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1978年5月,山东曲阜县陵城公社北宫村大队社员孟庆德、张风亭、孔繁忠三人,在村西北一公里许清皇庄高地生产动土时,挖出白釉黑花瓷人四个,已全部献给国家,经县文管会鉴定,系宋代瓷俑。这四件瓷俑,皆以白、黑、红三彩釉色装饰。其中坐俑二个,一男一女;站俑二  相似文献   

2.
陶博局及六博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博局及六博俑,1972年灵宝县张湾东汉墓出土,现藏河南省博物馆。博局与俑均为陶质,外施绿釉。通高24厘米,长28厘米,宽19厘米。置于坐榻之上。坐榻正中有一长方形盘,盘的一边为六支筹码,筹呈长条状;盘的另一边放着一个方形棋盘,棋盘两端各置六枚棋子,棋子为长方形。棋盘中间被称为“水”的地方,置有两“鱼”,“鱼”为圆形。从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博局。博局两边,二人跽坐,头戴平巾帻,身著短衣,双手前伸,  相似文献   

3.
一九五九年,在西安西郊中堡村的一座盛唐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了一大批绚丽多姿的三彩及彩绘文物,其中的三彩载乐骆驼(图版叁:1),以其精美的造型、艳丽的色彩、逼真的形象而为世人所注目。现藏陕西省博物馆。骆驼通高48.5、乐俑高11.5厘米。骆驼直立于长方形底板上,昂首张口,舌尖上卷,两耳竖起,作仰天嘶鸣状。骆驼周身施白釉,并饰有赭黄色釉斑;头顶、颈部、前腿上端的长毛及尾巴均施赭黄釉,尾巴自然贴于臀部右侧,呈弯曲状。驼背上垫一椭圆形蓝色须边的毯子,两峰之上架有深绿色的  相似文献   

4.
山东泰安市博物馆收藏一件北朝时期的青瓷四系罐。此罐高21.4、口径11、底径9.5厘米。直口、圆腹、平底、饼形足。肩部有四桥形系,系下有凸起的粗弦纹,腹下部有附加莲瓣纹一周。肩部及腹部饰模印贴花。胎质坚硬,里面满釉,外施釉不到底,有流釉现象。釉青而透明,玻璃质感较强,火候颇高,叩之声音清越。器形典雅庄重,纹饰规整秀丽,造型与纹饰皆有北朝风格,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瓷器珍品。  相似文献   

5.
本文考察了唐初黄釉俑,明确此类陶俑产自洛阳,并论证其与安阳隋代瓷俑联系密切。进而以黄釉俑为切入点,指出洛阳唐初墓葬在随葬品与形制方面均可见对北齐以来关东地区墓葬文化的继承,且这一现象可能与唐初人口流动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据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曰训同志著文介绍,1990年7月,该所在章丘女郎山战国早期大墓墓圹二层台上的1号陪葬坑内,发现一组彩绘乐舞陶俑,由26件人物俑、5种乐器及8只祥鸟组成。人物俑包括歌舞俑、演奏俑、观赏俑等不同种类。姿态有坐有立,身高7.6~8.8厘米,系泥质黑陶捏塑而成,表面保留着鲜艳的彩绘服饰。这组彩绘乐舞陶俑,以保存完整、组合有序、造型生动、风格写实而引人注目,为迄今发现东周陶塑作品之佼佼者,观赏之后,启迪良多。  相似文献   

7.
1984年春,山东省嘉祥县义学礼村社员于村前运沙时,发现几件瓷器和1件铜镜,随即送交有关部门。县文物管理所的同志经现场调查,确认出土地点为一座土坑竖穴墓,从中还清理出3件银簪和瓷碗等,现将出土瓷器简介如下。四系罐 3件。皆胎质粗糙,器壁厚重。器内施全釉,外施半釉,系均残。1件口微敛,直颈,圆腹,饼形足。灰白色胎,施青釉。高24、口径11、底径11厘米。1件器形与上相似。灰褐色胎,施紫褐釉。高14、口径6、底径7厘米。1件口微敛,直颈较高,鼓  相似文献   

