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朱温(公元852—912年),唐代末期的乱世豪强,建立后梁政权。朱温是一个善变之人。在唐代末年,他先是加入黄巢起义军,后来受李唐招安而叛离。降唐之后,唐僖宗赐名"全忠",希望朱温能自此对李唐忠诚不二。没想到在剿灭黄巢之后,朱温的势力越发强大,最终代唐称帝,建国号梁,改年号为开平,是为后梁太祖。朱温之所以能取得帝业,与他善于审时度势和见风使舵有着直接关系。另  相似文献   

2.
武新明 《文史月刊》2011,(12):M0002-M0002
朱温建立后梁以前,已经掌管四镇,权力很大。朱温有个老乡叫崔禹昌,去拜见他,受到了他的热情欢迎。  相似文献   

3.
<正>朱温本是砀山县一无赖农民,后参加黄巢起义军,因功擢升为同州防御使。中和二年(882年),朱温投降唐朝,因战功赫赫被封为梁王。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梁,史称后梁。发妻张氏死后,朱温逐渐暴露出其淫乱的本性。有一次,朱温住进了河南府尹张全义之  相似文献   

4.
<正>历史文化认同,对于五代以降至鸦片战争前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来说,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从公元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取代唐皇朝,到公元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中华民族最终克服了种种分裂因素而再次走向整个民族的重新统一。此后又经过明、清  相似文献   

5.
与两宋、金代相比,蒙元初期正统论明显有新的突破。一是突破了传统夷夏之防的藩篱,为元末修辽宋金三史确定"各与正统"的原则奠定了基础,体现出一种开放的意识。二是在理论上达到了新的水平。特别是杨奂、郝经标举"王道"或"中国之道",超越了从前以血缘、民族、天命、德运、地域、国势等因素来论正统的思维模式,因而更具理性色彩和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唐末五代时期,藩镇将帅收养义子之风盛行。《资治通鉴》谓"唐末宦官典兵者多养军中壮士为子以自强,由是诸将亦效之"1。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多养军中壮士为子,宠遇如真子"2,凤翔节度使李茂贞、西川节度使王建也大量收录养子。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求援契丹,甚至不惜"称子"、"称臣"以获得"儿皇帝"。梁太祖朱温早年投奔黄巢,降唐后受赐名"全忠",中和三年(883)担任宣武节度使。朱温在其发展过程中,亦收录  相似文献   

7.
宋代欧阳修的正统论在中国史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欧阳修在不同文章中 ,对正统标准的阐释也不一致。有时批判前人于对峙分裂历史时期强立一国为正统的做法 ,从而将曹魏与五代各国排除于正统秩序之外 ,有时又承认二者的正统地位。欧阳修的论述实际上构成了正统二重标准 ,即史学 (史书纪实 )的标准与政治 (德义 )的标准。其矛盾既暴露出史家正统理论与修史实践之间的悖离 ,又体现了“封建史学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8.
周游 《文史天地》2014,(7):43-46
正后唐太祖李克用临终时交给儿子李存勖三支箭,遗言:"我给你这三支箭表示我有三个仇人。一是朱温,这就不用我多说了;二是刘仁恭,我当年举荐他当官,他竟投靠朱温;三是耶律阿保机,他曾和我结拜兄弟,竟也投靠朱温。恶气不出,我死不瞑目!我希望你代我用这三支箭射杀这三个人!"李存勖含泪点颔,于是将这三支箭供奉于家庙,每次出征就取出,带着上阵,战后又送  相似文献   

9.
也谈钱“保境安民”国策李志庭杭州临安(今浙江临安)人钱(公元852—932年)建立的吴越国,是五代时期十国之一。从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钱被朱温封为吴越王开始,吴越国历三代五王,到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钱弘“纳土”归宋,前后7...  相似文献   

10.
<正>崇正源出儒家思想对正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推崇,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思想精髓,是民族共同的文化精神和思想财富。客家人"根在河洛",虽经历次大迁徙流播南方,延及海内外,但始终心怀故土,近代后以"崇正"为天下客家的大旗,成为客家精神最精辟最集中也最有号召力的体现。考"崇正",《晋书·顾和列传》有:"和乃奏曰:礼所以轨物成教,故有国家者莫不崇正明本,以一其统,斯人伦之纪,不二之道也。"[1]这里所"崇"的"正",指的是"正礼""正统"。同时,  相似文献   

11.
王建与成都     
张娟 《成都文物》2006,(3):62-64
唐朝末年,以黄巢、王仙芝为首的唐末农民大起义,使已是垂暮的唐朝名存实亡。但是随后起义失败,大小起义军和地方豪强趁机抢占地盘。经连年混战,几经沉浮,北方的朱温于公元907年灭掉唐朝,建立梁,史称后梁。此后,唐、晋、汉、周等朝廷相继建立,为了与前代相区别,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廷并称五代。与此同时,南方则同时出现了前蜀、后蜀、南唐、吴越、吴,楚、闽、南平、南汉、北汉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公元907年—974年)。  相似文献   

