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文物》2021,(3):64-78
龙门垭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盐亭县,现存造像龛24个,像龛形制虽较小,但龛像整体保存较好。造像主题为佛道并造,佛教造像内容有观音像、弥勒像、七佛等,道教造像内容有多龛天尊、老君并胁侍的组合像。龙门垭摩崖造像保存有完好的造像题记一则,是四川较少具有明确隋代纪年的造像群之一。通过对崖面遗迹特征、造像龛形制特征、造像组合与题材特点综合分析,初步判断龙门垭摩崖造像始凿于隋大业十一年(615年),主要开龛造像的年代为隋至初唐,其中第一阶段隋代造像的风格特征具有南朝造像遗风。  相似文献   

2.
龙门石窟的革创,据现存最早的一些纪年造像推测,当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这些纪年造像中,有古阳洞北壁始平公像龛一铺,风格尤为古老。由于该龛在龙门早期造像中占有重要地位,清季以来国内学者每每有所涉及。但因其题年残损,各家在该龛纪年问题上颇见分歧,大率有太和二年、十二年、十九年、二十二年等数种说法。笔者认为,搞清该龛的绝对年代,对于龙门石窟的始创等一系列问题当有它的实际  相似文献   

3.
《河洛上都龙门山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是研究龙门奉先寺造像的唯一文字史料(以下简称《像龛记》)。《像龛记》镌刻于龙门大卢舍那佛座北侧,高107厘米,宽65厘米,四周绕以半破之莲花纹(拓本见《文物》1961年4、5合期)。历代金石学家收录《像龛记》者甚多,如朱彝尊的《曝书亭记》、毕沅的《中州金  相似文献   

4.
龙门石窟的开凿年代以1443窟(古阳洞)为标志,其开凿年代有太和七年、太和十二年、太和十七年等多种说法。作者参照考古学上的打破关系理论,对分布在1443窟南北两壁面上的造像龛和造像题记进行了认真地考察分析,认为该窟的开凿年代亦即龙门石窟的始凿年代,为北魏太和二年(公元478年)。  相似文献   

5.
龙门杂考     
一奉先寺小考奉先寺的造像是龙门石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组造像。群像雄伟壮观,艺术精美,驰名中外。然而对于现在奉先寺这个地方唐代是否叫奉先寺,有人提出怀疑,故有辨明之必要。我认为现在奉先寺这个地方,唐代就称为奉先寺。永淳二年(683)四月的《唐朝散大夫陈君石龛像铭》云:"……于龙门奉先寺敬造石像一铺:一佛二菩萨、迦叶、阿难、香炉、师子等……面水踈(启冋)"。该造像记就在奉先寺下,药方洞北的摩崖上,这里明确指这个地方叫奉先寺。另外,石牛溪摩崖上的《唐朝议郎行少府监主簿上柱国钜鹿魏牧谦造像记》(开元五年八月十五日)云:"乃于龙门奉先寺北为亡考妣造阿弥陀像、释迦牟尼像、弥勒像合为三铺,同在一龛。"这里称奉先寺北也说明当时这里就叫奉先寺。永淳二年(683)距上元二年(675)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完工仅八年之久,它把这里叫奉先寺当不会有误。这里称奉先寺指的是大卢舍那像龛,正如石窟寺、敬善寺指的是洞窟一样。  相似文献   

6.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5公里处的龙门山麓,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493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诸朝400余年的营造。现存窟龛23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多块、30余万字,佛塔70余座。自石窟艺术传人中国后,皇家直接开窟造像,除云冈的昙曜五窟外,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7.
喜读《洛阳市志·龙门石窟志》傅振伦古洛之郊有伊阙,中州石刻,荟萃于此。龙门背依洛都,凿龛造像,名列我国三大佛教石刻艺术宝库,闻名古今中外。《洛阳市志·龙门石窟志》是在各级政府领导下写成的,既是一部具有特点和优点的方志杰作,也是一部全面、系统、科学地论...  相似文献   

8.
龙门碑刻中古地名及相关问题杨超杰龙门石窟位于古都洛阳南12.5公里的龙门山上。自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开始营造①,隋唐大规模续凿,历数百年镌刻磨砺,现存窟龛2345个②,造像10万余躯,造像题记2780品③,佛塔60余座④。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  相似文献   

9.
净慈寺是杭州著名的禅宗寺院,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元年(954)。寺后慧日峰北麓山腰处的石佛洞与无名洞造像应为吴越国净慈寺的重要组成部分。石佛洞内现存的造像主要有正壁大龛内的三世佛坐像与南壁上层大龛内的卢舍那佛并骑狮文殊、骑象普贤像,二龛均应雕造于公元954年净慈寺创建后不久的10世纪50年代。其中,石佛洞正壁大龛的雕凿应略早一些。二龛为研究杭州地区的三世佛与卢舍那佛崇拜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特别是施双手上举这种特殊手印的卢舍那佛三尊像龛,应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此类龛像。无名洞内的小龛应表现西方三圣像,雕造年代也应在十世纪中期净慈寺开山建寺不久,反映了西方三圣像在吴越国流行,并且继承着唐代造像样式。  相似文献   

10.
龙门续考     
关于奉先寺的开凿年代关于奉先寺的开凿年代,宋人志磐云:"成亨三年敕洛阳龙门山镌石龛卢舍那佛像,高八十五尺。"此说几成定论。解放后发表的有关龙门石窟的文章都认为奉先寺的开凿始于咸亨三年(672年),完工于上元二年(675年)。有的还将调露元年(679年)高宗敕建大奉先寺之年作为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的开凿时间,也有的将咸亨三年武氏助脂粉钱修大卢舍那像龛说为建寺造殿。最近有的同志对咸亭三年开凿说法提  相似文献   

