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晋时代是中国民族关系剧烈变化的时期。主要表现在北方边疆游牧民族持续地迁入中原,与汉族人民混合聚居,最终融入汉民族之中,促成了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交流的新局面。其中鲜卑族一支———吐谷浑部的西迁,不仅打通了久已中断的古丝绸之路,而且也为我们留下了优美绕耳的西行曲《阿干之歌》。鲜卑族起源于我国东北地区。许多学者认为鲜卑人是使用古蒙古语的民族。匈奴冒顿单于击败东胡后,东胡分裂为鲜卑与乌桓两个集团。在北者称鲜卑,居南者称乌桓。匈奴衰败后,鲜卑变强盛。北匈奴西迁后,漠北草原上遗留下的政治真空被鲜卑人填补起来。…  相似文献   

2.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十六公里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五十三个,石雕佛像、飞天等五万一千多个,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是北魏时期政治斗争的产物。北魏的最高统治者拓跋氏,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鲜卑族的一个部族。在各部族  相似文献   

3.
公元一——三世纪末叶,在我国北方的鲜卑族中出现了慕容鲜卑、段氏鲜卑、宇文鲜卑和拓跋鲜卑几个大的部落,而拓跋鲜卑是诸部中最为落后也是最靠东北的一支。后来鲜卑诸部虽然多称霸一方,立国建朝,但都为县花一现,唯拓跋鲜卑后来居上,入主中原而统一北方,建立了强大的北魏政权,一统二百余年。直至隋唐两代,拓跋鲜卑的后人仍为朝中的重臣,执掌大权。但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关于拓跋鲜卑的研究不多。日本学者白鸟库吉和内田吟风的研究分别汇集为《东胡民族考》和《北亚细亚史研究》。国内研究较多并立有专著的,只有已  相似文献   

4.
鲜卑源于东胡,为东胡中最主要的部族之一,到了东汉时期,鲜卑逐渐形成自己的部族集团,兴盛发展起来,开始独立的见于史书。慕容鲜卑属于中部鲜卑的一部,东汉末季见于史书记载。慕容鲜卑从三世纪上半叶(公元221年)入居辽西至五世纪中叶(公元436年)北燕灭亡,在五胡纷争、十六国林立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其杰出表现在当时中国北方诸少数民族中是不多见的,在辽西地区少数民族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而探寻慕容鲜卑发展的足迹成为一个  相似文献   

5.
宣德至万历年间蒙古诸部侵扰九边的时间分布与地域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宣德至万历时期历时190余年,蒙古诸部相继雄起,频繁南下侵扰.本文从蒙古诸部侵扰的时间分布和地域变迁两个方面,分别探讨了这一时期蒙古诸部侵扰的时间分布特点、侵扰地域的差异,以及主要部族侵扰的时空变迁特征,期望能对这一复杂历史过程的认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读《胡族习俗与隋唐风韵》陈绍棣吕一飞新著《胡族习俗与隋唐风韵——魏晋北朝北方少数民族社会风俗及其对隋唐的影响》一书已于1994年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全书六章,近20万字。其主要内容是:论述魏晋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柔然、高车...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 鲜卑作为中国北方草原的一个重要游牧民族,从西汉时的名不见经传,到魏晋时的称霸北疆甚至逐鹿中原,她的势力虽不及匈奴可以横亘欧,亚大陆,但是在中国古代民族史上绝对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经过数千年的民族融合,如今的鲜卑留给后人的除了名垂青史的丰功伟业,灿烂多姿的民族文化,还有众多不解之谜.关于早期鲜卑历史的研究,特别是鲜卑族起源等问题,学术界历来众说纷纭.作为探讨鲜卑族种系问题相对可靠的方法,对其考古发掘所出遗骸的人类学研究也从未停滞.  相似文献   

8.
潘慧 《丝绸之路》2012,(16):27-29
鲜卑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走过了大约700年的历程。公元1世纪,鲜卑族的历史活动就载入史料中。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鲜卑族分成了东、西两个大部,东北鲜卑主要有慕容鲜卑、段氏鲜卑、宇文鲜卑。拓跋鲜卑是由北部鲜卑演化而来的。拓跋鲜卑在建立政权之前、定都平城以及迁都洛阳之后,文化形式一直在发生变化。在拓跋氏文化历程的转变过程中,深刻地体现着草原文明和农业文明的融合与冲突。  相似文献   

9.
蒙元时期的丝绸之路比前代都漫长,沿线地区诸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十分活跃。来自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等西域占星家们不仅为蒙元王朝带来了西方的天文学知识,他们及其家族也最终融入蒙古民族共同体中。元廷退回蒙古草原后,他们进一步蒙古化和游牧化,逐渐成为明代蒙古乌珠穆沁部的组成部分。"乌珠穆沁"汉译为"阴阳",指占星者。此外,还有不少信仰也里可温教的人众和被称作"撒儿塔兀勒"的西域人加入乌珠穆沁部。明代乌珠穆沁是由西域人和蒙古各部组成的新部族。到清代,乌珠穆沁部被编为左、右两个扎萨克旗,旗里各级行政组织名称仍然保留其历史上不同族群、部族的旧名称。从西方占星者到蒙古游牧部族的一员,是丝绸之路沿线民族融合和不同文化交汇交融中非常典型的一例。  相似文献   

