳产村就是一个罕见的拙朴山寨。阳产位于皖浙1号风景道深渡境内的大山深处,依山而建,数百年来,因交通不便,山民就地取材,掘红土依山而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是徽州山越人智慧的结晶,是落后生产力和高度文明混合而成的雄浑杰作。  相似文献   

7.
韦华 《湖南文史》2012,(5):31-31
我们给老人祝寿时最常说的贺词就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很多人都认为这个“东海”就是现在的东海,其实不然,“东海”在古代应该是指渤海。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心在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毗邻渤海,所以古人认为渤海是最大的海,以“福如东海”比喻福气自四方云集。关于“南山”的说法最早见于((诗经》:“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这里的“南山”指终南山(陕西境内,是秦岭山脉的一段),亦称周南山、中南山或太乙山,素有“天下第一福地”之称。  相似文献   

8.
方勇 《神州》2013,(8):18-18
夏、商、周三代续至秦汉,长江中下游以南,"百越"族兴起,汉唐史籍习惯上把居住在山区的一支称为"山越"。山越人断发纹身,尚武习战,过着"饭稻羮鱼"和"火耕水耨"的生活。直至孙吴起兵,前后几十年间对山越的征战,山越人也延续了几十年的抵抗,最终走向归附和同化。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孙吴名将贺齐平定山越后,便开始在这片土地上设郡建县,将山越的部落政权体制纳入到孙吴封建集权的统治。由部落政权体制过渡到封建集权体制是一大进步,无论对发展农  相似文献   

9.
翻阅《全唐诗》,不由得掩卷沉思:千古诗人对它那么眷恋的缘由何在.白居易游玩过之后说:“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李白情不自禁赞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姥山层峰叠嶂、延绵不绝之势,引诗人无限遐想.  相似文献   

10.
何平 《民族译丛》2004,(5):62-67
现代越族又叫“京族”和“安南族”。操岱依一泰语言的民族称他们为“交人”,苗族和瑶族称他们为“交趾人”。现代越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占越南全国人口的90%以上。关于现代越族的起源与形成问题,已有许多学者做过论述,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没有说透。例如,人们一般都认为,现代越族是由古代越人中的一支演变而来的。但是,对于古代中国的影响对现代越族形成的作用,却还论述得不充分。笔者拟对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关于南山问题的讨论马雅伦南山是五代宋初归义军牒状籍帐等文书中常见的一个部族名称,敦煌文书又记载作南山部族、南山部落、南山人,亦称之为南山贼。关于南山问题研究的观点有:一、施萍婷《本所酒帐研究》据《新唐书·吐蕃传》吐蕃攻敦煌“赞普徙帐南山”认为南山是吐...  相似文献   

12.
拥有28O万人口的布依族,主要聚居在山);添美的贵州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安顺地区,这些地区的地名种类繁多,有反映族称来源的地名,有冠以动物名称的地名,有与农耕文化相关的地名,有与当地风物传说有关的地名,也有以天干地支命名的乡场和集市。一、地名与族称布依族自称“布依”。“越”、“依”是古越人自称。史载族名“越”、“俚”、“夷”、“依”都是同音\近音或转音。当地汉族亦称布依族为“夷族”或“夷家”,都因“夷”与“依”近青。关于“骆越”名称的由来,文献记载说:“交趾未立郡县之时土地有骆田。其…  相似文献   

13.
“一滩高一丈,光泽在天上”。从闽江到富屯溪溯源而上,光泽地处源头最高峰,所以有本文开首之说。然而,屹立于县境四周高山险道上的“九关十三隘”更是八闽一绝,是山城一个独特的景观。  相似文献   

14.
越为音译说     
陈鸿钧 《广东史志》2001,(1):48-49,59
越,泛称我国古代东南沿海及岭南地区之民族。《吕览·恃君》称为“百越”,高诱注曰“越有百种”,说明其分布广泛,族属庞多,是由诸多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部落发展起来的大族群。关于越人的称谓问题,即越人何以名“越”,主要有两种说法:一则认为越是“夏人苗裔”,句践是禹后夏王少康庶子无余后代,在夏时遍布于黄河流域,是夏的方国。“越即夏,一音之转,大越即大夏”,①“越族为夏民族的演称”②。进而指明越族是夏朝灭亡后夏族向南迁徙之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有一句吉祥的祝福语,叫“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个南山,就是指湖南省衡阳市境内的南岳衡山。所谓“寿比南山”,原出自《诗经·小雅》:“如月之恒,  相似文献   

16.
单国强 《收藏家》2000,(4):34-34
“九如”一词的典故出自《诗经·小雅·天保》六章,注云:人君以“鹿鸣”诗赐臣后,臣即歌此诗以答其君。诗言天下安定,犹如永恒的高山和不息的河川。有第二章曰:“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又言天下获福,犹如月盈日出和南山之寿、松柏之茂,均相继而长新。有第六章曰:“如月之恒,如月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由于诗中连用九个“如”字,后人遂将“天保九如”联用,  相似文献   

17.
《诗经·节南山》中的“节”字,毛传解释为“高峻貌”,此说被后世各家接受。近出上博楚竹书诗论第八简该诗名为“即南山”,但从字形、字义、语法和韩诗旁证等方面加以考证,该诗为“即南山”较妥,“即”为临近之意。  相似文献   

18.
苏立锁 《旅游》2010,(1):88-91
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留下了著名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这词深入人心。浙江瑞安市境内也有座南山,旁边的村庄以山为名叫南山村,历来以手工制作索面而闻名遐迩。  相似文献   

19.
“皖文化”概念质疑朱来常《安徽史学》提出“皖文化”概念,引起学界的注目。“皖文化”概念能不能成立,关键取决于安徽境内的文化能不能构成一个统一的文化区域,这个文化区域具有相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相同的文化模式;同时,所谓“皖文化”还应有自己的一套观念...  相似文献   

20.
俞乃蕴 《江淮文史》2006,(3):172-176
人,也的确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缘分”。我的青年、中年时光,大部分是在合肥宿州路南端度过的。后来,经过几次大转移,合肥——北京——合肥——灵璧县尹集公社陈滩大队插队落户——宿县——合肥蜀山路和屯溪路,现在,又到宿州路的北端落户了。在宿州路的南端开始了我的合肥生涯,过了40多年,又将在宿州路的北端度着“夕阳红”的岁月,也许,也将在这里打上我人生的“句号”。前前后后,已越二分之一的世纪,又回到了合肥的“起点站”,这就是“缘分”吧。1951年严冬,皖南、皖北行政区合并,我们一行数十人原属于青年团皖南区工委的机关工作人员,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