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国时期大学的国文教学是我国语文学科教学发展的重要环节和阶段,国立师范学院作为我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高等师范学院,其国文教学具有当时大学国文教学的共性和自身独特的个性,研究国师的国文教学,可以启示今天的大学语文教育。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统一高考始于1938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在1938年设立了全国统一招生委员会,并制定了《国立各院校统一招生办法大纲》。当时的统考定于当年的9月1号到4号,国民政府在重庆、武昌、贵阳等12个城市设立报名处,办理新生报名、考试等事宜。笔试分为文法商师范、工科和农业三组,所有考生都要参加公民、国文、英文、史地、  相似文献   

3.
虽然我没有在朱厚锟先生任校长的贵阳师范学校上过学,也未曾在大学课堂上听过朱先生讲课,但朱先生却是较长期对我有着重要影响的师尊之一。我永远忘不了朱先生。 1949年3至6月,我在贵阳师范学院教授会主办的“大学升学预备班”学习。6月尾,我们“预备班”的同学被允许与“先修班”的同学一起参加了提升考试,我的成绩上了提升贵阳师院本科的线,被提前录取为师院国文系(解放后改称“中文系”)的学生。当时  相似文献   

4.
贵州地处边鄙,且多民族杂居,经济贫困,教育事业一直十分落后。高师教育更是起步晚,它始于1941年,至今不过50余年的历史。贵州高师教育,解放前饱经沧桑,解放后虽也走过弯路,但它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茁壮成长,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草创时期饱经沧桑1941年10月2日,贵州创建了历史上最早的高等师范学校——贵阳师范学院,从而揭开了贵州高师教育的历史。贵阳师院创建初期,是借贵阳市文化路贵阳师范学校的房舍,全院设4年制教育、国文、英语、数学4个系和3年制史地、理化两个专修科,当时仅有教师24人,学生182人。1943年增设体育童子军…  相似文献   

5.
肖璋先生,字仲珪,1909年3月26日生于山东济南府,原籍四川省三台县.父亲肖龙友(名方骏),光绪丁酉科拔贡,早年从政,晚年行医.肖先生幼读四书五经,13岁考入中学,17岁进北京大学,读国文系,23岁毕业.解放前曾任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专任讲师,国立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辅仁大学国文系教授;解放后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1959年至1980年兼该系主任.曾任第一届中国语言学会理事.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社会兼职有: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中国训诂研究学会顾问,北京市语言学会学术顾问等.  相似文献   

6.
1939年9月.以北平师范大学和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为基础组建的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在陕西城固县独立设置,定名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1年,国力西北师范学院在兰州筹设永久性校址,学校陆续前往兰州办学。  相似文献   

7.
我这一家子     
正回家了1947年5月,中共上海局青年组组长朱语今派我由上海回到武汉,利用家庭社会关系开展地下活动。我父亲童璋当时是湖北省银行经济研究室主任,全家住在汉口保华街保元里9号楼上,是银行职工宿舍。父母和五个孩子,一共有七口人。我是老大,1921年生于北京。恩施高中(湖北七高)毕业后,1942年暑期考取重庆中央大学师范学院国文系。当时父亲在湖北农业改进所工作,要养活祖父母、夫妻二人和五个孩子,生活非常艰苦。我去重庆时的路费是母  相似文献   

8.
<正>贵州师范大学位于贵州省省会贵阳市,其前身是创建于1941年的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建校时即设立了史地科,1943年升为史地系,1952年分别成立历史系、地理系,涌现出周春元、王燕玉、项英杰、吴雁南等一批学养深厚的学者。2015年3月,经学校批准,正式成立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与2009年成立的喀斯特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中心现为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是贵州省史学会、贵州省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  相似文献   

9.
庚辰 《文史月刊》2009,(5):10-11
1937年,陈伯达来到延安,当时正值陕北公学刚开始创办,由于陈伯达曾在北平中国大学国文系教过书,中共中央组织部便安排他到陕北公学当了一名教员。  相似文献   

10.
谢婷婷 《文史春秋》2022,(11):54-58
<正>国立桂林师范学院(今广西师范大学)创办于1932年,校址在桂林雁山,前身是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42年4月改为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院,1943年8月升格为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国立桂林师范是中华民国时期著名高等师范学校之一,与民国六大高师并称,是中国西南地区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源头之一。1944年6月,侵华日军南下逼近桂林,国立桂林师范学院被迫西迁,辗转迁至丹洲(今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镇)、平越(今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福泉市)办学,直至抗日战争胜利次年的1946年初才全部迁回桂林。  相似文献   

11.
在抗日战争前,全国就有"四大名中"之说,她们是上海中学、扬州中学、南开中学和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其中的中央大学实验学校,简称中大实校,后改为国立十四中学。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8月中大遭日机两次轰炸,9月中大实校西迁安徽屯溪,11月再迁长沙,1938年8月迁贵阳,在水口寺至观音洞一线背靠马鞍山至绵羊坡,前临南明河畔,辟荒建校,坚持八年,学生逾千。1941年7月因中央大学远在重庆沙坪坝,实习困难,故将中大实校更名为国立十四中学,而将在重庆青木关的国立十四中学更名为中大师院附中。抗日战争胜利后,全部迁回南京,合并称为中大师院附中。1949年解放后,8月学校易名为南京师范学院附属中学。这个学校于1902年建校至98年,十易校名,五迁校  相似文献   

