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明代宫廷建筑制度的基础上,清代宫廷建筑及其内檐装修的规制在清中期逐步确立并成为当时建筑设计的基本出发点。这个规制不仅体现在朝仪、寝居殿宇的形制上,也反映在以勤政段为代表的一些具有综合功能、使用情况复杂的建筑的格局、装修之中。在归纳清代宫殿、园囿中有勤政功能和以勤政殿命名的殿宇的基础上,本文从建筑规格、内檐装修形制两个方面整理并阐述了此类宫廷建筑空间的特征,作者试图藉此探究皇家建筑设计创作的制度和功能内涵。  相似文献   

2.
符望阁的室内装修颇具特色,在一层设计有各种落地罩、隔扇门窗等,将偌大的空间巧妙地间隔成很多房间。这些隔扇上裱贴有大量隔扇画(所有隔罩分前后两面,或字与画上下分置,或一字一画前后相背)。本文对符望阁内所有原存隔扇画心的作者进行了梳理,同时列举隔扇心修复案例,对画心的装裱结构、形制等加以分析,并试图提出修复后的复原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实物遗存——现存清代皇家室内的戏台建筑,图档遗存——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清代宫廷样式房图样中所反映的清代宫廷室内戏台,文字遗存——宫廷建筑文献档案为基本依据,在大量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运用功能研究、设计方法研究的手段,尝试就清宫室内戏台的特点和类型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4.
故宫博物院宁寿宫花园倦勤斋内保存有规模最大的清代宫殿建筑室内通景画,除占据主要地位的藤萝花之外,画家还以高度写实的手法,在通景画中绘制了十余种花卉植物。本文通过对该通景画所绘十余种花卉的综合分析,指出所绘季节为"阳春三月"。作者认为,通景画对于以往只依托于档案文献、御制诗文和宫廷绘画等资料进行的园林植物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补充,堪称清代皇家园林植物的"图像资料库"。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宗教文化角度对圆明园宗教建筑作进一步研究,力图探讨皇家文化同宗教文化之间的关系。其中根据《穿戴档》整理的乾隆宗教生活行踪,对直观了解宫廷宗教文化有助益。同时,本文关注不同帝王的个体研究,希望由个体差异中捕获整体的信息和特性,并以安佑宫为切入点,探讨了儒、道、释三教在宫廷宗教文化中的相互关系。本文最后宏观地论述了宫廷宗教建筑在建筑学方面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6.
郭黛姮 《中华遗产》2005,(4):96-105
《红楼梦》里的碧纱橱,是我国古典建筑室内装修划分空间的重要方式,在清代宫廷装修设计师——样式雷手中,包括碧纱橱在内的装修手法得到了创造性的发挥,突破了以往古典建筑中严肃、对称、刻板的空间形态,从而在宫廷建筑装修中,隐喻曲折地表达出帝王的理想和追求。  相似文献   

7.
基于史料调查、取证、校雠,本文针对《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2期刊登的《圆明园新证——万方安和考》一文有关万方安和九咏空间的论述提出补充和更正意见。作者认为,现存绘画史料、样式雷图样中涉及万方安和的总图、单体地盘画样、建筑烫样等形象史料能够形成与现存文档的良好呼应,基本证实清代晚期图样中万方安和内檐装修格局与清代中期的承继关系,并且能够借此推论万方安和九咏为主的室内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8.
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是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为满足听政、朝会、典礼、祭祀、文娱等一系列皇家仪典及日常生活的需要兴建的规模空前的离宫。 雍正以降,官式建筑普遍标准化、模式化,至乾隆年间,形制完全相同或近乎相同的宫殿、寺庙、园林同见于两地的实例已屡见不鲜,颇有现代定型设计的意味。长春园淳化轩与故宫乐寿堂正是这一时代背景下同出于一个设计方案的孪生建筑。  相似文献   

9.
基于史料调查、取证、校雠,本文针对《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2期刊登的《圆明园新证——万方安和考》一文有关万方安和九咏空间的论述提出补充和更正意见。作者认为,现存绘画史料、样式雷图样中涉及万方安和的总图、单体地盘画样、建筑烫样等形象史料能够形成与现存文档的良好呼应,基本证实清代晚期图样中万方安和内檐装修格局与清代中期的承继关系,并且能够借此推论万方安和九咏为主的室内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0.
大高玄殿始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一年,殿内供三清等道教诸神,是明世宗建造用于祈祷斋醮的一座皇家道观。清代沿用,仍作为皇帝拈香祈拜之所。乾隆朝,曾对大高玄殿建筑进行局部调整,但宫殿主体格局未变,一直保持至清代末年。民国以后,为了便利交通,拆除了山门外的牌楼和音乐亭,其他宫殿保存至今。这些宫殿建筑类型齐全,大木结构各具特色,反映了明代中期建筑营造的技艺水平;宫殿的平面布局以及遗存的建筑彩画、石质雕刻等具有鲜明的皇家道观特点。这处曾作为皇家宗教活动重要场所的明清宫殿建筑群,无论在宫廷建筑史还是宗教史领域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圆明园“战利品” 这张老照片的拍摄地点,是英国威尔特郡乡下的一栋私人别墅——放山居(Fonthill House)。室内陈列的大小瓷器绝大部分来自中国,最多时近两干件。其中半数是1861年房主阿尔弗雷德·奠里森花400英镑从高级军官手上买下的圆明园“战利品”。  相似文献   