8.
林泽洋  陈大海 《文物》2022,(2):53-63+1
2016年,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在南京市雨花台区铁心桥街道后头山清理了三座唐代毛氏家族墓,墓内均随葬成套的釉陶俑及各类模型明器,为本次发掘的重要收获。俑群种类主要包括四类,即镇墓类俑、仪仗类俑、侍役类俑和动物及模型明器,均以白色瓷土为胎,胎质疏松,外施铅釉,釉色偏青黄。对比发现,这批俑群的形制、组合、制作工艺均与洛阳地区出土的同类器高度相似。后头山唐墓的形制与随葬釉陶俑群带有典型的两京地区的特征,与江南初唐墓葬明显不同,其出现或反映出初唐南京毛氏家族意图借助丧葬活动向政治中心靠拢的意愿。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扬州出土了大批唐代长沙铜官窑瓷器。其中最突出的一件,当推汶河西路唐代遗址所出的一件黄釉褐蓝两色点彩双系大罐,现藏扬州市博物馆。此罐通高29.8厘米、口径16厘米、颈高4.8厘米、系高3厘米、最大腹径79厘米、底径19.5厘米。周身满施黄釉,釉下以褐蓝两色相间的大小斑点组成联珠状图案,配置成一幅云朵与莲花相对称的花纹。其形体之大、纹饰之精、釉色之美,为历来所罕见。它是唐代长沙铜官窑烧造的釉下彩瓷中的一件代表作,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保存最好、制作最精的铜官窑瓷器(图版壹:2)。  相似文献   

10.
东汉说唱俑     
东汉陶说唱俑,1986年6月出土于绵阳市河边乡九龙山东汉崖墓。(见封底) 该俑系泥质红陶,捏制,高55、宽33厘米。为立式,头戴花平巾帻,面带笑容,舌头伸出,双手抚腹,腹部鼓出,好似将自己的肚腹作鼓拍打,形象生动,滑稽可笑。  相似文献   

11.
铜车马御官俑佩剑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铜车马问世,引起史学界极大关注.十多年来,学者们对它作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只对铜车马上两个御官俑的青铜佩剑谈谈自己的看法.两柄青铜假剑铜车马上的两个御官俑,是皇室的高级驭手,他们头戴鹖冠,扁结高挽,眉毛胡须修剪整齐,身着浅绿色锦缎长襦,腰系革带,足登翘尖齐头方口履,标明了他们身份不同于一般驭手.二号车御官作跽坐姿态,腰佩40厘米长的短剑.一号车御官作站立姿势,腰后系着一柄70厘米的长剑,绦带左侧佩有玉壁和流苏,无疑是等级标志.笔者在  相似文献   

12.
1985年9月,南岸玄坛庙的重庆茶厂在基建中发现古墓。市博物馆闻讯前往清理时,墓葬已遭到破坏,形制无从查参,墓内文物散失。经努力仅索回影青瓷器三件。 葵口瓜棱瓶 二件,大小型制完全相同。口径7厘米,高16.6厘米,腹径7.6厘米,足径5.7厘米。六瓣葵花侈口,细直颈为六面体,丰肩,长圆腹下急收,足外撇成喇叭形圈足,肩部以下由凸凹的弧线组成瓜瓣,计十二瓣。器身部分地方薄可透光。造型秀丽灵巧。外满釉,圈足内无釉,内部除器口部分外皆露白胎(图一)。  相似文献   

13.
王献本  孙章峰 《文博》2000,(3):27-30,56
1972年洛阳文物工作者在洛阳市涧西区七里河五号汉墓中出土一组三人倒立杂技俑。陶质,粉黄色,通高24厘米,三人倒立在一个简形、平底、下有三兽足的容器之上,其中二人双手皆按器物口沿,身体倒立,一腿弯典上伸,另一腿则相交成拱形,第三人在二人之上亦成倒立姿势,其双手按下面二人相交的腿,双腿则向后弯曲(图一)。  相似文献   

