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古代女子很早以前便有了装饰自己的愿望,这不仅体现在服饰的不断更新上,而且表现在面部妆饰的日新月异上,纵观中国历史的各个发展阶段,我认为南北朝之际是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转折时期,大到政治、经济制度以及文化的发展,小至百姓日常生活妆饰,无不体现出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2.
关于两广出土北方动物纹牌饰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两广出土北方动物纹牌饰问题●黄展岳一、问题的提出在横长方形的铜片上铸出透雕或浮雕的动物纹牌饰,是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最具特色的服饰之一,习称鄂尔多斯式动物纹牌饰或北方式动物纹牌饰。远在岭南的两广百越人,很难想象会同这种牌饰有缘,然而在西汉南越国时...  相似文献   

3.
1983年12月,河南淇县北阳乡北阳村农民挖砂时,在一座残古墓里发现卧女瓷枕一件,当即转交县文物保管所收藏。瓷枕长35、宽15.5、高12.5厘米。瓷胎细腻坚硬,白釉彩绘。整体为一卧女形象。卧女头后有发髻,面部丰满,细眉如月,微微含笑。上身穿窄袖褐黄衫,领饰珍珠,衫上绘桃花枝叶。下着白色窄裤。两臂斜屈,左手支头,右手置腮下。两腿弯曲,作卧息状。神态自然悠闲,造型优美大方。枕面近  相似文献   

4.
舞女玉佩     
1974年江西省博物馆在南昌市东郊永和大队畜牧场汉墓发掘出土。西汉,灰白色,有土沁。体扁平,呈站立状透雕舞女形象。面部正视,用细阴线刻出眉、眼、鼻、口,前额刻发饰,两耳垂发至肩;一手垂袖于腰间,一手甩袖过头顶,身穿交领长袍,束腰,长裙拖地,腰间系宽带,领口、袖口、裙边饰细  相似文献   

5.
正惧内俗称怕老婆,用典便是"河东狮吼"。依照我国古代的纲常伦理,男子是家庭的主宰,夫为妻纲;女子处于从属地位,既嫁从夫。一般而言,妻子服从丈夫是古代社会众多家庭的常态。但任何事情都有例外,当一个性格懦弱的丈夫遇到一位强势或嫉妒心重的妻子时,惧内就在所难免了。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女性相对解放的时代,女权意识逐渐觉醒,在社会上层妇女中尤为突出,武则天便是那个时代女权人物的代表。在时代思潮  相似文献   

6.
1989年初,邢台市文物管理所收集到1件古代铜镰。铜镰通长17.4厘米,呈弯月形,短柄。柄上饰十字纹并有一穿,正面饰细齿纹。弧形刃部呈锯齿状,现仍很锋利(图一、二)。经考证,这件铜镰应属春秋时期。  相似文献   

7.
杨子华 《古今谈》2002,(1):62-63
古代的越民族以龙为图腾,为了表示自己是龙的子孙,并祈求龙的保护,就有“断发身”的习俗。后来身作为美与力的象征,成了身体上的一种妆饰。南宋杭州,市井社会也盛行着一种身风俗。“身”便是用针在人体的全身或局部刺出各种图形,有染色的。  相似文献   

8.
日本正仓院藏唐代螺钿紫檀五弦琵琶的髹饰工艺在历史上具有极为辉煌的价值,是我国古代民族乐器装饰工艺的巅峰。本文从这把琵琶的髹饰工艺考据入手,简要介绍正仓院藏唐代螺钿紫檀五弦琵琶,并从髹饰部位、髹饰材料、髹饰工艺和髹饰功能四个方面解析正仓院藏唐代五弦琵琶的髹饰工艺,发掘和弘扬中国传统髹饰工艺的精粹,使古老的传统工艺再现光芒。  相似文献   

9.
<正> 满城汉墓出土的一件镶嵌铜饰(1∶4085)(照1),外缘为铜质,作马蹄形,两侧饰浮雕式对兽,中间镶嵌一兽首(似牛首)。《发掘报告》记述其质地为翡翠,故名镶翡翠铜饰。最近笔者有幸反复观看了这件器物,认为这件镶嵌物并非翡翠,而是软玉(和阗玉)。原因是: 一、从光泽上看,它不具备翡翠那种半透明的玻璃光泽,而呈现油脂状,比较细腻坚韧,是典型的软玉特点。  相似文献   

10.
1980年夏,洛阳西工区在开辟新马路时,发现一件完整的石蟾蜍,长100、宽76、高45厘米。现陈列在洛阳古代艺术馆。此蟾蜍雕刻概括,形象逼真,腹部外鼓,作蹲卧状;头上双目呈兰角形,两眉凸起,眉上线刻双角,目、眉、角内端刻疣;背上脊椎骨刻划清楚,末端有一卷曲的小尾,张口方唇,腹内空,从口内通向臀部形成一个孔道(见图)。此类石刻所见不多,其时代众说不一,笔者认为可能是唐东都上阳宫里的泻水石蟾蜍,用在宫内溪流处以注水,理由如  相似文献   