10.
篾儿乞部是蒙古帝国时代活跃在内亚草原政治舞台上的一个重要部族。文章推测篾儿乞部名可能与篾儿干(蒙古语"神射手")一词同源,并将元代史料中所见"灭乞里"与篾儿乞勘同,通过梳理篾儿乞部的历史源流,探讨蒙古帝国时代部族政治格局变迁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1.
十六国时期匈奴、鲜卑诸族多选择在北方边疆的山川形胜之地定都建国,比如汉赵国起于吕梁山西侧的黄土高原,慕容部据辽西大凌河谷而由弱变强。但不是所有的山川形胜都能为民族发展提供庇护,诸族首领选择的多是那些偏离周围强大政权尤其是中原政权的浅山河谷地带。如因坚持在蛮汉山下的盛乐发展,拓跋鲜卑所建代国才得以数次中兴;亡国之余的乞伏鲜卑因选择在洮西大夏河谷复国终于称霸西北;据湟水谷地立国的南凉却因过早将国力集中于河西走廊而迅速灭亡。可见,北方边疆上的山麓河谷对诸游牧民族的发展壮大有重要意义。这对拉铁摩尔的边疆"贮存地"假说是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12.
关于鲜卑早期文化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鲜卑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化。他们曾先后建立过前燕、后燕、南燕等地方割据政权,并建立了统一中国北方地区的北魏政权。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重要的一页;而大同的云岗石窟和洛阳的龙门石窟,则是他们高度智慧的结晶。正因为鲜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过如此重要的作用,关于鲜卑历史,特别是早期历史的研究,一直是引人注目、争论颇多的课题,历代史家多有研究著述。本文拟依据近年考古发掘的新成果,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鲜卑的起源、迁徙、拓跋鲜卑与东部鲜卑的关系等进行探讨,以就教于师长、同事。  相似文献   

13.
张文平 《文物》2022,(8):59-66
<正>关于辽金元时期汪古部的研究,历史学与考古学均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大体复原了这个信奉景教的草原游牧部族的历史概貌。辽金时期,汪古部被称作白达达,是游牧于大青山之北草原上的诸乣部族。成吉思汗南下进攻金朝,为金朝戍守界壕的汪古部投降了蒙古军队,汪古部部主阿剌兀思剔吉忽里与成吉思汗结为安答(蒙古语,“契交”之意)。1214年,成吉思汗“甲戌分封”,汪古部受封四至五个千户。有元一代,汪古部部主获得了尚公主、封王的殊荣,尊宠有加。  相似文献   

14.
随着魏晋时期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的南下,中国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迁徙和文化大融合的浪潮。十六国时期,多个民族在甘青地区建立政权。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的都城应运而生,推动了甘青地区区域开发。研究甘青地区古都问题,对于了解魏晋十六国时期西北地区政治格局和民族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锡伯族是我国北方古代民族鲜卑的后裔,最初游猎在大兴安岭东麓一带。一九八○年,米文平等在大兴安岭发现的嘎仙洞,即为鲜卑的发源地。东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八九年)北匈奴败于汉将窦宪,其族大部西迁,鲜卑部落随即离开大兴安岭,进入北匈奴故地。然而,仍有极少数鲜卑部众游猎存绰尔河、嫩江、松花江一带。这  相似文献   

16.
四时捺钵是辽朝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太祖阿保机营建四楼,则构成辽初捺钵制度的核心内容。根据元朝朱思本《朔漠图》及陈桱《通鉴续编》,知"楼"实为建筑物,即汉语语义的楼台之属,与游猎生活密切相关,只不过其规制相当简陋罢了,但肯定不是北族语中的某项名物。此外,亦有拓跋鲜卑"白楼"、"白台",奚王避暑亭台,及蒙元"秃思忽凉楼"、"西凉亭"、"东凉亭"等作为有力旁证。因此太祖营筑四楼说可以成立。四楼在辽太祖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西楼为秋捺钵,南楼为冬捺钵,东楼为春捺钵,北楼为夏捺钵,可与蒙元时期诸可汗四大营地制度相比较,是北族王朝行国政治的鲜明体现。由此牵引出行国政治主题之下的国家政治中心问题,由于北族王朝各个政权的国家政治制度兼容游牧文化与农耕定居文化的多寡程度有很大不同,驻牧营地与都城之间的关系各有其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土族先民鲜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建立多个国家和地方政权,对中华各民族的大融合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今年9月,西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土族研究会副会长包福元同志远赴东北,对鲜卑族的历史足迹进行了深入考察,并撰成此文,又鲜卑族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详尽的介绍,现本刊特推出此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战乱频仍的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林立,其中鲜卑慕容氏与鲜卑拓跋氏先后南下中原,建立政权,二者在历史进程中不可避免的有所交往。本文主要以十六国早期的鲜卑慕容氏与鲜卑拓跋氏为对象,介绍二者的交往历程,浅析两部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波斯文史著《史集》(Jāmi al-Tavārikh)之《部族志》记述了蒙元时期蒙古高原上各民族各部落的情况,是研究中古时期北方民族形成、分化、发展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史料之一.其中《乞儿吉思部》一篇记录了这一时期乞儿吉思及其周边诸族的情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该著苏联波斯文集校本,将《部族志·乞儿吉思部》首次由波斯文直接译为汉文,纠正了以往翻译中的一些错误;同时勘比蒙、汉文资料,对文中涉及的民族、地理、人物、事件等有关问题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鲜卑族是我国古老的部族,是鸟夷的一支,在古代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和东北一带,先后曾建立过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南凉、西秦、吐谷浑以及北魏、东魏、西魏、北周等政权。象这样一个著名而古老的民族,对它的民族来源和分布,虽然中外学者都曾作过探讨,但仍然没有得到圆满的解决。所以,继续研究鲜卑族的族源、发展、迁徙和分布,亦是解决中华民族形成史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