11.
《文物天地》2021,(5):123-127
<正>大卢舍那像龛位于龙门石窟西山南部山腰处,其规模之宏大、气象之雄伟不仅是龙门之最,也称得上现存唐代造像之最(图一)。其建造将山体劈成凹形平面,在宽30~33米、进深38~40米、壁面高约30米的空间内,露天摩崖造出一坐佛(卢舍那佛)、二弟子(迦叶、阿难)、二菩萨(文殊、普贤)、二天王、二力士共9身大像,  相似文献   

12.
龙门石窟佛教瘗葬形制的新发现——析龙门石窟之瘗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龙门石窟不但有藏尸的瘗窟,而且还有葬灰的瘗穴,这是在龙门首次大量发现的佛教岩葬瘗穴遗迹。笔者对这一佛教瘗葬文化遗存作了系统考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瘗穴根据龙门石窟的窟龛形制与大小,窟龛内容与设施,窟龛功能与作用,所有窟龛可分为造像的像窟(含龛,下同),坐禅的禅窟,葬尸的瘗窟,葬灰的瘗穴4类。像窟无需赘述;禅窟是僧、尼静心思虑,坐禅修行的洞窟;瘗窟是埋葬僧俗尸体的洞窟,瘗穴则是瘗藏僧人骨灰的洞穴。因前三类洞窟已  相似文献   

13.
龙门大奉先寺的起源及地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龙门大奉先寺的起源及地位富安敦奉先寺洞中的大像龛及其他雕像无疑是龙门石窟造像群中最引人注目的精品。因此诸多学者都把这个露天洞窟及其突出的雕像作为研究对象也就不足为奇了。但相对于这个洞窟所隶属的寺庙却无法一概而论,因为此寺庙尚未得到专家们足够的重视。长...  相似文献   

14.
常青 《文博》2015,(3):19-27,2,113
陕西省麟游县青莲山寺摩崖造像共有十六龛,可以分为三期:其下层五龛雕造于唐太宗贞观年间,上层四龛补凿于贞观晚期至唐玄宗(712-756年在位)执政之前,而其余各龛为北宋补凿。在题材上,青莲山寺摩崖不仅有一般的佛与菩萨组合,还有显明的佛传题材。K3与K13很可能表现的是西土传法祖师像。K8的炽盛光佛也是唐以后流行的题材,宋代补凿的K4表现入宋以后流行的水月观音像。从供养人像来看,这处摩崖造像的主要捐资者是女佛教信徒。各期龛像均表现出了浓重的民间地方风格。  相似文献   

15.
龙门石窟是举世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自北魏开凿以来,就有人进行记录,最早记录龙门石窟的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之后,宋朝欧阳修的《集古录》等辑录了龙门石窟的造像题记目录或录文。解放后,龙门石窟的研究走向新的道路,许多学者从艺术史、宗教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各个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有些讹误,现仅就本人浅见所及列举出来,请同志们批评指正。一、遗像题材称谓错误龙门石窟大部分中小型窟龛有造像题记记载施主造像动机、洞窟开凿及完工年代,有的还记载造像题材。但是在研究、介绍龙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遗产》2006,(5):110-111
龙门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始凿于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诸朝400余年的营造,在伊河两岸的峭壁上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具有2300余座窟龛、10万余尊造像、30余万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  相似文献   

17.
1992年12月19日,笔者与现任临安博物馆研究员的倪亚清一同调查了宝石山摩崖造像。本文根据所得资料就摩崖造像的年代与题材进行了剖析,认为其间最早的龛像造于10世纪的吴越国时期,在以后的宋、元、明时代陆续补凿,而最为集中雕刻的年代是宋元时期,下限为明代。其题材大部分属于汉传佛教造像,仅元代第5龛表现为藏传风格。在九处摩崖题刻中,一处属藏传内容,也刻于元代。其他题刻多造于元代至明代。  相似文献   

18.
山西昔阳石马寺石窟及摩崖造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马寺摩崖造像,位于山西省昔阳县洪水乡石马村北,东北距县城12公里,东依石马山,西临石马河(图一)。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始凿群像于三沙岩巨石周围,巨石排列呈“品”字形。北侧巨石最大,四面皆镌龛像。南侧巨石背靠石马山,西、北二崖镌造龛像。西侧巨石位置偏低,仅东崖镌造龛像。北宋熙宁年间因像造寺,环巨石券围廊,兴建殿宇,并  相似文献   

19.
朱佩  刘轶 《中原文物》2023,(6):132-138
在2022年龙门石窟奉先寺保护工程中,经过病害调查,首次发现卢舍那大佛右胁侍普贤菩萨有琉璃眼珠,造像表面还有彩绘颜料残留。经过便携式设备的无损检测证实该琉璃眼珠含铅量较高,为典型的人造琉璃。其头部的彩绘颜料为铅白、铁红等。本次新发现不仅是整个奉先寺病害调查的重要成果,更为龙门石窟以后的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对分析探索唐代石质文物雕刻工艺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大佛寺、社皇庙、雷神洞摩崖龛像位于四川省安岳县东南部的高升乡天佛村。2014年8月,四川大学考古学系、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岳县文物局联合组成调查队,对三处造像进行了考古调查。大佛寺造像现存5龛,龛内有柳本尊行炼像、华严三圣像。社皇庙造像仅见1龛,龛内为华严三圣像。雷神洞造像仅存1龛,龛内有华严三圣、雷音像。综合来看,三处造像在造型特征、造像组合、造像题材、雕刻技法上与四川地区南宋造像存在不少相似之处,其年代也应属南宋。三处摩崖龛像的完整刊布为系统研究华严三圣、柳本尊行炼图等题材的演变补充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