11.
孙维昌 《收藏家》2012,(10):42-44
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的国家,漆木器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古代称漆器和相关的漆工艺为"髹饰"。此词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巾车》上有所记述。"髹"为漆涂物,"饰"有文饰之意。漆器究竟始于何时?这是一个迄今尚未解开的学术之谜。考古学界经过长期艰苦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中有许多描写年青闺阁女子以情事或婚姻来打趣对方的场景,是小说中旖旎动人的闺阎女子日常生活情景的一部分。这些对于闺阁女儿私密情话的描写出现在礼教对女性尤其是贵族女性束缚异常严酷的明清时期,其实并不然,我们认为它既是明中叶以来人们追求个性解放思潮在女性生活领域引起变化的结果,同时也是作者尚情美学理想追求的一个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3.
<正> 北方式青铜饰牌主要是指发现在我国北方长城内外铸有动物纹的青铜饰牌而言。由于最早发现于内蒙鄂尔多斯草原以及河套地区附近,所以又称之为“鄂尔多斯”式青铜器。这种动物纹在国外称之为“野兽纹”。具有动物纹和动物立体造型的青铜器,其出现时间很早,至少在商代中期以前就把动物立体造型运用在武器之上了。北方青铜器上的动物纹,一直延续到西汉或更晚的时间。青铜短剑、刀子、马具、带具、饰牌等,都包含在这一类器物中。就北方式青铜器整体而言,青铜短剑、青铜刀子和动物纹饰牌,是北方式青铜器构成的三要素。而青铜饰牌则是这三个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便房”考     
便房是中国古代墓葬制度中比较神秘的一种设施,古代文献上,屡屡提及便房,然而何为便房,研究者说法却并不一致.比如,《辞源》即认为便房是:“古代帝王和贵族坟墓中供吊祭者休息用的小室.” 此说不但在考古发掘上难以证实,即从封建礼仪上也讲不通.在史料上,也没有明确反映便房是供吊祭的活人休息的记载.而我们却又知道,便房是大型墓葬中的核心葬具.因此,为了研究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有必要对这一问题深入进行探讨.《汉书·霍光传》;“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箧,璧、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藏椁十五具.东园温明,皆如乘舆制度.” 这段记载,皇帝赐霍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是一些学者对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以及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辽宁等地出土的饰有动物纹的青铜器的统称。也有称之为“我国北方古代动物纹饰”的。  相似文献   

16.
吕静 《南方文物》2022,(1):222-230
作为两汉丧仪新现象的殓具面罩,存在多样的形态和繁缛的加饰手法。通过对出土面罩展开类型学方法的研究,揭示面罩在制作工艺、加饰手法、审美表达以及使用地域等方面的规律及其文化意义。简言之,面罩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A式的前桥形箱体面罩,采用漆工艺的制器和加饰手法,包括夹纻胎、以及素髹、彩绘、铜及金银贴饰技法,且流行于广陵国辖内,向北不逾淮水。二是B式的覆斗形箱体面罩,是木工工艺的精湛体现,出现在广陵国以外的汉地领域,却未见采用漆与漆工艺。  相似文献   

17.
朱金龙 《收藏家》2016,(7):73-74
中国古代崇玉、赏玉的观念深入人心,佩戴玉器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玉带饰是独具一格的玉器品种,是古人服饰腰带上的玉饰件,既有实用功能,又有装饰功能。从唐代开始,玉带饰与国家礼仪制度相结合,形成一套严格的玉带使用制度,成为封建社会冠服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统治阶级用以表示职位高低、地位尊卑的礼仪用器,也是用来区别佩戴者身份、等级和财富的象征。  相似文献   

18.
玉配饰作为玉器的一个种类,不仅从诞生迄今从未间断过,而且品种不断翻新、款式繁多,是历朝历代能工巧匠们施展才华的载体。各时期最具特色的工艺特点也都在这些玉佩饰中得以体现,玉配饰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玉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相似文献   

19.
在白居易的诗歌中,有许多是写女子的,这些女子有未嫁之女、已嫁之女及娼门之女。通过白居易这些描写女子的诗歌,可以看出白居易对这些一生都处于不幸之中的女子表达出了深深地同情与惋惜。  相似文献   

20.
民初女子参政权案是男性权势对女性政治诉求的整体压抑与排斥,体现了鲜明的性别歧视面相。女子参政权运动的失败,不能简单地仅仅归咎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专制势力的阻碍与破坏,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思想认识上也有非常明显的局限性,他们也不能超越自己所处的时代。女性从整体上被排除在政权体制之外,这无疑是民初政治民主化的严重制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