12.
正一、引言南汉国为五代十国之一,是岭南地区第二个以广州为都的封建地方政权。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唐清海、静海节度使刘岩在广州称帝,国号大越,改元乾亨。次年,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其疆域东至今广东福建之交,北抵湖南郴州;西控广西大部;南逾海南岛,周边与闽、南唐、楚国和少数民族政权大理等地方政权相邻,强盛时拥有六十州。宋开宝四年(971年)被北宋所灭。从刘岩正式称帝计,南汉历三世四主,凡五十五年。在刘岩之前,其兄刘隐于唐天佑元年(904年)任清海军节度使,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受朱温册封为大彭郡王,后改封南平王,进封南海  相似文献   

13.
李宏坤 《收藏家》2008,(11):59-62
公元907年,唐朝藩镇将领朱温废掉唐昭宣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梁,唐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五代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南唐交泰元年(958年)约50年时间,仍延续着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战乱不断。937年,李异灭吴,建立了南唐,把地盘扩大到江东、江西、湖北以及浙江和湖南的一部分地区。李异注重发展农业、蚕桑业,  相似文献   

14.
朝鲜后期,北伐论激起朝鲜士大夫小中华意识高度发展,因此有学者将其称为"朝鲜中华主义"。然而从事实来看,朝鲜士大夫虽然有很强的文化自尊意识,但是这种自尊意识是建立在春秋大一统之上的,小中华意识的发展反而使一元的天下观进一步强化,将中华秩序理想化。所以,朝鲜后期小中华意识的发展并不表示朝鲜士大夫以朝鲜为中华之正统或中国之正统,反而继续承认朝鲜为小中华,而在事实上更不证明朝鲜为当时东亚的文化中心国家,所以我们在使用"朝鲜中华主义"概念时尚需仔细斟酌。  相似文献   

15.
史式 《文史天地》2008,(6):36-39
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儿都有。在中国历史上大大小小的皇帝一共不过几百人,人数并不算多,但是由于他们的权力太大了,不少人任意妄为,恶性发展,就出现了一些完全丧失人性的怪物。其中就有这么一个“皇帝”,历代史家对他的评论归结为五个字:“淫虐无人理”。他就是五代史中的第一个“皇帝”——后梁“太祖”朱温。  相似文献   

16.
<正>之所以想谈这个命题,因为目前在党史宣传工作中面临着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反对"二八"现象。所谓"二八",一是指"八股",二是指"八卦"。讲"八股"问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应该承认目前在党史宣传中讲套话,讲官话,照本宣科,语言不生动,内容不鲜活,方法不得当,感召力不强的问题仍然存在。事实证明这种"八股"现象直接影响了党史宣传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晋书》以"载记"之体记述十六国史,融伪史入正史,蕴涵着史家对十六国历史的肯定。它以东晋为正统,这一书法的形成,与其史料来源大有关系。唐初所存的十六国史,不少出于南北朝史官之手,尤其是《十六国春秋》和《三十国春秋》,皆黜十六国为僭伪,但同时又在书法上肯定其历史地位,其褒贬对《晋书·载记》正统观的形成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另外,《晋书》不以前凉、西凉二政权入"载记",其理据颇可怀疑,但它打破了正统与僭伪的界限,折射出南北统一、民族融合后的历史心理。  相似文献   

18.
黎毓馨 《收藏家》2015,(3):13-20
十世纪初,唐王朝分崩离析。从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朱温篡唐至北宋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代周,半个多世纪中,南北再次分裂,中原北方地区兵革重兴,梁、唐、晋、汉、周五代走马灯般更替,国祚短促。与此同时,在南方及山西地区,出现了十个独立政权,或称帝,或建国。吴越国便是这一时期东南沿海地区极为重要的地方政权,杭州临安人钱镠创立,唐乾宁三年(896年)统一两浙,领镇海、  相似文献   

19.
沈淦 《文史天地》2023,(7):69-71
<正>徐寅是福建有名的才子,唐朝末年,他考中了进士后从都城长安荣归故里。其时唐王朝已经名存实亡,为了巴结实际的当权者——中原地区最大的军阀、梁王朱温,在路经朱温的老巢汴梁时,他献上了一篇曲尽谄媚之能事的《游大梁赋》。朱温非常高兴,特意召见了他,并准备给他以丰厚的赏赐。哪知徐寅一得意,便忘形,  相似文献   

20.
朱温与砀山     
安徽历史上先后出过四位开国君王。一是凤阳人明太祖朱元璋,二是毫州人魏武帝曹操(由其儿子魏文帝曹丕谥为武帝),三是砀山人梁太祖朱温,四是合肥人吴国国主杨行密。前两位广为人知;后两位因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割据皇帝,统治时期短暂,现代人多不了解。尤其是朱温,历史上恶名昭彰,家乡人以他为耻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