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汉良 《人文地理》1988,3(2):92-94
作者论述了人口再分布的必要性,介绍了国外人口再分布研究的一些基本理论,经济干预、社会干预、管理学干预以及政治学、生态学干预等观点。  相似文献   

2.
汉长安城的人口阶层结构为皇族宗亲、权贵势要之家、一般的城市劳动者。城市布局分为宫殿区、官署区、军事设施区、居民生活区,人口分布与城市布局紧密结合,宫殿区的居住者除了皇室成员以外,其他的居住者主要为宦官与奴婢。官署区的居民主要为从官、属官、文吏,还有驻卫在官署、府邸的卫士。军事设施区的主要居民是卫士,在京师卫士居住在名为“庐”的宿卫设施中。居民生活区分为权贵势要之家与城市劳动者家庭,他们都住在“里”,权贵的家称“第”,围绕在宫殿区周围;普通居民则生活在长安城北部区域。  相似文献   

3.
西安市人口的分布变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俊莉  王慧  曹明明 《人文地理》2005,20(1):121-125
基于三次人口普查数据,对西安市80年代以来的人口分布变动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在20世纪80年代便已形成"中心区人口减少、内圈和中圈人口快速增长、外圈人口低速增长"的区域差异格局,90年代这种区域差异格局更明显。通过人口分布模型的回归拟合,尝试性预测了西安市未来人口分布的趋势。结果显示:2010年西安市人口分布的峰值将出现在距市中心约2.5km的城墙与二环线之间。最后探讨了西安市人口分布变动的促进机制。  相似文献   

4.
人口分布是人类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岭南地区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少数民族的重要聚居分布区。在岭南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发展的历史过程巾,既表现出时间上的阶段性,由于特定地理空间的影响和制约,又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构成了岭南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纷繁复杂的历史与民族风貌,对于岭南社会的开发与南方民族的融合,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元代正是岭南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5.
明代人口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地域上看,明代人口分布并不均衡;从时间上看,明代前、中、后期各地区人口分布发生了一些变化。明代人口分布状况对社会经济布局、经济结构调整、城镇的发展、劳动结构和职业结构的变化以及局部地区人口过剩和资源紧张等方面均产生了极大影响,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高城 《中国西藏》2013,(3):86-88
巨鸟兀鹫在中国的青藏高原上有着独特的地位,这种能在蓝天白云间高高飞翔并生性温良的巨型食肉禽类,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并深受藏族人的敬重和呵护,以至于形成了一种神秘的兀鹫文化。这种风俗文化形态,是青藏高原一道独特的风景。  相似文献   