12.
《中华遗产》2014,(10):74-81
夏宫,是外国人对圆明园的称呼。1873年,这座夏宫已经沦为一片废墟,尽管一直有士兵把守,但早已力不从心。这一年,在大清海关工作的德国人恩斯特·奥尔末(Ernst Ohlmer),与朋友一起从守卫稀松的东北角进入夏宫,用相机记录下了那时的圆明园。这座辉煌不再的皇家园林,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因为它的建筑是中西结合的“最极致的样本”,还因为其中使用了大量他喜爱的琉璃做装饰。  相似文献   

13.
梅家与皇家博仪与梅兰芳可谓世交,梅家三代都跟清宫有关。照清宫旧例,除由升平署承担宫廷演戏任务外,还随时要社会上的名角人宫演出,被传的伶人就叫作“内廷供奉”。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即是一位内廷供奉,他在咸丰年间掌管京都的“四喜”戏班,颇有盛名,经常被传进宫里演戏。咸丰十年(186)夏,咸丰皇帝3旬整寿时大肆操办,曾命梅巧玲率四喜班进圆明园连演数日。其人较胖,遂有“御口亲呼胖巧玲”一句“竹枝词”广为流传,说明皇家对梅巧玲的演艺很是欣赏的。就在这次圆明园演出之后不久,这座“万园之园”就被英法联军洗劫并焚毁了。…  相似文献   

14.
内在大于外在至灵至秀图为乾隆花园第一进院的主体建筑古华轩。从外表看来,面阔三间带周围廊,卷棚歇山顶,寻常制式彩画,看似平平无奇。但走进轩中,金柱间安装透空的落地明罩,黑漆描金,素雅大方天花以楠木贴雕卷草花卉图案,富有韵味。自轩内观之,落地明罩宛如画框,将轩外景色纳入眼帘。古华轩以不华为华,反映了乾隆帝返璞归真的心境。  相似文献   

15.
汉代吉语文字瓦当大量使用于西汉中晚期,东汉时期已较少使用。汉长安城内外皇家宫廷、离宫、陵寝及中央官署、机构等建筑上吉语文字瓦当使用数量和种类最多,也最具代表性。地方诸侯国及地方城邑内各类建筑上使用的吉语瓦当较少,内容多集中在"千秋万岁"或类似的内涵。以三杨庄遗址第二处宅院为代表的当时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较富裕者的住房上也使用"益寿万岁"等吉语文字瓦当。汉代对吉语文字瓦当的使用可能没有十分具体明确的规定,但对使用者身份、地位等有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16.
<正>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经过雍正、乾隆两朝的大规模兴建,以及后来嘉庆、道光和咸丰皇帝的相继增建,成了一座景观组群多达一百余处的辉煌壮丽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的设计与修建不仅模仿了自然风光,蕴涵了宇宙模式,还借鉴了古人的诗情画意,荟萃了江南园林的精华,引进了西方的园林风格。当然,园内各式各样的建筑中还充盈着不可计数、琳琅满目的艺术品。不幸的是,这座享有"万园之园"美誉的大  相似文献   

17.
刘阳  杨翊 《中华遗产》2009,(2):100-121
公元1709年,康熙皇帝正式为圆明园赐名,从此,这座以辉煌和奢华闻名于世的皇家园林有了响亮的私字。圆明园又是多灾多难的,她像一块美丽的丝绸被贪婪的入侵者一次又一次地撕扯着。今天,我们只能在废墟中感叹历史的残酷,缅怀和追忆这曾经的世界奇迹。虽然经过一次次的努力,渴望与流散在世界各地的圆明园遗珍破镜重圆,然而圆明园存世文物沧桑复杂的遭遇,使得它们无法踏上回家的路。  相似文献   

18.
最高统治认为天下的土地、财富、民众都是他的私产,在设官管事时,往往宫廷供奉与国家行政不分。商代官制,据甲骨推测,只分为技术、事务二,前为史、卜,后如臣、仆、宰。秦从分封制变为大一统,官制较前完备。但其九卿中,除廷尉、治粟内史、典客外,如掌宗庙礼仪之奉常,掌宫掖门户之郎中令,掌宫廷警卫之卫尉,掌天子舆马之太仆,掌宗室之宗正、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内廷给养之少府等,或纯系为皇家服务,或主要为皇家服务,仍有混淆。到汉代,始有外朝官与中(内)朝官之分,前是国家编制官员,后则供奉宫廷;其中郎官、大夫、  相似文献   

19.
清朝皇室很盛行使用地毯,所用地毯通常来自我国盛产羊毛的新疆、西藏、内蒙、甘肃、宁夏等地。这些地区均有专为宫廷织造地毯的手工作坊,或自行设计纹样织毯呈进,或承接皇宫如意馆的画稿遵旨制作。清宫档案中有各地每年向朝廷进贡地毯和壁毯的记载。这些地毯或交内务府敬事房,或奉旨分发宫内各殿及圆明园、颐和园、热河行宫等处使用。在清宫廷所用地毯中,以新疆地区所产  相似文献   

20.
宁寿宫花园以其独特的造园艺术手法而闻名遐迩。本文从石材的选择、掇山的布局、堆造艺术以及因地制宜的置石立峰等方面加以探讨,同时指出掇山置石与园中的建筑、花木构成相得益彰的组合关系,从而营造出具有宫廷特色的皇家园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