14.
1983年初,扬州博物馆在扬州市文昌阁东侧约60米处,邮电大楼工地的一条南北向、深度约2.8—3米的壕沟南端西壁,发现一件青花瓷片(图一、二)。这件青花瓷片系一碗的底部。曲腹,浅圈足。足径3.8、壁厚约0.35厘米。胎色白,质地较疏松,吸水率低。胎上施一层厚0.5毫米的白色护釉胎,外罩一层白中泛黄的玻璃釉,底无釉。碗心饰一朵直径0.8厘米的五瓣青花纹饰,构图简单,色泽浅蓝,较深处略呈灰黑。  相似文献   

15.
《文博》2016,(6)
唐三彩粟特胡俑堪为唐时入华粟特人最真实、直观的记录,其所着服饰亦是唐代胡汉文化交融的重要外在表现之一。粟特胡俑皆头戴尖顶高帽,身着交领、圆领或翻领袍服。腰束蹀躞带,部分或佩刀砾袋,或系褡袱。下均穿小口袴,足蹬靴。  相似文献   

16.
1985年11月,巩县(今巩义市)文管所文物钻探队,配合陇海铁路电气化工程进行了文物钻探,共探出汉墓十五座。其中六号墓出土文物最多,达四十余件。特别是赭釉钱纹两耳罐尤为典型突出,高23厘米,口径为12.5厘米,腹围72.5厘米,底径为11.5厘米,口沿厚0.65厘米,颈短而口外侈,肩部有两横系,饰三道弦纹。烧造时,可能置火口处,一侧釉焦黑,在腹部有其它器物倒置口沿粘结痕。钱纹陶罐,通身施釉,釉下印“大泉五十”  相似文献   

17.
王星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3,(8):70-81+133-134
本文以北齐二彩、初唐黄釉加彩俑和唐三彩为研究对象,归纳这三类器物的基本特征并比较异同,探讨此类低温多彩陶瓷器的外来文化影响。北朝晚期,受外来文化强烈冲击,以北齐二彩为代表的低温多彩陶瓷器得以出现;盛唐时期,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以俑类制品为代表的三彩器,成为唐代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北齐至盛唐,低温多彩陶瓷器的出现与发展,是为这一时期胡汉文化面貌交融的具象体现。  相似文献   

18.
1980年,扬州博物馆考古组在东风砖瓦厂肖家山工地A区清理第九号汉墓时,发现一座叠压在该墓上面的唐代木棺残墓,清理出土四件随葬器物(参见《考古》1982年第8期)。其中有一件青釉绿彩背水扁瓷壶,高17、宽13、厚9厘米。直颈,唇口,口径6厘米(图一、二)。壶的两侧上下各有两系,中心各画有一条贯通上下的绿釉彩直线。壶的正背两面皆有一组绿釉彩饰,正面为一组阿拉伯文,背面饰云气纹。经有关专家鉴定,阿拉伯文乃"真主最伟大"(旧译  相似文献   

19.
两宋时期江西地区道、佛等宗教流行,墓葬中成批出土的陶瓷俑已较有规律,表现出浓重的神怪色彩,其中有"天曹""地府"中的神祇偶像、墓主人及其侍卫仪仗等。[1]笔者就江西宋墓出土的墓主人俑进行了梳理,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六座墓葬进行简单的分析整理。一江西宋墓出土的墓主人俑1.1966年景德镇市东郊古城舒家庄生产队北宋治平二年(1065)舒氏墓[2]舒氏墓为砖室宋墓,出土有女坐俑、文吏俑、生肖俑、武士俑、男女侍俑、四神俑及轿子模型等,另有墓志一方。其中女坐俑袖手端坐于圆座椅上,失头部,残高19.8厘米,其服饰形象与1976年景德镇市郊出土素胎女坐俑(图一)几乎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20.
唐康文通墓 (M2)位于西安市雁塔区延兴门村西 ,为大型前后室砖墓。墓坐北朝南 ,由墓道、天井、过洞、壁龛以及前室、甬道和后室组成。随葬品主要有三彩俑及器物、彩绘陶俑、瓷器、玉器、铜器及墓志等。其中描金彩绘三彩俑、天王俑、镇墓兽和武官俑 ,体形高大 ,做工精细 ,特别是在釉上施用了彩绘工艺 ,与以往同类三彩俑有明显区别 ,是三彩制作技术上的又一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