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底千年雄师———武威铜车马仪仗俑●王文明武威城北有座古建筑,名叫雷台。1969年10月,当地农民在台下发现了一座东汉晚期大型砖室墓。谁能想到,就是在这座墓葬中出土了后来成为我国旅游标志的艺术珍品“马超龙雀”,还有那阵容庞大的“东汉铜车马仪仗俑”。铜...  相似文献   

2.
汉晋胡俑及佛教初传中国摭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佛教的传入,而新疆茫茫戈壁一直被认为是佛教初传汉地的必由之路。随着考古资料的日益丰富,这种传统观点开始动摇。我从1989年以来曾三次撰文对汉晋胡俑及佛教由海路初传中国进行了探讨,但限于篇幅,未能对有些相关史实展开讨论,本文所要论述的就是其中几个重要的遗留问题。 一、匈奴胡俑考略 匈奴是一个古老而强悍的游牧民族、它  相似文献   

3.
凉州·武威     
从兰州向西,进入河西走廊的第一站是武威。武威位于河西走廊的东部,是前121年西汉武帝派霍去病出击河西击溃匈奴,决定在河西设郡置县时最后一个设郡的地方,时间大约在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武威郡当时领十县,郡治最早在今天武威市民勤县东北部,  相似文献   

4.
武威,古为羌戎之地,战国至秦属乌孙和月氏,汉初为匈奴右地属休屠王。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平河西匈奴,在此置武威郡和姑臧县治;武威,即大汉军威到达河西之意。三国魏兼凉州治,因地处西北而寒凉,故武威又称凉州。东晋十六国前、后、南、北凉及唐初李轨大凉皆曾建都于此。唐为凉州、武威郡、姑臧、神鸟县治,并设大都督、中都督府及河西节度使。唐末陷于吐蕃。宋属西夏西凉府……正因为凉州在中国古代史上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1986年1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武威定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古人有许多征战凉州的诗词,以唐王翰的《…  相似文献   

5.
1969年10月,在甘肃武威县雷台,发掘一座东汉的张姓将军墓,出土了一具高34.5厘米的铜马俑,轰动于世,引起各方极大关注.铜马俑昂首阔步作疾速奔驰状,右后蹄踏着一只飞鸟,既表现出高度的浪漫主义意境,又稳定了铜马俑本身的重心,堪称古代青铜艺术中无与伦比的珍品.但铜马俑究意象征的是什么?马是什么马,踏的是什么鸟,历来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6.
四川出土的历代马俑,多为单体,它们虽未构成陕西临潼秦俑吭、咸阳杨家湾汉墓出土之兵马俑的宏伟气势,但做为祖国古代西南的一般被乘驭马匹形象,亦具有较强的地方特征。若与临童秦皇陵出土的铜车马和甘肃武威出土的铜奔马相比,四川马俑虽不及其富丽辉煌的风韵,但亦具另一番观赏价值。四川马俑,当别具自己的文化内函和独特的制作技艺,它们同样引起国内外观众的瞩目,曾博得众采,颇具研究价值。由于川中历年出土的历代马俑数量较  相似文献   

7.
嘉峪关地处酒泉西北隅,南屏祁连,北依黑山,东临酒泉,西通玉门、阳关,是古丝绸之路咽喉要道,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西汉时期,汉武帝在取得反击匈奴战争胜利的同时,“设四郡据两关”,先设酒泉、武威郡,继分酒泉设敦煌郡,分武威设张掖郡,两  相似文献   

8.
早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就在武威繁衍生息,创造了群星灿烂的远古文化。2100年前匈奴人修筑古长城,成为今天凉州城最早的雏形。而玄奘西域寻法也正是在这里经过一波三折后,以自己在历史与文化史上独有的光辉,拉开了他人生大戏的幕布,也给武威留下了历久弥新的话题和大凉州苍茫体魄中悠远的印记。  相似文献   

9.
杨瑾 《中原文物》2022,(4):56-66
甘肃武威慕容智墓所出彩绘陶(木)俑头戴风帽,身披长袍,领部套合在一起,相同类型俑像见于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北魏墓葬及其他遗存中,并遍见于西魏、东魏、北齐、北周、隋与唐初墓葬及其他遗存中,成为墓葬随葬系统中程式化的组成部分。慕容智墓披袍俑在唐代墓葬多见大翻领披袍俑像的背景下,所显现的鲜卑特征反映了吐谷浑民族在汉化过程中,与中原王朝、与所到地各民族、与西域诸族的交流互动,形成了逐渐融合为一个吐谷浑民族的风俗习惯。从更广远的欧亚地区来看,披袍并非仅见于中国,它是一个具有古老的游牧渊源且不断向周边地区游移的文化符号,出现范围很广,存续时间很长,具有世界性传播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阿拉善盟、河西走廊和腾格里沙漠的地理位置,历史时期休屠城与武威郡治的关系,匈奴入居河西走廊地区的几条沙漠绿洲路线的探讨,说明从阿拉善盟到河西走廊地区的古代沙漠绿洲路,是在当时政治形势、地理环境、经济条件以及民族迁徙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历史时期匈奴入居河西走廊地区的理想路线,即石羊河流域、额济纳河流域的两条古代沙漠绿洲路和北匈奴与南羌人的联络路线,也就是从阿拉善盟到河西走廊地区的三条古代沙漠绿洲路。  相似文献   

