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邓小平说:"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的改革是从安徽开始的。"包产到户是农村改革的起点,仔细研究这段历史,无论是对当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还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具有重大意义。作为《安徽日报》资深记者,汪言海站在改革的风口浪尖,曾多次深入肥西县山南公社调查,撰写内参披露真实情况,关于肥西县包产到户第二次调查的回忆,以记者的笔触为我们再现安徽人民敢为天下先的非凡气魄。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端于安徽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命名的农村改革,在整个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中,曾经发挥过显著的先导作用。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它的实质是体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构建农村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使农户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其意义深远,因而在改革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的改革是从安徽开始的。所以,我一直认为,安徽农村改革是一项非常宝贵的创新成果,正确地认识它、总结它、继承它,将成为继续推进农村深化改革的精神动力和知识财富。  相似文献   

3.
万里在农村改革中的思想和实践,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7年6月至1980年2月,万里担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在一个省的局部地区实行农村改革。邓小平说,“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从安徽开始,万里同志是有功的”;坊间传说,“要吃米,找万里”,就是对这一段情况的概括。第二阶段,是从1980年2月到1988年4月,万里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并在一段时间内兼任国家农委主任,分管农村工作,具体指导全国的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万里对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择其要者有下述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陆百甫 《百年潮》2023,(1):24-28
<正>改革调查的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首先从安徽凤阳县和肥西县两个地方开始。当时改革的主要形式是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解决了过去人民公社体制当中“大锅饭”问题。刚开始改革推进得还比较顺利,农民要求非常强烈。1979年、1980年两年,随着整个农村改革的推进,农村和农业形势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效果非常显著,可以用四个字来讲,就是势如破竹。到1981年春天的时候,农村改革已经在全国铺开了。当时党中央的态度非常明确,允许农村改革“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于是中央政策层面上放松了,“紧箍咒”没了。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从邓小平到习近平,对安徽肥西的"包产到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发轫之地都给予了充分肯定。而肥西的"包产到户"又是从哪儿开始的呢?具体怎么开始的呢?2018年6月至9月,我们先后三次深入当年农村改革的第一线,走村入户,与亲历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倾听他们在激情改革、思想碰  相似文献   

6.
许辉 《江淮文史》2002,(3):67-76
“我在江淮大地的老家”,这是我一部长篇小说的题目,拿来做这篇章的名字,我觉得也是满贴合的。我1957年10月出生于安徽珠城蚌埠的淮委医院。听上一辈人讲,解放初期,安徽分成几大片,皖北的行政中心就在蚌埠。  相似文献   

7.
张广友 《百年潮》2008,(8):32-35
1977年6月,我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逆境中相识的万里主政安徽。1977年9月,根据万里的多次建议和要求,我被新华社派为常驻安徽记者,在万里直接领导下对安徽的农村改革进行调查研究、宣传报道。历史的机遇把我推上农村改革的潮头,让我有机会为这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农村改革做了一些工作。  相似文献   

8.
正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百业待举,人心思变,举国上下开展轰轰烈烈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并于1978年底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进行全面拨乱反正,揭开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关于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曾说:"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的改革是从安徽开始的。"1979年7月小平同志视察安徽,登临黄山,发表重要讲话。在小平同志"黄山谈话"精  相似文献   

9.
季音 《炎黄春秋》2016,(4):64-66
正一我与项南同志工作上最早接触是1981年11月。他的坦诚和热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那时候,全国农村改革方兴未艾,亿万农民开始挣脱"左"的束缚,探索新的生活道路。但是保守势力层层围堵,受到农民热烈欢迎的包产到户,安徽、四川、内蒙古、甘肃等地大力推广,但全国有一些地区依然阻力重重,举步维艰。我当时是《人民日报》农村部负责人,支持农村改革是我们的职责。  相似文献   

10.
中篇:历史的选择从上述历史渊源中,可以明确地看出,中国农村改革的种子,经过60年代的反反复复,早已埋在了安徽农民的心中,所以一经十一届三中全会阳光的照射,自然要最先发芽了。这完全是历史的选择。据安徽人讲,这种历史的选择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安徽是受“左”的错误折腾的重灾区;二是60年代初安徽在全省范围内搞过责任田;三是粉碎“四人帮”后安徽报快有了一个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的省委领导班子。前两条前文已经谈了不少;下面主要围绕第三条来谈。万里开始主持安徽工作1977年6月,由铁道部部长转任轻工业部第一副部长的万…  相似文献   