12.
倪墨炎 《神州》2008,(5):58-62
"满天星斗"的教师许广平在天津北洋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1922年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简称女高师)。她对这所学校很满意。当时的校长许寿裳与北大校长蔡元培是同乡知交,因而两校关系十分密切:许多北大教师到女高师兼课,所发讲义也和北大一样,北大每有学术讲演也允许女高师学生参加听讲,在许广平就读的国文系,北大教师前来兼课的就有马裕藻、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沈尹默、沈兼士、沈士远等.1923年,许广平二年级时才读到鲁迅讲授的《中国小说史略》,开  相似文献   

13.
正"贵阳的冬天是寒冷的,天气阴沉,太阳好像跟人们生气似地不肯露面,沉甸甸的乌云像淤泥一样总是悬在天空,几乎每天都下雨,空气潮湿得令人难受。"这段话出自《徐悲鸿的一生》,作者廖静文,徐悲鸿夫人。这段文字描写的,正是1943年廖静文只身从重庆来到贵阳时的感受,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当时的特殊心境,这段文字显得沉闷而焦躁。廖静文来贵阳的目的,是希望说服在贵阳师范学院念书的姐姐同意自己与徐悲鸿的婚事,进而和自己一起说服  相似文献   

14.
施蛰存道歉     
正1937年9月,施蛰存因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的鼎力推荐,应聘到由数学家熊庆来任校长的国立云南大学文史学系任教。这标志着他由作家兼编辑改行当大学老师。最初,学校安排他教一年级国文、历代诗选和文选。他认真备课、编讲义,传道解惑,循循善诱,颇受学生欢迎。在云大师生眼中,他和蔼可亲,时常"清衫一袭,颇为潇洒"。有一次,矿冶系学生徐祖耀上国文课时打瞌睡,被正在上课的施蛰存叫醒,让他读一下刚才所  相似文献   

15.
本文系张玉麟教授遗著《唐宋八大家散文简评》的节选。张教授系我省修文县人。1935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精通六书,有《限借臆说》及《先秦文学讲稿》等著作。张教授曾在我省教育界执教36年,原任中学教员、校长、贵州大学教授。解放后任贵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副系主任。  相似文献   

16.
语言学家、诗人、书画家孙功炎与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交往40年,情深意笃,催人奋进。这是研究二老科教思想的一份生动教材。 “尊师爱生”的典范 叶老十分重视、尊重和关心教师。50年前,叶老和吕叔湘、周予同、郭绍虞诸先生共同编辑《国文月刊》。孙功炎是四川江津县前国立九中的语文教师。当时正是抗战后期,国难当头,教师生活困难,四川的国文课本高中第六册上有一篇朱熹的《仁说》,发挥了朱熹仁的学说,同时又批驳了谢良佐(上蔡)和杨时(龟山)两派的主张。孙功炎重教好学,他考察了《宋元学案》,写成了《仁说疏证》,对于当时以学术文为主的高三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1946年6月,孙功炎回到上海,在家里把这篇文章整理誊写,投寄给《国文月刊》。  相似文献   

17.
受父亲周叔瞍的安排,周一良(1931—2001,安徽东至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从8岁起便开始接受私塾教育,前后达10年。18岁时周一良因接触五四新文艺作品而萌生到北京(当时叫北平)读大学的想法。但周一良当时一无数理化知识,二无高中文凭,无法投考正规大学本科,不得已只好报考了燕京大学国文专修科。燕大国文专修科是为培养中学国文教员而特设的,学制两年,  相似文献   

18.
《收藏家》2005,(8):86-86
启功,字元白,当代著名学者、画家和书法家。1912年生于北京,满族。幼年家境中落,自北京汇文中学中途辍学后,发愤自学。后从名师习书法丹青、修古典文学。上世纪30年代后,历任辅仁中学国文教员、辅仁大学美术系助教、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兼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1949年任辅仁大学国文系副教授兼北京大学博物馆系副教授,1952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博导。曾任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西冷印社社长。  相似文献   

19.
谢震威 《文史春秋》2004,(10):60-62
我和妻子原是桂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的同班同学。1947年2月初中毕业后,我考上桂林中学高中部,她考上汉民中学。当时我们已有书信往来。一次,她在给我的信中,附了一份汉民中学的招生简章。简章上写道:国立汉民中学以向理工科大学输送合格学生,欢迎报考本科;无意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大批高校内迁,原国立北平师范大学迁入西北,几经波折,最终落脚甘肃兰州,成立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本文主要关注的是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的历史变迁过程中,师生们是如何逐渐适应这段充满艰辛的迁校岁月,从被动适应到主动热情,这是一条复杂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