11.
甘州·张掖     
离开武威,继续西行,就进入河西走廊的第二个大站张掖。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先后为羌、戎、乌孙、月氏和匈奴等民族的游牧地,匈奴时期为浑邪王的领地。前121年,西汉武帝两次派霍去病出击河西打击匈奴时,过居延泽,越焉支山,一直追击到祁连山下浑邪王的王城永固城和黑河岸边得王的王城得城,斩首3万余级,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等数千人,迫使浑邪王杀休屠王降汉,匈奴势力就此退出河西地区。10年后(前111),汉武帝决定在河西设郡置县时,最先设置的就是酒泉郡和张掖郡。张掖是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当时的郡治在张掖县(今武威市东…  相似文献   

12.
铜鍑在北方草原民族的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一般除用作烹饪炊具外,兼作盛食器,也是祭祀活动中的礼仪用器。2006年4月27日,武威市凉州区张义镇河湾村出土了一件形似高脚杯的大型青铜器——青铜鍑,该铜鍑为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的三虎耳小圈足青铜鍑,也是迄今在甘肃境内发现的器型最大的早期青铜器,具有珍贵的历史文物价值。匈奴统治武威时期,这里是匈奴休屠王的牧地,曾在这里修建了休屠城、姑臧城,该铜鍑当是这一时期的遗物,由此可见当时匈奴国力的强盛,在北方草原民族中其青铜铸造水平首屈一指,社会经济已相当发达。  相似文献   

13.
一、“龙雀蟠蜿、天马半汉”一九六九年十月武威县新鲜公社社员在城北二里村的雷台下发现了一座古墓。此墓出土器物中,有一件稀世的珍宝,那就是现以“铜奔马”名之的铜铸马俑。甘肃省博物馆文物考古工作队之《甘肃省武威雷台东汉墓清理简报》称: 奔马,亦可称之为飞马。此马为一罕见的古代艺术品,造型异常矫健精美,做昂首嘶鸣、飞跃奔驰状。头微左扬,长尾飘举,三足腾空,右后足蹄踏一飞燕,飞燕展翅回首,注目惊视。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居延地区是一片天然绿洲。汉武帝时期,发兵进攻匈奴大获全胜,遂攻占了河西地区,并先后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汉朝在居延设都尉府,归张掖太守管辖。自此,汉政府行政建制对居延地区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本文主要就居延出土汉简对汉代居延绿洲的开发情况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5.
俑名试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古》和《文物》上曾有一些报告、图录、报导文章,把古代墓葬中出上的动物一类的"明器",称作马俑、牛俑、羊俑、鸡俑、狗俑、猪俑、骆驼俑……或总名之为动物俑或兽类俑。我认为这样的称呼动物类"明器",是不太恰当的,理由是:俑在古代文献  相似文献   

16.
俑是明墓随葬品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陶、木、石等材质。俑按职能可分为守门武士俑、乐俑、仪仗俑、侍俑四类,不同墓葬由于身份、财力、地域等因素,俑的种类及数量也各有差异。俑在墓葬中的摆放位置以墓主人为中心进行展开,主要是按照守门武士俑—乐俑、仪仗俑—侍俑这一顺序进行陈设。  相似文献   

17.
史籍记载,今武威城最早为匈奴族所筑的盖臧城,后人音讹为姑臧。姑臧故城在什么地方呢?《甘肃建置志》说:“姑臧旧城远不可考”。《读史方舆纪要》“姑臧废县”条下说:“(凉州卫城)东北二里,又有姑臧旧城遗址”。乾隆《五凉全志·武威县志》说:“姑臧,(武威)县东北二里”。《嘉庆重修一统志》引《明统志》说:“姑臧废县在(凉州)卫东北二里,唐凉州治遗址尚存”。由于这些记载,姑臧故城遗址的地理位置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多年来,考古工作者曾留心县城东北二里处究竟有无故城遗址,然而迄今没有发现有什么迹象。  相似文献   

18.
雷神俑考     
白冰 《四川文物》2006,(6):66-75
唐宋墓葬出土之人首鱼身俑、人首蛇身俑、人首龙身俑、猪首人身俑、鸟首人身俑、鳖首人身俑、牛首人身俑、马首人身俑、捧镜女俑、鼓及负鼓力士俑皆为道教雷神或与雷神有关之物。北宋中叶以后,不同形象的雷神相继以明器的形式在墓葬中频繁出现,与道教雷法的兴起和影响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9.
“文化大革命”中,原荆门县文化馆在本县永圣公社(现改为永圣村)征集到一组明代铜俑。铜俑共10件,其中男俑8件,女俑2件。调查得知,铜俑系“文革”前兴修水利时在水渠通过的一座墓中挖出。据当时参加修水渠的农民反映,随铜俑出土的还有一盒墓志铭,被当作“四旧”砸烂丢弃。时隔  相似文献   

20.
秦始皇陵兵马俑一、二号坑中出土了几件级别较高的“武官俑”,《秦始皇陵东侧第二号兵马俑坑试掘简报》及许多宣传资料中都称其为“将军俑”.关于这一称谓早就有人提出了异议.“第一、二、三号俑坑中没有将军俑,现在所说将军俑,应分别是校尉俑、郡尉俑和司马俑”“所谓将军俑的提法不确,目前只能称为军官俑”.台湾的研究者认为应称之为“武将俑”.“将军俑”到底应该定为什么级别的武官俑,还有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