11.
因中考失手,1997年我被“下放’到安徽贵池中学读书。这一去就是两年半,直到最后半年回宁准备“3+X”的高考。虽然在那里很“苦”,但我觉得我不但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做人的道理。一些农村的孩子教会了我许多东西。 (父亲点评:我当时的想法是让孩子远离父母一段时间,这对他的成长有利。) 农村的孩子不同于城里的孩子,他们当中的不少人是从下面的乡里、镇上中学考到县中的,他们也和我这个外地人一样,要在学  相似文献   

12.
韦大林 《百年潮》2007,(3):34-37
有人说: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的改革从安徽开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安徽先后进行了“田间管理责任制加奖励”(即“责任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包产到户”)、“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即“包干到户”或“大包干”)及“农村税费改革”的试验和改革。  相似文献   

13.
我家原籍河南周家15,仅有草房数间。祖父兄弟5人,全靠曾祖父的工资生活。后来,家里的人口越来越多,曾祖父已照顾不了,只好分家。当时,祖父在安徽蚌埠一家煤矿谋职。我随祖母、父母和2个姑姑到了蚌埠后,租倪家房屋3间居住。祖父是前清举人、书法家。祖母精通阿拉伯文,此时应聘到南京回族女学任教。大姑母随祖母去南京,我们则留在蚌埠照顾祖父。  相似文献   

14.
胡坚 《广西文史》2010,(3):48-50
今年是谭震林同志诞辰108周年。我这个小兵今年90岁,之所以冒昧写这篇怀念谭老的回忆文章,是因为我1957年跟随他在攸县农村蹲点六个月,亲身体会到谭老这种务实求真的好作风。当时就敢言“反右”扩大化,而且“一言挽救了小书生”,我从心底里敬佩,至今铭感在心。因此写这篇回忆文章,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这话,邓小平讲了不止10次。其中以1987年6月12日会见南斯拉夫客人那次讲得最全面、系统。他说: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相似文献   

16.
《百年潮》1998,(4)
当时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华北局和北京市委第一书记的李雪峰,回忆了“文革”酝酿、准备阶段,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一个个被突然“揪出”“打倒”的经过,以及毛泽东批发“第一张大字报”的有关情况。当时担任中宣部副部长、主管文艺工作的林默涵,回忆了“文革”前几年中央领导层在文艺问题上的几次斗争,特别是康生、江青等在其中兴风作浪的内幕。当时作为中宣部常务副部长许立群的主要助手、现任中央党史研究室常务副主任的龚育之,继上期关于《二月提纲》的回忆之后,又记述了暴风雨前夕彭真和中央几位“秀才”的活动情景。  相似文献   

17.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安徽省会安庆市原省教育会旧址,设有国民党左派省级组织机构.本文依据当时的文献和亲历者的回忆,考证这一组织的名称应该是“中国国民党(左派)安徽临时省党部“,而不是“中国国民党安徽省党部“.  相似文献   

18.
七千人大会召开 检举信 导致会议延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几封检举信,目前已知其中一封来自安徽。“我后来晓得,安徽省蚌埠市委副书记马骞给党中央写了一封信,反映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的问题。刘少奇后来带了一帮人到安徽组来‘揭盖子’。不只针对曾希圣,省委几个书记后来都受影响降职了。”马维民说。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描绘的情景,过来人都经历。毛泽东逝世的消息,我是在铁路上听到的。时隔30余载,我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形。1976年9月初,我与同宿舍的孙某到上海去玩,孙某是上海人,下放凤阳多年,始得招工。返回时,他在铁路工作的哥哥,把我俩托付给一位列车员,为我们省下了车票钱。车到蚌埠后,  相似文献   

20.
关于左权将军殉难地址的问题,根据历史事实,我以当时是八路军总部警卫连政治指导员的身份,于1942年5月25日下午,在辽县(左权县)境内之“十字岭”垭口,目睹左参谋长牺牲后的情景,特回忆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