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1983年11月,尤溪县林业科学研究所潘山苗圃基建工地发现一座古墓。县文管会搜集了已被取出的随葬品,并通知省博物馆进行了清理。一、墓葬情况潘山位于尤溪县团结公社(原名七口),西距县城1.5公里。古墓发现于潘山南坡山腰,墓顶距地表6米。墓为券顶砖室,方向220度,平面长方形。墓室长  相似文献   

2.
1986年8月底,尤溪县城关居民在公山北坡建房时,发现一座宋代双室墓。省博物馆接到报告后,会同尤溪县博物馆对此墓进行了清理,并收回了已被取出的随葬品。现将清理情况简报如下。一、墓葬概况此墓为长方形砖室券顶墓,墓向47°。墓顶距地表约2米。在墓顶上方0.7米处堆砌着一些残砖,可能是原先建于地表的墓上设  相似文献   

3.
4.
《山茶》2011,(2):32-33
刀杆节是傈僳族最富盛名的传统节日。每年二月初八这天,几十里内外的傈僳族人聚集起来.围着刀杆场中央明亮的火堆.跳起轻快的三弦舞。当场上四堆烈火燃得只剩下红红的火炭时.“跳火海”开始:五个赤着双脚的傈僳汉子闯入火海.在里面不停地弹跳.急促的脚步踩起无数飞溅的火花。再迅速地手捧通红的火炭.在脸上和身上擦洗.然后又让火球在他们手中飞快地翻滚。直到火炭被踩成碎粒.火焰奄奄一息时方告结束。  相似文献   

5.
《山茶》2010,(1):26-26
藏戏历史悠久.具有缜密的表演程式,由于受到严格的宗教神规制约.藏戏在发展过程中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少.从表演内容到形式更多保留了原始风貌.所以在戏剧发生学等领域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遗产(The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一般也称“无形遗产”,它含有一切通过模仿及其他方式口头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包括语言、文学、习惯、手工艺、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建筑艺术及其他艺术。  相似文献   

7.
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其保护和开发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尤溪文化遗产的前期保护和开发工作开展情况,分析了尤溪文化遗产在保护和开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山茶》2010,(7):36-36
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所谓布依八音.是指流传于安顺关岭、镇宁至黔西南贞丰一带的传统说唱曲艺。千百年来.它一直在南盘江流域的村村寨寨传承延续着。  相似文献   

9.
《山茶》2010,(3):36-36
赫哲族居住的地域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是特种鱼类的主要产区。历史上的赫哲族有”鱼皮部“的形象称呼,现在沿江而居的赫哲人仍以渔业为主.不论男女老少,皆是捕鱼好手.他们捕鱼、食鱼、用鱼皮盖房、造舟、制衣.发展出独特的鱼皮文化。传统的鱼皮技艺包括一整套复杂的加工过程,过去赫哲族妇女都能熟练掌握这一技艺。  相似文献   

10.
《山茶》2011,(4):38-38
木鼓是佤族人民祖辈相传的“神器”。据佤族传说记载,开天辟地之初.一场巨大的洪水几乎吞噬了陆地上的所有生命,是”木依吉”神以一只木槽拯救了佤族人。因此,族人们便将木槽视为民族的母体.给予其最高的崇拜。为了获得民族的繁衍、壮大.佤族人将木槽制成女阴形.并将象征神灵“木依吉”灵魂的木鼓置诸其上。  相似文献   

11.
曾子 《世界遗产》2011,(4):69-69
游氏武术产生于素有武术之乡美誉的赤水东部片区官渡镇。1932年,武师游树廷看中了武史悠久的官渡镇,故来此地定居习武授徒,对官渡民间武术进行改进传承发扬光大。现当地居民家中还保留有蛇矛枪古兵器。已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山茶》2011,(3):36-36
畲族是一个善于歌唱的民族,畲歌有叙事歌.小说歌、传统和现代山歌四类。其中的小说歌于清朝在福建霞浦发源。当时.汉族的章回小说和平话唱本历经元明两代已十分成熟且盛行于市井.一些懂汉文的畲族歌手十分有心.他们结合畲语的发音特点.将这些作品改编成了诗歌体唱本.畲族小说歌就这样产生了。  相似文献   

13.
《山茶》2009,(12):40-41
耍歌堂是整个排瑶的秘史。位于粤北山区的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是我国惟一的排瑶聚居地.也是耍歌堂流传的地区。作为追忆祖先、庆祝丰收、酬谢还愿的民间盛会.耍歌堂是排瑶文化交流和传承历史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4.
15.
《山茶》2010,(8):42-42
葫芦笙舞是彝族花保人的民间舞蹈,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鸡街曼村。花保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总人数在2000左右.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曼村为彝族花保人聚居的村落。  相似文献   

16.
《山茶》2009,(9):46-46
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苗族服饰.特意在旁边注有“云南保山市昌宁”。从地图上看,昌宁县城在宝山市东南方百余公里处,地处滇西澜沧江和其支流黑惠江之间被称为“夹江”的崇山峻岭中,澜沧江就从城中穿过。  相似文献   

17.
《山茶》2009,(11):32-32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俗称“扎花布”、“印花布”、“疙瘩花”,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传统手工印染技艺。东汉时期,白族先民就已经掌握了“染采纹秀”之法。唐贞元十六年,南诏舞队到长安献艺,所着舞衣“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即为扎染而成。如今,扎染已成为颇具白族风情的手工印染艺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相似文献   

18.
《华夏地理》2010,(1):26-26
藏戏历史悠久.具有缜密的表演程式,由于受到严格的宗教神规制约.藏戏在发展过程中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少.从表演内容到形式更多保留了原始风貌.所以在戏剧发生学等领域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山茶》2010,(6):36-36
蒙古族安代舞起源于内蒙古通辽市的库伦旗.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库伦旗地处通辽市西南端.被燕山余脉与科尔沁沙地环抱.大漠绵延.沟壑纵横,素有“九千九百九十九条沟”之称。  相似文献   

20.
《世界遗产》2014,(11):112-112
京剧、皮影、黄河泥塑、柳子戏……近3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在济南市纬十路小学的操场上。10月11日下午,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非遗进校园活动精彩呈现。不仅济南中小学生现场亮绝活,来自济南大学的外国留学生也来到小学校园,现场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民俗艺术瑰宝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