7.
对城市人口分布与商业网点布局相关性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宝铭 《人文地理》1995,10(1):36-39
城市是人口和各种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聚的地域。满足人民的需要是城市商服、金融、文卫等项事业布局的基本原则。近几年来,笔者结合土地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人口分布与多种城市用地配置关系的探讨。本文是对天津市区人口分布与商业网点布局既互相吸引又在一定程度上互相排斥的关系的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人口与经济发展空间耦合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2001-2012 年重庆市各个区县的人口和经济数据,计算重庆市各区县的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并结合耦合指数,分析人口分布与经济分布耦合特征与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类型,并运用Geoda、ArcGIS 软件对重庆各个区县人口与经济的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建立人口与经济发展耦合度模型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人口与经济的空间耦合度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重庆市的人口与经济整体水平有较好的发展趋势,但区域发展差异明显。②人口集中度和经济集中度总体上呈现“一圈高,两翼低”的特点。③2001-2012 年间重庆市人口与经济耦合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且人口与经济间的耦合作用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9.
城市公交网点与人口分布互动关系的理论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城市公交网点建设与人口再分布互动关联,且两者互动方式有章可寻。分析了常规公交、轨道交通与人口互动关系差异的原因,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分别阐述了常规公交、轨道交通与人口互动发展的不同方式,并搜集实际案例加以佐证,从理论上,实践上,深层次地揭示了两种公交与人口互动的差异性及基本规律,以期待为城市公交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马璐  张志斌 《人文地理》2015,30(6):132-137
文章运用2000年第五次及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兰州市主城区老龄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兰州市老龄人口增速快,各区增长差异显著,街区差距相对缓和;老龄人口比重呈圈层结构分布,街区间比重差异明显,老龄人口高密度街区范围扩大,空间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双中心"结构;高龄老人增速快,老龄人口性别比下降,空巢家庭日益增加,老年抚养负担加重。其形成机制主要缘于历史沿革、社会发展、人口生育政策以及人口迁移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贴黄是古代公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利用《俄藏黑水城文献》中的《宋代西北边境军政文书》,对宋代公文贴黄制度的渊源、贴黄的类型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基本公共服务是人们生存和发展必需的基本条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党和政府基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及其特征而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来看,它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途径,是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还没有达到均等化,这是因为存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公共政策的倾向性和诉求渠道的不畅通等深层次原因。为此,我们应该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最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人口分布与乡镇可达性空间耦合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作为区域发展的内在因素,交通可达性提高将有利于促进人口或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在考虑土地利用及地形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包含乡村道的交通网络数据集,应用改进的成本距离计算方法,分析河南省乡镇可达性及其分布特征;通过乡镇可达性与人口密度的空间叠加,揭示人口分布与可达性的空间耦合特征。结果表明:①各乡镇可达性总体呈现明显的圈层分布,可达性值由内向外逐渐降低;时段越短,内部差异越大,交通指向越明显。②乡镇可达性与人口密度在各时间圈呈现正相关关系,可达性与人口分布集聚产生作用的最大时间距离为1.5h。③人口与交通可达性的空间耦合呈现较明显的半环状分布,社会经济指向性明显。④交通可达性对人口变化的影响具有时间阶段性和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论文利用最新加拿大官方权威统计资料,即2011年加拿大全国家庭调查和加拿大统计局相关统计数据为依据,对当代加拿大华侨华人群体的人口特征进行系统梳理,进而剖析了该群体的人口特征演进以及加拿大华侨华人社会的结构变迁。研究发现,加拿大华侨华人群体在社会地位、经济条件、文化适应等方面虽取得长足进步,但其社会融入过程中所遭受的结构性障碍,就其本质而言,与早期加拿大华侨华人的经历并无显著差异,而取决于加拿大本国利益需求的"旋转门式"的移民政策是造成这种情况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5.
从秦代到清代,湖北人口由鄂西北向鄂东转移。隋朝是一个转折点。隋朝以前鄂西北地区占主导地位,后一阶段鄂东区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6.
吴雪萍  赵果庆 《人文地理》2018,33(2):130-137
城市人口集聚分布以及城市带的形成是一个空间现象,空间力量对其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应用空间计量经济学与趋势面分析相结合方法,以617个县级以上城市1998年和2011年的城镇人口和经纬度坐标数据来研究中国城市人口空间集聚分布与趋势。研究发现,中国城市人口分布与其周围相邻城市的人口分布关系密切,并且其6阶空间自相关效应是最强的;同时地理位置对中国城市人口体系的空间分布和纵向形态形成具有显著影响。在空间自相关和空间位置相关的共同作用下,城市人口规模聚集区已在东部沿海地区形成。  相似文献   

17.
<西藏志>成书于清雍正末乾隆初,是清代西藏地区首部通志类志书.此志部分内容反映了清初西藏地方与清中央政权的关系,尤其是对确立之初的驻藏大臣制度做了有价值的记载.本文根据这些记载,并结合对其他史籍文献的分析,对驻藏大臣制度的确立时间、确立之初驻藏大臣的职责与任务及驻藏大臣的职权范围与颇罗鼐职权范围的关系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分析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出土的劳动工具,特别是狩猎工具、骨、石镞和动植物遗骸交替增减的趋势,可以看出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以狩猎采集经济为主,小范围兼营稻作农业;中、晚期阶段一方面是狩猎采集经济持续下降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农耕经济持续高涨的过程,最终形成了良渚文化时期的广域农耕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19.
目次一绪言二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随机性食物搜寻经济三中石器时代的季节性食物搜寻经济四结语一绪言史前的概念在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时间界定〔1〕。就本文所涉及的青藏高原而言,传统上将其界定在从距今三万年左右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人类遗迹开始,直到公元7世纪中叶,即松赞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这段时期〔2〕。从时间上看,这是一个  相似文献   

20.
《西藏人文地理》2014,(2):34-41
在青藏高原,牦牛很早就先于人类开始生活于这片广袤无垠乏地,并和人类一道守护着这片圣神的净土,这就是高原人类世世代代敬重牦牛,并结伴积淀高原文明的缘由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